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活力 助推“两区”发展

来源:威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1:08:25 

特邀嘉宾:

高同璞:市科技局局长

韩明秀:市发改委副主任、蓝区办主任

李末池: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董学军: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松:山大威海分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

博:哈工大(威海)科技处副主任

董述恂:新北洋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李计发:乐家电子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高同璞

高同璞:以产学研为重点,合力推进自主创新

两年来,通过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发明专利申请量、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今年,围绕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总体部署,全市科技工作将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继续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年”活动。

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除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专利战略之外,市科技局将争取新建12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我市相关领域关键技术和产业链延展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工程,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重点项目示范工程,选定510家龙头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创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火炬特色产业化基地,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将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等行动、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等,创建10家以上新农村民生科技综合示范镇和示范村。

产学研合作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今年,计划新增2家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单位,全年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项以上;积极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协议的跟踪落实,实施年度计划管理和定期调度制度;分别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和产学研合作专家两个数据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2010年中欧膜技术交流暨合作洽谈会等形式,引入外部技术、人才资源。

韩明秀

韩明秀:抓好项目筛选储备,积极争取扶持资金

一直以来,市发改委突出自主创新,积极争取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落户我市。2009年,发改委申报的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两个工程实验室的获批,确定了威高和光威在国内医用器械和碳纤维领域的领军地位,并取得了行标话语权。项目建成后,对提高我国医用器械和新材料产业化发展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市发改委还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产”字当头,积极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落户我市。2009年,有10个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获国家和省批复。2009年市发改委共争取国家、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扶持资金1.085亿元。截至目前,市发改委共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30多个,项目总投资20多亿元,国家和省共补助资金3亿元以上,已竣工验收14个;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共争取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基地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这批项目的实施,对于我市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等将起到积极作用。

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继续抓好在建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调度、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重点抓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中我市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管理和调度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抓好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和威高集团医用植入器械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建设,同时,推进三角集团高性能子午胎和新北洋专用打印机及相关产品山东省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并做好跟踪工作。

李末池

李末池: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的创新发展,应以“两区”建设为主线,把创新作为调结构、增活力、提效益的着力点,深入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以创新促企业转型、促产业升级。

市经信委将进一步完善创新载体的发展,推动国家、省、市、县四级技术中心体系建设,推荐、指导符合条件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不断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建立研发机构,提高创新能力;抓好产学研合作,完善经常性对接机制,推进我市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项目建设,做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的筛选、推荐、立项,全年争取省级以上项目立项150项,积极支持华东数控公司、怡和专用设备公司、华力电机公司争创省重点企业技术中心,以技术中心为依托,做好省重点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推荐申报工作。

结合我市特点,市经信委还将继续大力实施“千项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基础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高的新兴产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集中抓好高性能碳纤维、大型船舶开发与设计、大型多功能数控机床、数码电子产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年内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1000项以上。

此外,我们还将按照“新兴产业抓集群,传统产业创品牌”的要求,以地毯、家纺、服装、渔具、皮具、工具、海洋食品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强化品牌的提升带动作用,鼓励支持企业从加工基地型向品牌导向型转变,把传统优势产业基地打造成国内核心聚集区。

董学军

董学军:服务“两区”建设,加快创新型人才引进步伐

今年,围绕“两区”建设,我们将以壮大我市创新型人才队伍为重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全年引进人才达到1万名。

我市将深入开展“人才高地”建设调研,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关于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威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以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需求对接活动,摸清人才需求,通过各地人才市场和高校网站对外发布,为全年人才引进打好基础。积极尝试为我市百家骨干企业提供包括人事代理、人才招聘、人才培训、人才测评在内的“打包式”服务试点工作。全年拟举办日常人才集市100场次以上,举办大型人才招聘活动1012场,重点包括滨海休闲旅游、高新技术和新能源等蓝色经济人才专场招聘会、第三届创新型人才招聘大会等活动。

以此为基础,今年将加快创新型人才引进步伐,拟定全年外出引才方案,计划组织23批次大规模人才招聘团组,赴西北、华北等人才智力密集地区,引进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此外,还将把吸纳国外人才智力放在重要位置,积极组织实施引智项目,带动引智成果的推广转化。积极指导留学园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组团参加“中国山东第六届海外人才交流暨经贸项目洽谈会”,吸引一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我市创新创业。

王松

王松:拓宽择才视野,汇聚更多专业人才

建设创新型城市、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还应该进一步拓宽视野,将吸引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目光投向全国。目前,威海在校大学生人数不足5万,这其中绝大多数为本专科生,他们大多接受的是基础教育,专业知识并不深厚,并且年纪相对较轻,没有得到更多社会实践的锤炼,他们中能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人数极为有限。但是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积累和努力。

2010年,威海市政府积极实施大学生自主创业计划,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并制定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的扶持政策,着重为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打造施展拳脚的创业平台。但对于拥有工业企业1.66万多家的威海来说,本土现有和正在培养的人才数量仍然有限。

外地的创新做法也许更有借鉴意义。2005年上海就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上海市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元(连续投入10年),用于支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创业,最高可以申请50万元的项目经费,对全国人才起到非常好的吸引效果。如果威海市政府能推出更有效的奖励刺激政策,吸引到具有活力、超强创新创业意识的精英群体加盟,让他们活跃在威海的经济、科技等相关领域,那无疑会对整个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了足够数量的人才储备,创新城市建设才不会出现人才“短板”。

黄博

黄博: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企业创新瓶颈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是帮助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对于促进我市的“两区”建设,确立威海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威海本地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科技含量较低,创新研发实力有限。少数的研发类企业也因为长期关注某一类产品,导致人才储备的技术专长较单一,难以形成系统化的集成创新。而产学研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研发实力薄弱、技术专长单一、眼界思维狭隘的发展瓶颈。

哈工大(威海)是与威海企业产学研合作最密切、最成功的高校院所之一。目前,学校已经和威海本地如威高等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产学研项目合作,2009年与威海企业的合作项目多达80项,多项科研成果的投产为威海企业新增产值做出较大回报。最近几年,威海企业向学校提供的科研经费每年都在1500万元左右,而预计今年可达到2000万元,并且科研项目的选取趋势是抓大放小,向技术含量更高、效果更明显、科研价值更高的发展方向转变。同时,企业在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交流过程中,也可以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有人才的技术创新水平,使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建立一支企业自有的创新研发队伍,提高企业的创新实力。

董述恂:注重团队建设,打造充满活力的核心队伍

一个城市想要提高整体创新能力,需要众多企业共同实现创新的目标;一个企业想要保持连续不断的创新激情,必须要有一个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团队作为核心构造。

以技术研发起步的新北洋,历来注重创新团队的建设。从员工招聘、培养、绩效管理到企业文化建设,我们始终重视人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新北洋用于科研人员的培训费用超过百万元,开展各类培训,包括与高校共建工程硕士班、出国留学考察、外派专业技术培训、派驻海外研究机构工作等。今年我们将派30多名研发人员到哈工大(威海)、山大分校进行企校合作的再教育。今年,公司在荷兰成立的欧洲研发中心开始投入运营,将实现在国外市场的本土化人才吸引、本土化技术开发。同时,公司还长期聘请多名国外专家学者担任企业技术顾问,能够及时掌握并开发世界前沿技术,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保障。

在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新北洋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始终在30%以上,今年计划再招5060名科研人员,使比例达到40%。到2012年,计划培养或招聘各类技术人员200名,使公司总体技术人员达到500人。这种长期高效的人才投入,使新北洋聚集了行业中最具规模的创新人才队伍,成为同行业内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