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1:42:58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省份,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广阔的海洋空间和巨大的开发潜力。面对21世纪头20年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明晰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明确山东省“十一五”乃至2020年海洋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搞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对于壮大全省的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

()国际背景

1.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的机遇与挑战

20世纪后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开辟了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道路。世界范围的激烈市场竞争以及由此发生的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正在形成,跨国经营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扩大。经济实力的变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增强,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我国、我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2.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沿海各国海洋权益竞争加剧的机遇与挑战

2001年,联合国首次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在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有潜力的增长领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取得最大海洋经济利益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海洋竞争日益加剧,向海洋要粮食、要能源、要通道、要效益成为海洋开发的潮流。竞争内容表现在多方面:发现、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勘探开发新的海洋矿产资源;获取更多、更广的海洋食品;加速海洋新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海上航线与运输方式;向大海要水资源等。为了竞争的需要,各沿海大国纷纷制定国家长期发展战略,调整政策,把重点转向海洋。总之,制定科学的战略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是世界范围的海洋竞争的大势所趋和海洋开发的基本走向。

3.海洋经济面临海洋科技与新兴产业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近些年,以海洋探测、深海潜水、海底机器人、海底采掘、海水淡化、海底潮汐发电、海洋生物基因工程为标志的海洋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电子计算机、遥感、材料、机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许多重大技术突破,这些技术成果也被迅速应用于海洋开发,从而使以这些高新技术为产业技术基础的新兴产业不断兴起。据专家统计,已经进入技术储备,且有产业化前景的海洋高新技术已达上百项。今后,人类将在更高更新的海洋科技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这必将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新兴产业形成群体,进入快速成长期。沿海旅游、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造船、海洋增养殖等大部分新兴产业已渡过形成期开始进入成长期,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海洋化工、海洋石油、海洋药物、采矿、信息服务等已经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发展前景看好。以海洋资源开发生产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在继续增长,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海洋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经济系统中的比重迅速增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日益扩大。而且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陆地经济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新兴产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科技内涵、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是科技、经济、社会三重价值的载体。这种可以迅速放大的价值优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据专家估计,由新兴产业带动的沿海主要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总产值占这些国家GDP的比重2010年将达到20%以上。

()国内背景

1.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具备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基础、体制基础、市场潜力和政治保证。2003年,我国人均GDP迈上1 000美元的新台阶,开始进入国际经验验证的“黄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全社会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由此将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升级,并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陆域经济的发展,必将推动海洋经济的更快发展。海陆一体化发展成为大趋势,沿海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区域。随着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源的消耗强度增加,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了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我省海洋经济乃至陆海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沿海各省审时度势,积极制定、实施新一轮海洋开发战略和规划

自“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五年间,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率分别为68%107%,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上升到2.6%,增长了0.7个百分点。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4%上升到4.2%,增长了0.8个百分点。进入“十五”阶段,海洋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海洋产业群迅速成长壮大。一批新兴海洋产业进入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中,海洋经济对全国和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显著提高。到2003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大关,达10 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 455.54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上升到3.8%,占沿海地区GDP比重上升到5.65%。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28∶29∶43

我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产业结构正从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重组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有关部门预测表明,这一增长趋势将持续到2015年前后,而后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全盛期,预计至少要到2030年,全国整体海洋经济将进入相对平稳的成熟期。

当前,沿海各省市区都把海洋经济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制定了新一轮发展规划与重点建设工程计划。广东、福建制定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出台了决定和指导文件,对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做出战略部署。广西出台了“蓝色计划”,海南提出“以海兴岛,建设海上海南”,江苏提出“建设海上苏东”,浙江连续召开三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沿海各地紧紧抓住发展海洋经济的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措施,海洋开发事业突飞猛进。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广东省的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6年超越山东,名列全国第一,并且差距逐年拉大。福建省“九五”以来,海洋总产值年均增长19%,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已上升到11.7%。辽宁省近两年的渔业总产值增幅,高出我省10个百分点。广东省确定的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目标2010年达到22%,我省则只有10%,与广东省相比,相差12个百分点。广东省加大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1998年率先突破“一二三”结构,形成“三一二”结构,1999年又上升为“三二一”结构,比例为26∶34∶40,已接近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我省的海洋产业结构仍未摆脱“一三二”结构模式。

