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涯国门”嵊山岛的那三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1 00:48:31 

废保建村说“兴隆”
我们到嵊山时,正值冬季带鱼汛前夕。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动基层群众,恢复生产,积极做好冬汛出海的各项准备工作,夺取解放后第一个冬汛生产大丰收;二是培养基层骨干,为冬汛后期废除国民党时期留下的保甲制度,建立人民的村级基层政权做好组织准备。
经过近两个月的日夜工作,在冬汛生产基本结束前,经过上级领导的认真研究,认为“废保建村”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工作队员按照各自的分工,每晚深入各家各户,征求对村长人选的意见,讨论村名。当时我负责第三保的建村工作。
第三保是全岛商业最集中的地方,大家在讨论村名的过程中争得很激烈。有人提出叫“富乐”村,理由是现在解放了,生意好做了,可以安居乐业了。也有人提出叫“同兴”村,理由是过去生意场上尔虞我诈,只想自己发财,现在时代变了,没有了巧取豪夺,可以共同安家兴业了。在最后一次讨论中,我突然想起了曾在家乡街头一家南货店门口见到过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春联,便随口表述了我的意见。我说:“做生意求的就是买卖兴隆,我看还是叫‘兴隆’吧!”我的话音刚落,不知是因为出于对我这个“工作同志”(群众当时对工作队员的称呼)的尊重,还是因为我的意见真的符合了生意人的心理,在村长候选人周阿堂家里参加讨论的10多位村民代表,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名称好,既吉祥又贴切。”
不久,“废保建村”工作顺利结束,全岛除后头湾和鳗嘴头2个村以岙口命名外,箱子岙的5个保依次命名为团结村、民主村、兴隆村、解放村和生产村。现在看来,这些村名都还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去壁下送胜利果实
“废保建村”的工作结束后,根椐上级的部署,发动渔工贫苦渔民在全岛开展了民主改革运动,很快摧毁了渔区的反动势力,废除了对渔工贫苦渔民的“长元”剥削制度,没收了渔霸、渔业资本家的部分财物,成立了渔业生产互助组。为了让翻身当了主人的广大贫苦渔民,都能分享到渔区民主改革的胜利成果,1952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我和丁耀忠一起,受镇政府领导的安排,装着满满一船从渔霸和渔业资本家那里没收来的财产,去壁下岛分发“胜利果实”。
当时的壁下岛是归属嵊山镇的一个村,有4个自然岙口,总人口不足600人,大多是从台州来岛上谋生的穷苦人。我们到达安基(地名,壁下岛上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已近中午时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跑着喊着奔向海滩,在村长的指挥下把一件件胜利果实搬到岸上,有吃的粮食,用的家具,穿的衣服,盖的棉被……在当天下午的村民大会上,先由村长提名,村民民主评议,确定分发对象,然后根据分发对象家庭人口多少、贫苦程度分成三个档次,当场把实物发到大家手里。很多人分到东西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渔工,拿着一条刚分到的缎子被面走到我面前说:“工作同志,我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没见过这样好的被面,要不是共产党,像我这样的穷苦人,连做梦也梦不见这样好的东西。”这时我发现很多村民都用羡慕的目光,盯着老人手里的那条被面,久久都没有移开。此情此景,真叫人感动。
当我和丁耀忠顺利完成任务打算返回嵊山时,天气突变,海上刮起了大风。村长出于安全的考虑,没有把我们留在岛上,而是挑选了岛上驾船技术最好的3名年轻力壮的渔民送我们返回。由于海上风浪太大,2名负责扳(划)桨的渔民竟被桨柄打伤了耳朵,流了很多血。此事几十年过去了,但我一直为自己没有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而感到内疚。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