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生态养殖现场会在山东荣成成功召开

——荣成海水生态养殖“七二一”模式受到重视

来源:李 斌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9:06 

信息来源:农业部渔业局养殖处

9月26日至27日,全国海水生态养殖现场会暨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业发展研讨会在山东省荣成市召开。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崔利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孙喜模、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瑗以及辽宁、江苏等11个沿海省(区、市)的渔业主管和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代表参观了荣成市寻山水产集团公司的海上生态养殖基地及其工厂化苗种繁育场;荣成市政府重点介绍了当地开展生态养殖的经验,提出了“七二一”海水生态养殖模式;听取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方建光研究员“海水生态健康养殖”专题讲座;各地代表交流了创建海水生态养殖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了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探讨了“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思路和重点。




会上,崔利锋副局长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肯定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央确定“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渔业发展方针,并实施一系列市场化政策以来,我国渔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90年,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实现历史性转变。2005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3393万吨,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66.5%,约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一些同志形象地说,世界上3条鱼中有1条是中国的,3条养殖的鱼中有2条是中国的。还可以说,在中国3条鱼中有2条是养殖的。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吃鱼难”到现在的“无鱼不成宴”,水产品市场丰富多彩,鱼虾贝藻应有尽有,不能不说是了不起的成就。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满足和丰富了水产品市场,改善了人民群众的食物质量和营养水平,在促进渔民增收、发展国际贸易和农村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全国渔业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保持在10%左右,比1985年的3.5%提高了近2倍。2005年渔民人均纯收入5869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的1.8倍。2005年水产品出口额78.9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连续六年位居我国大宗出口农产品首位,也位居世界各国水产品出口首位,同时保持顺差37.7亿美元。这里面,养殖业和养殖产品占了很大比重。与此同时,水产养殖的发展还带动了水产饲料、水产品加工、养殖设备设施、产品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水产养殖、加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为几百万渔(农)民摆脱贫困、进入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实力也得到显著提高。一是养殖结构不断优化。从内陆养殖的“四大家鱼”、海水养殖的贝藻类为主,到鱼、虾、蟹、贝、鳖、藻等全面发展,并形成了一批养殖优势品种和高经济价值品种,一些地区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特点,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养殖产业,养殖品种和区域结构、产业规模和质量水平显著提高。二是养殖方式不断进步。从传统的池塘养殖逐渐发展了网箱养殖、筏式养殖、滩涂养殖、底播增养殖等养殖方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集约化现代养殖方式迅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已发展到3000余个,对传统网箱缺陷进行了大幅度创新,海水养殖区域逐步向深水区域扩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不少地方开始注重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取得了显著进展。三是养殖科技和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养殖人工育苗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病害防控技术、人工饲料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养殖设施、装备水平的改善,为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也使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二)认真分析我国水产养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国,无论是养殖产量、面积,还是品种数量,都当之无愧。但客观地看,我们在一些方面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们是世界养殖大国,但还不能算是世界水产养殖强国。比如:我们的养殖方式还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不够高;良种覆盖率比较低,配合饲料使用率不高;养殖设施设备总体比较落后;养殖规模小而散,产业化程度不高;养殖人员素质和文化水平比较低;科技和服务支撑体系比较滞后,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从而提高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整体实力。当前,我国水产养殖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今后一定时期,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将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重大影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是发展空间问题。养殖业要发展,首先要有养殖的水域和滩涂,也就是要有发展的空间。据有关资料,我国内陆水域可养水面有675万公顷,沿海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有1330万公顷。2005年我国水产养殖已养面积754万公顷,其中:内陆养殖面积585万公顷,已占内陆可养水面的87%;海水养殖面积169万公顷,占浅海滩涂面积的13%。从目前情况看,内陆水域可开发的潜力已经不大;15米等深线内的浅海滩涂开发有一定潜力;15米等深线之外海域的开发空间仍然较大,但有赖于技术和资金等条件。此外,提高现有养殖水域的利用效率,仍有一定的空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地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很多地方的可养或已养水面滩涂被不断蚕食和占用,内陆和浅海滩涂的可养殖水面将会不断减少,养殖水面开发利用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力。这种情况不但涉及到养殖水面的减少和养殖开发潜力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渔民权益保障和生产生活安置问题。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各种养殖水域周边的陆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污染源对养殖水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严重破坏了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有些海域赤潮频发,突发性污染事故越来越多,对水产养殖构成严重威胁,有的造成重大损失。水产养殖成为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另一方面,养殖自身污染问题在一些地区也比较严重,不规范的养殖生产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的关注,对养殖业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有些地方已经在重要水域限制或禁止水产养殖。养殖自身污染与养殖品种结构、养殖容量、饲料和投喂方式、药物使用等都有密切关系。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养殖对水域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残饵、消毒药品、排泄物等,特别是残饵产生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是导致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的元凶之一。试验表明,投入虾池或网箱的饲料只有70%被鱼虾所摄食利用,其余30%或更多则浪费掉形成对环境的污染物。富营养化的水质是病原滋生的前提条件,甚而可能会诱发赤潮,带来养殖的灾难性后果。



