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港焕新颜
青岛港集团科学和谐发展纪实(上)
青岛港,一座具有114年历史的港口。
走进这家国有特大型集团公司的大门,白色大理石雕塑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映入眼帘。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说:“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是青岛港的三大使命。”
“十五”期间,青岛港为国家创造了832亿多元的海关关税税源;上缴国家各种税费58亿元。港口资产由不足5亿元增值到156亿元,创造了150多亿元的优良资产。港口年吞吐量5年翻一番,净增1亿吨。2006年青岛港吞吐量突破2.2亿吨。
科学决策 一心一意谋发展
过去,青岛港没有自己的核心业务。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港对近百个货种逐一进行市场分析,确定将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粮食作为五大核心业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业务结构调整带来了吞吐量的突飞猛进:进口铁矿石居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居全国港口第一位,集装箱居全国第三位,煤炭是全国五大重点下水港口之一,粮食是沿黄流域最大的进出口基地。
以前,青岛港的市场主要是山东省及周边省份的一部分。进入上世纪90年代,青岛港及时调整市场结构,变等货上门为找米下锅,广揽货源。青岛港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了服务终端,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实现了全球通,构筑起辐射全国、联通世界、适应港口跨越式发展的大市场。
业务调整了,市场拓展了,百年老港又遇到新难题。原有泊位基本上都是1万吨级的小型泊位,地处青岛市中心,无法拓展发展空间。“跳出老港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常德传和他的一班人果敢决策:向胶州湾西海岸前湾港区战略大转移。从1987年前湾新港区破土动工,到2002年完成外贸集装箱生产转移,15年间,青岛港成功实现了港口靠泊能力由万吨级到30万吨级的飞跃,实现了“世界上有多大的船,我们就有多大的码头”的诺言。
梧桐树高凤自来。丹麦马士基集团来了,英国铁行集团来了,中远集团跟进,三国四方合作签约,在青岛港总投资8.87亿美元,开创了中国内地沿海港口多方合作经营码头的先河。目前,青岛港已建立合资企业2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6家。2005年12月,青岛港与威海港联姻,迈出港口资源整合步伐。
自主创新 “鼠标革了铁铣命”
“鼠标革了铁铣命。”青岛港人常提起这句话。
技术创新、技能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人人在学习,个个动脑筋。青岛港连续三年在全集团开展群众性的“千项软件开发应用”活动,2006年12月12日,举办了“科技一条街”成果展示,3000多项软件,项项产生效益。钟惠泽是轮驳公司的一名计算机管理员,用半年的时间开发出生产计费查询系统,新软件的功能比以前增加了40%。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团队研制开发出的“油改电”轮胎吊,2006年7月份实施改造后,通过4个月“试用”,能耗成本下降近59%,废气排放量接近零。据测算,这一项目在青岛港全面推广后,每年可节约成本3000万元以上。
借助于已建成的信息中心、指挥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青岛港对从世界任何一个港口启锚前来的货轮,其航线、到达时间、装卸数量、船内箱位以及停靠时间等信息都了如指掌。每天上百种电子报文、几十万条数据信息,在青岛港与国际国内各大港口、各大船公司、货主、代理及海关、商检等口岸部门穿梭,实现了电子数据的自动交换,创出了口岸物流“一站式服务”品牌。
“指挥装卸船,平时值班,原来需要30多人,现在13人就够了;现在进港的集装箱船几乎不再去锚地等候装卸了,缩短一小时,可为货主、船东节约2万到4万美金。”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乃滨说。信息化建设为青岛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集装箱5次、铁矿石6次、纸浆12次打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码头利用率提高7%,堆场利用率提高15%。按照行业规则,外轮理货签单在完船2小时之内完成就达标了,青岛港却实现了理货签单与装卸作业同步完成,创出了“零时间签证”的服务品牌,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为船公司创造效益900多万美元,港口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半泊位。
造福职工 打造亲情和谐港口
青岛港每年都投入上千万元实施人才培训,选派了2700多人次到国内外先进港口学习考察,选送1800多人次到高等院校强化培训;造就了以许振超为代表的一大批拔尖人才,以及数以千计的练就一身绝活的专门人才、数以万计的“五好岗位”职工。
“生活在青岛港很幸福!”说起目前在青岛港的工作和生活,加工厂服装车间的毕军红、曹竹青、安秀丽都满脸的高兴。当年,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她们都是首当其冲的被减对象。但企业没有让她们下岗,而是对她们进行严格技能培训后安排适当工作。“2003年中秋节签工作合同时,我们激动地哭着签了字。”安秀丽说。
“我1985年到青岛港就业,从一个初中生成长为一个本科政工师、集团劳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品牌队长。青岛港是我的骄傲和一切,我愿把一生奉献给青岛港。”大港公司装卸三队队长王辉说。
青岛港人掰着手指说“八子登科”的故事:位子(工作岗位)、票子、房子、车子(400多辆私家车)、老子(老有所养)、小子(幼儿园和1万多名港湾学院学生)、身子(与北京阜外医院合办青岛港医院)、脑子(文明与知识)。“如今干什么事情,只要集团班子一声令下,大家一呼百应!”
