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明的摇篮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7:14 

浩瀚的海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密切相关,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远古时期的文明大多发祥于几大河流域,而在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则呈现了鲜明的海洋特征。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450年乃至更早的年代,位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上的皮拉斯基人创造了程度较高的古代海洋文明,并使当时的克里特成为海上霸主。它很早就能建造高头低舷的快速远航船,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控制过爱琴海的海上贸易,强迫周围的民族向它称臣纳贡。据记载,古代埃及新王国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曾租用克里特人的船从黎巴嫩向埃及运输木材。现代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岛发掘出新王国时期埃及的黄金、象牙及工艺品,证明了当时克里特海上商业之发达。

在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繁荣时期,地中海地区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放异彩。以地中海为中心,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曾影响到广大的周边地区,南至撒哈拉,东南至红海地区,东北至黑海地区,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北至高卢与英国,时间长达几个世纪,因此,被人们称为“地中海时代”。古代希腊的工商业城邦雅典由于拥有曲折的海岸线和比利犹斯等良港,为其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雅典的比利犹斯港是古代希腊最大的贸易集散地,这里有来自地中海各国的商船、操不同语言的商人。港内有旅馆、剧院、仓库、商品陈列室和银钱兑换所等设施。通过中介贸易,不仅商业奴隶主获得巨利,雅典政府也抽得2%的关税。历史学家色诺芬在谈到雅典商业时说,雅典的航海贸易最使人向往,它有风平浪静的商港,还有到处可以通用的银币,所以它成了地中海乃至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

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近代文明的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大西洋时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时代”的发端。l3世纪,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到14世纪,欧洲人已普遍使用,l5世纪又制造了载重千吨的快速多桅帆船,航海技术进步很快。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在欧洲也日益流行,这些都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l5世纪末到l6世纪初,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辟了从欧洲不经过地中海,直达东方的航路和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的新航路,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l49283日拂晓,哥伦布率领88名水手,分乘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斯港出发,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于l0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1493316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在此之后,哥伦布又3次西航至美洲,先后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岛,并到过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巴拿马以及南美洲大陆北岸,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继哥伦布等人的探险之后,葡萄牙人麦哲伦(14701521)率领的船队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航行,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使地圆学说在实践上得到了证实。

虽然新航路的开辟带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掠夺、扩张、殖民的深刻烙印,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但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航路发现以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迅速空前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往来。原来局部的、孤立的地区,从此卷入了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新航路的开辟,也使世界的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使大西洋沿岸的许多城市成了世界贸易的中心,同时,也使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经济机构如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航运保险公司等逐渐发展了起来。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国,以农业为特色的中国西北部文明,在中华文明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如此,海洋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的进步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古学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北方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都具有极其浓烈的海洋特征。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长方形偏刃石锛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一种专门用来加工舟船的工具。在渤海海峡庙岛群岛上发现了一些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址,说明这里的早期文化是越海传播而来的。那么我们可以想像,古人以庙岛群岛为中介,通过航海活动使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文化进行了相当规模的交流、融合。在考古发掘中,辽宁丹东发现有距今6 000年前的舟形陶器,在与丹东隔海相望的长海县也发现了舟形陶器,在山东荣成发现有属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一艘,可见北方海域的航海活动广泛存在着,龙山文化得以传播有着坚实的航海基础。同样具有海洋色彩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 00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以南的各省沿海及其岛屿,并向东太平洋传播。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6只独木舟的船桨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航海文物。

依据考古发现来追溯史前海洋文明,含有一定的不确凿性。但通过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华夏海洋文明的脉络。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人类利用风力来推进船舶的多项主要成就中,中国的平衡式梯形斜帆确是名列前茅的。”可见,我们祖先在帆的发明及应用方面确有独具匠心之举。虽然古埃及人早在5 000多年以前就发明了帆船,但其单横帆只能顺风而行,而我国发明的平衡式梯形斜帆是古代性能最好的帆,能巧使八面来风,行船中的“调戗使斗风”的逆风行船术更令西方人望尘莫及。

《管子·禁藏篇》载:“渔人元人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说明2 000多年前我国的船只、网具和捕捞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战国时期的齐国地处今山东沿海地区,由于“通鱼盐之利,国以殷富,士气腾饱”而成为“海王之国”。

公元lll7年成书的《萍洲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我国航海者“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早已在古代航海活动中应用了。这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结晶,对世界海洋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代国际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我国回到意大利后,第一次向西方人讲述了他在东方海域所乘的船上具有中国人设计的水密隔舱时,着实让西方人大开眼界。据考,我国的海船有多道水密舱的设计在晋代就已出现,到唐代就有了出土的实物船向世人展示这种能增加抗沉性和船只强度的发明。而福建泉州发掘出土的宋代古船上的l3道水密舱已为世人所共睹了。

