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近代海洋文明的冲刺足迹—元明时期的胶莱大运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4:27 
本文由张承建发表在『东湖时评』东湖社区http://bbs.cnhubei.com
1、 立项背景和意义:


中国是一个靠陆临海的大国。中华文明摇篮三个发端里的河姆渡文化和龙山文化就包含有海洋文明的因素,沿海一带至今有据可循的海洋文明史就有近万年。经过八九千年的积累,中国传统航海文明在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传统社会的最高峰,曾领先世界七八百年,但却没有一步跨越到世界近代海洋文明,没有迎来“蔚蓝色海洋文明”的出现。为什么中国近代海洋文明会戛然而止?这里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古代与近代的中国社会,相当程度上实为一个个水利王朝的政权更迭,将黄河长江文明腹地核心引为自豪的中国传统水利王朝对发展“海洋蓝色文明扩张力”的东西是有所制约的,中国近代海洋文明的中止,与此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这其中最被广大研究者忽略的一点是:黄河下游干流以及山东半岛,不但是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南北(海洋)经济的天然分界线,京杭大运河只是保持了近代中国南北经济的脆弱联系。中国气候在淮河以北明显表现出二三十年左右的丰枯降水周期,当连续一二十年枯水干旱年份出现,为了维持“京师帝都”的空前消耗,京杭大运河沿岸宁愿颗粒无收也要保证皇都漕运的用水供给,真可谓“霸王航运”!


元代京杭大运河改“弓”走“弦”,试图更加靠近繁华发达的东中国海沿岸地区。胶莱大运河是700多年前元代中国整治京杭大运河漕运并走向“海洋蔚蓝色文明”的一次冲刺。公元1280年,元代为了补正京杭大运河和江河航运网的天生不足,在胶东半岛开凿了沟通胶州湾和莱州湾的150公里胶莱运河,并于1282年开通漕运,缩短海上险途三四百公里,并在青岛开凿贯通了马濠海洋运河。但由于当时施工技术条件限制,胶莱运河在“卡脖子”的平度地段尚留有3公里水路为低山岩石所阻隔,没有成为一条完整意义上的海洋运河。


代表明清封建王朝精英集团的内河水利派对世界近代海洋文明的短视,四百年无以复加的愚昧“禁海”,使得京杭大运河的最佳替代者-胶莱大运河没能成为一条严格意义上的海洋运河,三百年里运河几经兴衰,终因短短3公里的平度地段低山岩石阻隔,以及对胶莱河泥沙浅浅淤积的管理不善,始终没有完整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乃至完全荒废!东部沿海海洋运河水利工程长达千年的“断脉效应”,直接造成中国近代海洋文明的停滞不前,进而引发近代百年的屈辱国耻!


反观德国开通了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海洋运河,紧密依靠基尔海洋运河和中欧海陆一体化运河网,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成功地走向了“蔚蓝色海洋文明”,在百年内就得以实现“强大德国”的千年梦想!基尔海洋运河1887年6月3日破土动工,1895年6月22日建成通航,历时8年。德国修建这条全长98.7公里的海洋运河,原为避免军舰绕道丹麦半岛航行,航程缩短了756公里之多,在工商业上转为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最安全、最便捷和最经济的岸内水道。1907年和1965年先后进行两次扩建工程。航道底宽达90米,水面宽162米,水深11米,过水断面面积1353平方米。运河上建有7座桥梁,净空为42米。运河最大通航船舶为3.5万吨级。基尔海洋运河平均每8分钟过船一艘,每年过船十万来艘,号称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每年的航运效益达数百亿欧元。


2005年海洋学者王诗成先生正式向山东省政府提议“胶莱人工海河”,旋即被列为2006年山东政协第三号提案和2006年全国人大政协正式提案,当前山东省政府正委托省海洋厅组织“胶莱人工海河”的前期研究。拟议中的“胶莱人工海河”就是一条完整意义的“胶莱海洋运河”!


7月11日为中国的“航海日”,组织启动元明时期胶莱运河和海洋水利史实科学考察,比照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强大壮观,具有反思历史、展望未来的鲜明意义,对普及国民现代海洋观念有一定参照价值。此时组织启动元明时期胶莱运河和海洋水利史实科学考察,具有积极而重大的社会意义。

关于胶莱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元17年(1280年)中书省会计、胶莱人姚演创意“神山河”--胶莱海洋运河(150公里),可缩短海运三四百公里。元18年宣慰史阿八齐率万兵凿岩开河,于元19年运河开通。后运河淤积,于元23年罢胶莱运河。明英宗正统6年(1441年)莱州人王坦再建议开河,未被采用。明世宗嘉靖11年(1532年)御史方远宜再议,1540年胶莱运河重又开通,山东巡抚胡瓒宗功不可没。


后运河又发生淤积,1571年当朝宰相张居正、内阁首辅高洪不同意在平度重开新航道,而使得这条几度开凿的具有极为重要的江海联运价值的胶莱大运河又趋衰落。虽然这条运河只是在分水岭有3公里河道通航艰难,胶河莱河两头通畅无阻,但短暂中兴又旋即没落中的明王朝并没有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完成胶莱海洋运河工程,自此荒废至今!


京杭大运河的南半部分(南端为杭州与宁波),唐宋时期便出现了世界近代海洋文明的雏形。然而,由于千百年形成的黄河干流“地上悬河分水岭”,京杭大运河的北半部分(北端为天津与北京),一直与内陆文明形态的黄河文明紧密相连。元代京杭大运河改“弓”走“弦”,试图更加靠近繁华发达的东中国海沿岸地区。胶莱大运河是700多年前元代中国整治京杭大运河漕运并走向“海洋蔚蓝色文明”的一次冲刺。公元1280年,元代中国为了补正京杭大运河和内河航运网的天生不足,在胶东半岛开凿了沟通胶州湾和莱州湾的150公里胶莱大运河,并于1282年开通漕运,缩短海上险途三四百公里,并在青岛开凿贯通了马濠海洋运河。但由于当时施工技术条件限制,胶莱运河在“卡脖子”的平度地段尚留有3公里水路为低山岩石所阻隔,没有成为一条完整意义上的海洋运河。代表明清封建王朝精英集团的内河水利派对世界近代海洋文明的短视,四百年无以复加的愚昧“禁海”,使得京杭大运河的最佳替代者--胶莱大运河没能成为一条严格意义上的海洋运河,运河开通后的三百年里几经兴衰,终因短短3公里的平度地段低山岩石阻隔,以及对胶莱河泥沙浅浅淤积的管理不善,始终没有完整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乃至完全荒废!东部沿海海洋运河水利工程的“断脉效应”,直接造成中国近代海洋文明的停滞不前,进而引发近代百年的屈辱国耻!


胶莱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海洋水利史乃至远洋航运史上的一个超前工程,是一个纵观海陆、河海并举的高水平设想。胶莱大运河是联接渤海和黄海最短的航道,航船不用绕道成山角外海,节约白浪滔滔礁石林立的三四百余公里航程。德国开通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海洋运河,是在中华民族提出胶莱运河设想并付诸实施600多年之后才开凿的。紧密依靠基尔海洋运河和中欧海陆一体化运河网,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成功地走向了“蔚蓝色海洋文明”,在百年内就得以实现了“强大德国”的千年梦想!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