3.《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成为我省制定海洋经济战略的纲领指导和基本依据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确定了21世纪初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海洋产业发展蓝图、海洋经济区域布局、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以及相关支持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措施。《规划纲要》,全面规划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开发利用,提出形成与陆地不同的海洋经济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运强国、船舶工业强国、海盐生产大国、海运强国、船舶工业强国、海盐生产大国、海洋旅游大国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大国,并最终成为海洋强国。

《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是: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海洋科学技术的贡献率显著加大,海洋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05年,全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到2010年达到5%以上。沿海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要超过1 000亿元;要形成一批海洋经济总量大、海洋科技进步率高、海洋产业和产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强市、强县,使海洋产业成为全国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要有新的发展,海洋产业增加值在各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达到10%以上,并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强省。

()省内环境

1.全省上下已形成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省委自2003年以来号召全省人民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广泛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并从山东实际出发,制定了围绕“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形成了全省上下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促发展的生动局面。这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全省沿海各地发展海洋经济浪潮迭起,积极性空前高涨

沿海各市自贯彻落实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来,进一步推起了海洋开发的热潮。青岛市以青岛海洋节为动力,努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建设,海洋科技及其产业有了更快发展;烟台市努力实施“海上烟台”战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积极创建海洋经济强市;威海市在调整海洋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中实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日照市科学规划、开发沿海海岸,取得了重大进展;东营市在开发黄河三角洲,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也迈出了新步伐。全省确定的“海上山东”四大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资源保护有新的起色。总之,各地加快的发展的积极性需要科学保护和正确引导。

3.事关山东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的制定为海洋经济战略的调整和选择创造了前提条件

近两年来,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我省陆续确定了一些全局性、宏观性和前瞻性的重大战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已全面启动,面向日韩、港台及欧美、东南亚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整体性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已经开始实施,城市群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关键问题正在深化研究;山东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经过国家级论证后已公布实施,对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2003年年底又做出发展县域经济的决定,把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做为增强全省综合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夯实农业基础,坚持走工业兴县的路子,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营造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省委省政府还做出“突破菏泽”、“突破烟台”等举措,把典型城市作为推动区域经济跨越性发展的突破口来抓。20044月,省委又做出了在加快发展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定。这些大的战略举措奠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全面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新一轮战略规划,与已经出台的相关战略规划配套成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山东经济的迫切需要。

总之,当前的国内外、省内外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海洋经济的发展处于一个必须紧紧抓住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较好环境。我省应当认清时代特点和趋势,趋利避害,抢抓机遇,制定正确、科学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山东海洋经济的跨越性发展。

二、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评估

1.海洋区位优势突出

(1)山东半岛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山东是海洋大省,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也是一个开放型的半岛。由于它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岸,西北太平洋的西缘,位居中国东部沿海,与各海及大洋相连。通过海上航运,山东可以与渤海、黄海、东海及距离更远的沿海地区和国家开展经济联系和交流。通过对外开放,可以更方便地与接壤各国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2)山东半岛经济与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最接近日韩这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国际合作条件。日韩的发展正处于产业转移的阶段,山东和日、韩在自然资源、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贸易市场等方面存在十分良好的互补性,协同合作存在巨大的潜在利益。山东半岛有条件与日韩开展更深一步的经济和贸易往来,输入资金和技术,吸引产业转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与山东半岛的互补发展,也有着巨大潜力。

(3)山东半岛是沿黄经济协作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是欧亚大陆的桥头堡,是黄河流域的主要出海门户,沿黄省区具有传统的经济联系。山东半岛还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翼,山东GDP占环渤海地区的40%多,与京津唐、辽东半岛比经济实力最大,在这一区域经济中心中具有重要地位。