三是病害防控问题。由于水产养殖主要是动物性养殖品种,而动物性养殖对象最易受病害侵袭。近十多年来,水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已经对养殖业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影响。如1993年中国对虾和1997年海湾扇贝分别遭到暴发性病害的侵袭,造成大量死亡,产量急剧下降,养殖发展受到重大打击。中国对虾当时年产量曾达到20万吨,1993年一蹶不振,到2005年才恢复到5万吨左右。近几年,水产养殖病害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目前监测到的水产养殖病害已有120多种,几乎涉及鱼类、甲壳类、贝类、鳖类等所有养殖品种,所有养殖水域。病害的大量发生,与养殖水质和环境、养殖方式、苗种质量和病害防控能力等很多方面都有关系。病害使养殖产量和效益受到很大影响,据测算每年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有150亿元。发生病害后,不合理和不规范用药导致养殖产品药物残留,影响到水产品的质量、出口和销售,反过来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四是水产苗种问题。苗种是水产养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约170个养殖品种中已有近90%实现人工繁殖苗种,60%多的苗种培育可以达到规模化生产,初步建立了水产原良种的保存、引进、繁育体系。但是,近些年来,由于资源环境变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天然种质资源遭受破环、生物多样性减少、种质混杂、自有选育良种少、苗种质量下降、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上世纪80年代,长江四大家鱼苗种年捕捞量最高可达300多亿尾,近几年已不到10亿尾,天然原种已很难找到,越来越多的养殖苗种不得不依赖人工蓄养的亲体繁殖。在现有淡水主要养殖种类中,人工选育的良种只占12%,海水养殖品种中人工选育良种只占4%。遗传改良良种提供的养殖产量仅占水产养殖产量的16%,而养殖发达国家主要养殖经过选育的改良种,如挪威养殖鱼类产量的90%以上是人工改良的新品种。苗种问题直接影响到养殖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影响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养殖饲料问题。我国水产养殖规模大,需要大量的水产养殖饲料。但由于水产饲料工业起步晚、研究基础薄弱、传统养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饲料存在质量不高、营养不全面、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人工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足1/3,成为制约养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据资料,日本、挪威、美国等技术发达国家养殖鲑、鳟、鲆鲽鱼和鲤鱼的饲料系数已经达到1-1.3的水平,其他鱼类和甲壳类的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而我国除部分品种的饲料系数可以达到1.3-2.0的水平,多数品种的饲料系数在2.1-4.0之间。我国在肉食性鱼类养殖中还大量使用小杂鱼直接投喂,每年有400-500万吨,另有3000万吨以饲料原料的方式投喂,饲料利用仍处于粗放型阶段。这种状况不但使饲料利用效率不高,而且加大了海洋捕捞强度,消耗了我国约1/3的海洋捕捞产量,浪费了大量的经济幼鱼和渔业资源。与此同时,使水域环境受到污染、养殖病害增加,最终因药残、品质等问题受到国内外水产品加工、消费市场的冷遇。试验表明:使用小杂鱼为饲料的养殖方式比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养殖方式的氮、磷排放量高4-5倍,大量未被吸收消化的有机物进入水域,造成了局部环境的恶化,诱发了病害,威胁到我国水产养殖产品的食用安全和水产品贸易。因此,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从环境层面,目前的水产养殖饲料利用方式均是得不偿失的。但在目前市场和管理情况下,环境成本的外部化使得养殖生产者只算经济帐、不算环境帐,只顾个人眼前利益、不管社会长远利益,养殖产品的低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



六是市场需求问题。市场需求是养殖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包括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两个方面。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测,今后30年,全球水产品消费量将达到1.6亿吨,而目前是1.3亿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水产品的消费量和消费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但对产品的花色品种和质量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同时,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会有所提高,但影响因素会比较复杂。从近几年的情况可以看出,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贸易保护的需要,经常采取技术性壁垒或反倾销等措施限制进口,如近几年我国出口贝类、鳗鱼、对虾等水产品遇到的药残和反倾销问题,都对我水产品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养殖生产。



上述这些问题相辅相成,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直接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要很好研究。



(三)大力推进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方式。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将来向何处走,值得深思。努力建设现代水产养殖业,解决目前水产养殖业遇到的主要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水产养殖强国,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推进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是一条必由之路。



