青岛港董事长常德传:企业的境界由领导者决定

来源:海洋财富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57:29 

青岛港是一个有着117年历史的国家特大型港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青岛港吞吐量只有2000万吨,现在超过3亿吨。当时资产不足5亿元,现在达到200多亿元。当时只有一个百年老港区,破烂不堪,现在是世界第七大港。20年来,青岛港上缴国家各种税费150多亿元,其中连续5年上缴青岛市地税居全市第一。今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1-7月份港口吞吐量和收入仍然实现同比分别增长5%

青岛港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国企振兴发展之路,这一切,离不开为青岛港默默工作四十多年的领头人——常德传。

因贫困改变命运

常德传出生在海边一个穷苦的家庭,从小吃着发霉的玉米面,穿着露了脚趾头的鞋。上中学时,一个人走进了常德传的心里,这个人就是保尔·柯察金,“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深深地刻在他心底。他觉得,自己的一生也不能碌碌无为地度过。1968年,常德传从大连海运学院(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进入了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装卸工人。

走进当时的青岛港,眼前看到的情景令他震惊了。工人们穿着破棉袄,腰间扎着麻绳,每个人的衣服都露着棉花。少年的贫穷和眼前的艰苦深深地刺痛着他,一定要改变青岛港,一定要改变工人兄弟的穷命运。他在心里默默地下定决心。

他拼命地干活,一百多斤重的大包,扛起来就跑;别人下班了,他还把货底清理干净,琢磨着高效的工作方法。心中有活,手上有活的常德传得到了大家的喜欢和肯定,他一步步踏实地前进着。常德传先后担任过机电科技术员、副科长、科长,作业区党委副书记、作业区主任。1988,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他担任了局长。

当时的青岛港是典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国有企业,背负着国有企业同样的“两座大山”:人员富余——两千多万吨的港口吞吐量,人员却高达一万六千多人;资金短缺——年总收入仅为两亿多元,而建设一座码头少则几亿元、十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

面对这样一个老旧落后的港口,常德传带领青岛港人进行了一场历时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港口革命。如今,青岛港总资产由19781.8亿元增值裂变到现在的两百多亿元。集装箱吞吐量超过了日本、美国所有港口,成为世界第十大集装箱港口,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了三个青岛港的吞吐量,创造了“1>3”的奇迹,开世界港口发展之先河。

我最大的优势就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四十不惑”一定是40岁的人才有的感觉吗?

不。

已进耳顺之年的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常德传是在2008年对于“四十不惑”这四个字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年,离他从大连海事学院毕业服务青岛港恰好40年。

也正是这一年年初,华尔街的金融海啸波及欧洲。但当时,中国企业多数仍在隔岸观火,他们并没有想到,此后的天空,会如此长久地被经济危机的阴霾笼罩着。

但常德传的经验告诉他,青岛港乃至中国企业的危机,已经山雨欲来。

事实应验了常德传的判断。200810月,港口吞吐量锐减,铝矾土下降60%,钢铁下降51.3%,化肥下降97.7%。而在全国,珠三角的企业倒闭风潮与一线城市大规模的裁员风暴此起彼伏,全国经济陷入对金融危机的恐慌之中。

已经没有人再去相信“变危为机”的天方夜谭,“抄底欧美”更像是一个笑话,中国企业已经把生存当作了第一要务。但这时的青岛港做了些什么?拆房子(替客户),抢市场(给自己),涨工资(为员工),对外扩张(押未来)

一时间流言四起,甚至有人认为常德传是在用国家的钱和资源“豪赌”。对于这种评价,常德传一笑置之:“我最大的优势,就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果然,一年后的今天,所有质疑烟消云散,曾经被认为“胆大妄为”的常德传,赢得了所有怀疑者的尊敬。青岛港在困境中的成绩,被冠以“逆市飞扬”的称号——2009年一季度,青岛港实现吞吐量增长4.5%,一举超过上海港,成为国内吞吐量第一大港。

显然不能将青岛港的成功,归结于这一次“豪赌”——经过近些年来井喷式的发展,青岛港的资产已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8亿激增至200多亿,增幅超过了100倍。倘若没有一套独到的管理方式,很难想像青岛港会如此的充满活力。

63岁的常德传,执掌青岛港已经25年。对于这座有着117年历史的港口,常德传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带领企业抵御一次百年一遇的危机,更重要的是,是为这家企业打造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拆房子!怕什么?

2002年改制之后,青岛港集团还没有遇到过2008年这么艰难的年景。

一进4月份,常德传就明显感到了空气中不一样的味道。“港口的所有仓库都爆满,进口的原油都没有地方卸。”回忆起一年前的那段日子,常德传表情凝重,“港口贸易一向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停泊船只减少,贸易量萎缩,这就是警报。金融危机,对于港口贸易,不可能没有影响。”

但没人想得到,当常德传判断出金融危机的到来之后,第一个想法居然是“抢”:抢钱、抢货、抢市场——这在旁人看来,是一种近乎于疯狂的行径。按照传统思路,面对前途未卜的经济形势,明哲保身才是最佳选择。“抢”回来砸在手里,怎么办?更何况,在所有企业都捂紧钱袋的时候,这种大举扩张的行为,为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尤为明显。

还没容评论家们对青岛港“抢”资源的行为点评出个子丑寅卯,常德传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拆房子!

多年以后,青岛港面临金融危机第一个举动是拆自己房子这件事情,势必会被记入史册。投入数千万元巨资大面积拆除办公楼、候工楼、职工食堂、浴室等生活、办公设施,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不可想像的。

原来,2008年下半年以来,矿石、煤炭压港日益严重,堆场处于爆满状态,新购置的原油无处存放;面对电厂不要煤、煤炭企业生产出的煤无处堆存的难题,通过拆迁改造,整个港口腾出了25万平方米的库房面积,为客户解决了燃眉之急。

业绩证明了“拆房”决定的正确。2008年青岛港吞吐量超越3亿吨,抢回来的资源用最短的时间,被转化为了亮丽的成绩单,“拆房”腾出来的库房空间,让青岛港的的业绩同比增长13.3%,集装箱超越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