可见,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当我们去探寻中国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时,也许会因为历史记载过少而失望,而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诗词、笔记、神话和传说时,中国海洋文明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就会从另外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先从诗词这一最能反映中国古文化水准的文学形式来寻求对海洋的记载。《诗经·小雅·沔水》中的“沔水不溢,朝宗于海”、屈原《天问》中的“东流不溢,孰知何故”的描写,是古人对江河日夜奔流、千里人海、海纳百川l的朴素认识在诗中的最早反映。东汉王充“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描写表明古人对潮涨潮落、周期性变化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知道潮汐与月亮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海涛志》、宋《潮说》是古人对海洋进行科学认识与探索结果的记录,其中对潮汐作了科学论述,这些论点对古代文人有很大影响。在古诗中得到充分表达,如自居易《浪淘沙》“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李益《江南田》“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中把“潮汐有信”与爱人“无信”作比较,表明古人对潮汐有确定的时间认识已非常普遍了。古人对海市蜃楼这一奇特现象也有着朴素唯物的认识。我们知道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反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在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唐才子骆宾王《早发淮口回望盱眙》中的“岸昏涵蜃气”,反映了人们已知道海市出现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宋元丰八年,大文学家苏轼调至登州五日后,便奉命进京,他求祈海神赐其海市一观,未果,遂浪漫想像了《海市》这一诗林佳作,诗中云:“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0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功。”苏轼在诗序中写道:“余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也。余到官五El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祠,明日见焉,乃作是诗。”看来,古人已对海市出现的季节及海市是幻景而非蛟蜃之气所致的认识已尽人皆知,连“父老”都能说出一番道理来了。

古人对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记叙更是浩如烟海,且切合实际,描述生动,如唐王建《海人谣》:“海里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漫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反映采珠人之艰辛。另如,宋风流才子柳永《煮海歌》:“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年年春夏潮盈涌,潮退刮泥成岛屿……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为雪……煮海之民何辛苦,安得母富子不贫!”不但介绍了煮海成盐的过程,也诉说了煮海人的辛劳。

古诗中的描叙除反映人们对海的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外,更多的是通过对海千姿百态景色的描写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借以表达其他思想感情,其数量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州,烟波微茫信难求。”唐王勃《送杜少陵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不一而足。

除了古诗之外,描写海洋的古籍有《山海经》。它是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和海外山川异物的书,共18卷,有图有文,由山经、海经、荒经三部分组成,除山经以外,其余部分都含有极为丰富的先秦时期我们祖先对海洋的认识和充满奇幻色彩的描述。如”精卫填海”的故事,“炎帝之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带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表达了古人与大自然斗争的胆识和气魄。

在我国卷帙浩繁的文字宝库中,关于海的神话传说俯拾皆是,除《山海经》外,还有《史记》、《淮南子》、《太平御览》、《搜神记》、《西游记》、《神仙传》和《聊斋志异》等。《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人海底龙宫的常客;哪吒打死海龙王公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至于“八仙过海”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了。

中国海洋文明中“龙”的描述是有别于西方海洋文明的一大特色。《说文》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海,被五色而游。”《海龙王经·请佛品》谓“海龙王谒灵鹫山。”可见龙王主宰大海,海是龙的世界,能升天能人海的龙成了至高无上、威力无穷的力量象征,炎黄子孙成了龙的传人。说来很有趣,炎黄二帝是农业文明的代表人物,而子孙却成了海洋主宰——龙的传人。可见中国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在人们心目中是交融无问的。

描述海洋生物的诗词文章就更多了,特别是对海鲜的垂青使文人墨客不吝笔墨,如宋苏轼“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的感叹等。

至于生动有趣、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关于鱼、关于渔夫、关于舟船等等的海洋传说、故事在民间就有更为广泛的流传了。特别是渔民出于对海洋自然力量的畏惧而寻求保护时产生的对海神娘娘、妈祖的崇拜与信仰的传说至今流行不衰。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共有一个海”的旋律冲击着人类的灵魂,成为大自然中最伟大的乐章。海洋的蓝色无所不在,海洋的魅力无所不在,海洋文明无所不在,海洋使这个本来就千姿百态的大干世界更加灿烂夺目、万象纷呈。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海洋高新科技的进步,随着人们海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人类将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海洋文明。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