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人”的困惑——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北极生活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在许多人的心中,北极是一个冰天雪地、遥不可及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其实,和南极相比,北极圈要 “热闹”多了,特别是在夏季。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说,如今生活在北极圈内的人口有900万人左右,分布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冰岛、挪威、瑞典和芬兰8个国家,其中像因纽特人 (即人们熟知的 “爱斯基摩人”)这样真正的北极土著居民不到200万人。
这些国家的 “北极人”对北极这块 “热土”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俄罗斯是北方国家,每12个极地居民中就有9人是俄罗斯人。地少人稀的北欧五国对于北极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有人说,北欧各国国旗的十字图案就是北斗星的象征。如果问北欧人最引以为豪的国家特色是什么, “北极”总是成为他们共同的答案之一。在北半球的夏季,北欧很多地方的人们都在享受极昼带来的别样感受,即使在斯德哥尔摩这样北极圈以外的城市,也是到23时左右天才会黑下来,2个小时后,天就又蒙蒙亮了。在这个季节,当地最时尚的休闲活动之一就是在午夜时分打高尔夫球,这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很难享受到的。所以,很多北欧人把北极地区当成他们的 “宝地”。然而,如今 “北极人”的幸福生活正在遭遇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北极所发生的变化正在改变他们的生活。
北极土著文化或将终结
一个北极土著渔民像往常一样在冬天将他的渔盆和捕鱼工具运到了一块冰上,平常它可以在那里放上3个月。然而,3天后,他惊奇地发现冰块裂开了,他的渔盆和捕鱼工具都被水冲走了。一个猎人驾驶着摩托雪橇上了一块海冰,他在上面安全打猎已有20年了。不料,海冰不断缩小,最后他的雪橇沉没了,所幸他安全脱身。他还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些狩猎海豹和海象的人因为踩破变薄的冰层而落水淹死了。
在俄罗斯最北端的楚科奇,那里的因纽特人已经靠打井取水了,因为已经没有多少雪可供融化了。从前, “北极人”可以根据风向来辨别方向,现在他们常常“找不着北”。从前,他们还能通过观察云的形状、风的强弱甚至星星来预测天气,但现在统统不可靠了。
因纽特人是北极的土著居民。他们在海岸边安家落户,主要靠猎捕海生哺乳动物和陆地哺乳动物为食。因纽特人也从事渔业,主要捕食海鱼,一些地方化的种族也捕捉淡水鱼。传统的因纽特人居住在雪砖垒成的圆屋顶的房屋——雪屋里面。游牧生活主要靠狗拉雪橇、海豹皮小艇和独木舟。然而,北极终年结冰的海面正在减少,冰层也变得很薄。一年一年,北极土著居民的狩猎范围不得不向更北的地方扩张。冰川的融化将导致北极熊、海象等物种数量越来越少,而因纽特人的渔猎文化也将随之走向终结。
北极居民夏季也要装空调
2006年夏季,由于气温居高不下,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也开始觉得酷热难耐。加拿大魁北克省库朱阿克市市政府在政府办公室安装了10部空调,帮助工作人员防暑降温,这不禁让人感到难以置信。
其实,空调走进因纽特人的办公室是全球变暖带给人类生活的必然影响。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由于发电厂、工厂、汽车等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影响,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比19世纪末期上升1.4摄氏度到5.8摄氏度,这就使在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人对住宅的要求将更加 “苛刻”,房子不仅要在冬天保暖,还要在夏天供人们纳凉,市政府办公室不能实现这两种功能,所以也只能在炎炎夏季求助于空调了。
当心北极熊!
北极熊是人类的朋友。然而,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居民却时常面临着遭遇北极熊攻击的威胁。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距北极点仅1000公里,居民人口为2300人左右,而北极熊的数量却高达3000只。但是,岛上居民大多住在群岛西岸,由于海湾流的影响,这一带气候更温和。北极熊则主要生活在东岸,那里大面积的冰层更适合北极熊捕食海豹。
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层融化,觅食范围缩小的北极熊常常闯入人类活动区寻找食物。全球共有5个北极圈内的国家有北极熊出没,近几十年来,北极熊闯入人口密集区的事件越来越多。为提醒人们注意危险,斯瓦尔巴群岛朗伊尔城的出城道路旁设起了一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路标,用白色北极熊形象提醒行人出门带枪。 “人类的工业活动和污染正使北极熊逐渐灭亡”,当地居民说:“危险并不在那些北极熊,而在于我们自己。希望我们不会有一天把 ‘当心北极熊’的路标换成一个骨架形状的路标。”
北极将迎来无冰夏季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海冰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化着。近几十年来,北极海冰范围在以每10年2.9%的速率减少。据科学观测表明,北冰洋上的北极冰盖厚度已经从原来的
尽管各界对于北极海冰消融具体时间的界定不同,但一个无冰的北极至少在夏季已经日益成为可能,而无冰的北极在近100万年里都从没有出现过。冰雪消融,水位上升,居住在沿海地带的 “北极人”不得不移居他处。冰雪不在, “北极人”的生活传统何以保持?小时候听到的关于因纽特人住在冰雪建造的屋子、狗拉雪橇、集体捕鲸、戴皮帽、穿皮衣的故事,或许我们再也不能讲给以后的孩子们听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