在2000年一、二号码头连体回填、2005年小港池回填改造工程中,不只是职工本人,连其家属及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上阵,出现了车推手提、肩挑背驮的动人场面。不仅保证了工程及时完成,而且一项工程就可节约费用3000多万元。
青岛港 基业长青之源
——青岛港集团科学和谐发展纪实(下)
到过青岛港的人几乎都会问:青岛港何以持续健康地发展?青岛港集团的舵手常德传认为,是青岛港长期凝练成的灵魂和精神支撑的结果:“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
想正事,干真事,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1968年,常德传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来到青岛港后,从装卸作业做起,13年后任港务局副局长,继而任港务局党委书记、局长。2003年1月8日,青岛港组建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常德传被推举为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副书记。
“老常是位好班长,20多年如一日啊,一直就是这么个干劲。”“常总裁是个好伙计,他想正事、干真事、境界高、魅力强、作风实,是个好领军人物。”集团党委书记王论诚,副书记、工会主席孙清安等企业领导层,在不同场合说着心里话。
当国有企业纷纷减员增效、转岗分流的时候,青岛港创造了没有一个职工下岗的国企改革奇迹。不仅原来职工经过培训都上了岗,1700多名合同到期职工也全部续签了合同,还招进5000多名农民工。
提起装卸工,人们通常会联想起一群浑身污浊泥泞、汗流浃背的形象。可是,当人们走进青岛港的候工楼,却仿佛走进了星级宾馆。每个装卸队、班组都有各自的更衣室、会议室、阅览室、休息室和洗衣间。休息室配备了电视机,“每天自己干什么工作,到哪儿去干,有什么要求等,大家不再找队长领派活了,电视机上显示得一清二楚,太方便了。”装卸工们说。
每到冬季,职工的洗澡水温度合不合适?食堂炊事员洗菜的水凉不凉?常德传一有时间就跑去试试温度。“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困难也要加以解决。”常德传这样提醒各级班子成员。
当“孝子”,重清廉,无怨无悔干事业
“老人家,您好啊!给您老送温暖补助来了”2006年12月13日,青岛地区气温降幅很大,常德传利用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来到退休工人百岁寿星席思海的家。席思海老人握着常德传的手不放,高兴得合不拢嘴。
送温暖在青岛港已经坚持多年了。出身工人的常德传说:“青岛港是个大家庭,我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长子,离退休老同志就是我的长辈,广大职工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幼儿园的孩子就是港口的后代,孝敬老人、照顾好兄弟姊妹、培养好孩子是我的责任。”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退休这么多年了,还给我解决住房困难……”80岁高龄的退休老码头工人高义信让记者给党中央领导捎句话:青岛港人过上幸福美满生活了,青岛港是一个和谐大家庭,青岛港有一个好当家人。
解决职工困难,常德传毫不含糊,对自己的待遇则毫不在意。他任领导干部20多年,为全港职工解决住房7000多套,人均住房25平方米,而他一家人却在老宿舍楼里一住就是10多年。
安装空调、配备矿泉饮水机,最先安排800多个基层班组的职工候工楼,最后才是集团机关。职工候工楼装修一新,集团机关办公楼却一直保持十几年前的老样子。常德传的公务车“老公爵王”使用了15年,仍然舍不得更新……
带头干,干好事, 为党为国多奉献
在青岛港的许多建筑物上、吊车上,印有“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八个大字。
“一名领导就是一面旗帜,一个班子就是一个模范集体。”大港公司经理、党委书记侯德昶,轮驳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成新农,前港公司机械四队队长邱增启,异口同声地说。
一级带着一级干,集团12名领导成员中有8人兼任中层职务,既在上层决策,又在基层带头实干。职工每天8点上班,17点下班,集团两级领导干部要7点半以前来港,18点半以后下班,“让职工踩着自己的脚印上班,自己踩着职工的脚印下班”成为领导干部的作息标准。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青岛港规定两级机关干部每年冬天和夏天两次深入生产一线参加劳动,要求每人年均下基层参加劳动调研不少于50个劳动日,从1989年至今已经坚持了整整18年。
“群众过节,领导过关。”每年除夕夜,领导与一线职工共同迎新年,每逢重大节日,领导干部都要下基层慰问走访。年年的黄金周也是干部们研究港口发展大计的“黄金周”。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召开了“创新市场、突破瓶颈、科学发展”研讨会,集中研究市场,制定措施,确保港口加快发展。“十一”黄金周期间,召开了“2007年科学发展研讨会”,提前启动2007年工作。
同心同德干事业,常德传和他的搭档们驾驶青岛港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又快又稳地航行。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