生态健康养殖,就是模拟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和功能,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进行养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有助于改善环境。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十一五规划》及一系列重要文件,都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水产养殖业的首要内涵。水产养殖不但应该努力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自身污染,而且要通过生态化的养殖方式,发挥用生态办法保护水域环境的独特功能,为维护生态平衡和水域环境做出贡献,实现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生态养殖首先要搞清楚各个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容量,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计算,确定水域对海水养殖的承受能力,从而确定最适宜的养殖容量、养殖密度和布局。其次,要积极扩大人工配合饲料的使用范围,尽量使用吸收率高的复合饵料,杜绝使用冰冻或冰鲜鱼饲料直接投喂,同时还要科学投喂,减少饲料药物残留。在滨海湿地进行集中养殖可以采用“封滩轮育”的模式,将养殖区域划为几个单元轮流进行养殖和封闭保护。在浅海和内陆水域可以实行贝藻鱼虾蟹等混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养殖物之间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彼此间的食物链提高饵料利用率,既减少污染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有助于保证质量。生产健康安全的养殖产品,是对养殖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水产养殖业的显著标志。水产养殖不但要在数量上满足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满足人们对食物质量标准和安全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健康先进的养殖方式,生产出安全、营养、优质的养殖产品,养殖业才能健康发展,否则没有出路。近几年,水产养殖产品出口遇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药残问题,先后发生了氯霉素、甲醛、恩诺沙星、孔雀石绿等药残超标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我国水产养殖和加工业造成很大冲击。这一方面反映出水产养殖药物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不规范,同时也说明水产养殖的病害严重。而如何减少病害,又涉及到养殖环境、养殖方式、病害防控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病害的发生,可以少用或不用药,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8月我们在安徽当涂县召开了内陆生态养殖的现场会,当涂采取“以渔养水,以水养鱼”的生态养殖办法,保证了养殖环境的良好状态,养殖的螃蟹不得病、不用药,保证了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三是有助于提高效益。生态健康养殖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饲料、鱼药、病害防治等投入成本,减少因病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从而提高产品的价格和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今年初,农业部决定实施九大行动,并制定下发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三个转变方向。一是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方式,促进水产养殖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二是推广水产良种和科技,促进水产养殖向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三是实施水产养殖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促进水产养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可以说,这是我国渔业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方向性的调整。如果说第一次转变是上世纪80年代“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转变,使我国渔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这次就是第二次转变,是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向“生态健康养殖”的转变。根据《方案》,我部组织开展了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水产养殖病害预防示范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点场的创建活动,开展了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渔业科技入户、水产苗种和配合饲料质量检查、水产品药残监控、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渔业水域污染和生态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等工作。希望各地有关部门按照《方案》计划和有关要求,认真开展工作,通过创建活动和有关工作,带动水产养殖增长方式的转变。今后两个月,部里将组织示范区(场、县)的检查验收工作,请各地抓进工作,做好接受考核验收的准备。



(四)加强养殖业监督管理和服务保障。



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走对路子,同时也要相关方面的保驾护航。当前特别需要加强服务和规范管理,从而保障养殖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目前有几个方面亟待加强:



一是认真落实“两个规划”。第一个规划是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就是各地人民政府在水域滩涂总体利用规划中划定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规划,是渔业部门管理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法定地域范围。这是保证养殖水域滩涂稳定和养殖业发展的基础,是核发养殖使用证的依据,也是保护养殖渔民权益的基本手段。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当地政府尽快确定本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并将适合水产养殖的浅海、滩涂、水面、盐碱地等资源尽可能纳入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为渔业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第二个规划是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是各地渔业部门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范围内提出的发展养殖生产的品种、发展规模、养殖容量和生产布局等生产和管理意见。政府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已经出台的地方,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研究确定本地的养殖容量、品种区域布局等规划意见,为养殖发展和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制定养殖发展规划时,要注意坚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鱼虾蟹贝藻综合协调发展,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因为在特定尤其是开放性水域范围内人为地推广单一品种,或确定某一特定品种为该区域的优势品种,可能会造成对其他品种(物种)的生态挤压,危及生物物种多样性,破坏物种间的结构平衡,引发结构性生态灾害。海水养殖应该走海洋农牧化的发展道路,实施耕海牧渔,建设“蓝色农业”。



二是严格执行养殖生产管理制度。要继续推进养殖证核发工作。养殖证既是渔民养殖合法权益的有效证明,也是渔民开展养殖生产的基本依据。各地应通过养殖证的核发,清楚掌握本地养殖生产的基本情况,做到情况清楚、数据准确、监管到位。下一步拟研究对全国养殖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并建立苗种生产和养殖场(户)的备案公布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从而增强养殖业者的遵纪守法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养殖生产的规范化和监督管理。同时,要进一步落实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养殖生产日志、用药登记制度等养殖环节各项管理制度,研究完善产品标签制度、可追溯制度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养殖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促进养殖业规范有序发展。



三是加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水产原良种、病害防治、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监督等体系建设;加强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与防治工作;加强从业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水产药物和饲料研究,研发高效、安全、环保型的水产药物和饲料;加强技术推广和服务队伍建设。



四是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各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大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渔业水域污染案件,保护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充分履行养殖环节的执法监督职责,开展对养殖生产、水产苗种、兽药使用、质量监督等重要方面的执法监督管理。明年要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执法检查行动,推动养殖业规范有序发展,各地要研究做好准备。

2006年10月26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