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前天一天就发现了两头(死了的中华白海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家林,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仅存的国家一级保护鲸豚哺乳动物,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白海豚每三年才生一胎,生出来不一定能活下来。”陈家林表示,正是因为繁殖率低、生存率低,使得中华白海豚成为濒危性动物,目前珠江口伶仃洋约有1000余头。据介绍,2009年珠江口鲸豚搁浅(死亡)案件明显增加,达到48件,其中22头为中华白海豚22件(是往年同期的2~3倍)。
港珠澳大桥从白海豚保护区的核心区穿过,如何消除其带来的不利影响?陈家林表示,他们已经拟订了保护区重点建设工作计划。港珠澳大桥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有保护措施,比如打桩就要控制音频对白海豚的声音定位系统的影响,否则白海豚一旦丧失该定位系统,就成了“植物人”;比如填海,就明确规定
白海豚4大死因
恶劣天气致母幼分离
“我们发现的11头死亡白海豚有5头是未成年的幼体。”陈家林告诉记者,这些尚处于婴幼年期的白海豚体长在
水下爆破船只撞击
“高速航行的船只的螺旋桨会使白海豚遭受重击而死,水下爆破则会使白海豚遭受强烈冲击而死。”陈家林告诉记者,近年来珠江口水域社会经济活动密集,海上交通繁忙,海洋工程施工密集,“这些都容易对中华白海豚造成意外伤亡”。
据了解,按农业部要求,每年的4~8月是中华白海豚生殖和哺育高峰期,严禁施工。但去年的禁止施工期间,珠江口两岸仍有不少工程在保护区内施工,给保护区管理和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被定置网缠绕致死
“还有一些白海豚因索饵钻进渔民设置的定制网被缠住窒息而死。”陈家林告诉记者,渔民设置的定制网就像“迷魂阵”,白海豚一旦不小心钻进去就会迷失方向,受渔网缠绕不能浮出水面,如果得不到及时救助,最后只能窒息而亡。
环境恶化易患疾病
陈家林告诉记者,
根据去年5月公布的2008年度的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2008年广东全年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为52.86万吨,其中珠江口接纳41.23万吨。广州、东莞、中山市近岸海域几乎都遭受严重污染,深圳市西部海域、珠海市部分近岸海域也被严重污染。
水源受污染导致白海豚食物来源困难。去年5月,全省34个贝类监测站,对牡蛎、翡翠贻贝等的监测结果发现:珠江口部分贝类体内砷含量超标。如此生存环境,导致白海豚肌体的抵抗力下降,患病致死案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