(4)山东半岛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地区。从整个山东来看,半岛是全省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连绵城市区、胶济铁路沿线和半岛沿海构成山东的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半岛地区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最强、增长最快的地区。

2.海洋资源得天独厚

山东大陆岸线长达3 121.9千米,占全国的1/6,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岛326个,海岛岸线683.2千米,其海岸线长度与陆域面积之比系数为2.428(千米/每百平方千米),远高于全国海岸线系数0.188,居全国前列。这种优越的海陆相对位置,使山东除陆域面积外还拥有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选择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和沙矿等六种资源对沿海各省市进行丰度指数评价,山东位居第一,表明山东海洋资源具有显著的综合优势。山东某些重要的海洋资源丰度高,品质好,综合评价居全国前列。山东海洋资源丰度指数排序是:盐田、港址、旅游、滩涂、浅海、沙矿,表明山东的盐业资源、港口水运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滩涂水产资源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山东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2位,-15等深线浅海1.482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4位;滩涂0.339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2位,且地处暖温带,气候适宜,日照充足,水质肥沃,浅海海域年初级生产力为1 100万吨有机碳(干重),适合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生物资源400多种,海参、鲍鱼、对虾、扇贝等海珍品驰名中外。山东海岸2/3以上为山地基岩港湾式海岸,水深坡陡,建港条件优越,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离岸2 000,水深10可建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1处,居全国第3位,其中10万~20万吨级港址有23处,居全国第1位。锚地和航道条件也比较优越。山东半岛海岸地貌类型多样,人文和自然景观较多,主要滨海景点有34处,占全国的12.5%,位于广东、福建之后,居沿海省、市()的第三位。特别是在海滩浴场、奇异景观、山岳景观、岛屿景观和人文景观方面,优势比较突出。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天然的度假和旅游胜地。山东是我国主要海盐产区之一。适宜晒盐土地0.274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1位,占全国的32.6%。还有得天独厚的地下卤水资源,总净储量约74亿立方米,含盐量高达6.46亿吨。山东沿海有101种矿产,其中探明储量的53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9种。渤海沿岸石油地质预测储量30亿~35亿吨,探明储量2.29亿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为110亿立方米,龙口煤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座滨海煤田,探明储量11.8亿吨。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山东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海洋产业竞争力强

山东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渔业和海洋盐化工,对于提升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做出了较大贡献。2002年海洋渔业产值628.81亿元,海洋水产业产值约占全国的25%,海洋盐化工产值占全国的68%。两者位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榜首。另外竞争力比较强的行业还有港口运输、造船业和海上油气业。2002年山东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87.14亿元,修造船业产值42.24亿元,海洋油气产值29.98亿元,上述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6.5%10.7%8.3%

近年来,山东海洋捕捞业积极应对因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实施对捕捞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鼓励发展远洋渔业,保持了捕捞业的稳定。海水养殖向着优质、精养、高效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鲍鱼、海参、扇贝、对虾、鲈鱼、牙鲆等名优品种为龙头、多品种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水产品加工通过技术创新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以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品为重点的海洋精深加工产值占加工总产值的35%以上。实施渔业国际化战略,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了渔业经济的发展。

良好的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加之良好的基础与实力,使得山东发展盐业和盐化工产业具有强大优势和巨大潜力。山东盐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为国内先进水平,直接生产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2002年,山东盐及盐化工产值达61.24亿元。海盐化工业实施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走联合创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发展十分迅速。盐化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均达到20万吨以上。制溴技术和管理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溴素生产能力6.5万吨,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山东省海上石油开发近几年增长较快。截至2001年,浅海地区共计探明含油面积153.5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40 368万吨;控制含油面积33.8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9 795万吨。海上油田2002年原油产量达212.2万吨,天然气16 945万立方米。2002年海洋油气产值达27.96亿元。

除去传统的水产品养殖业和加工业、海洋精细化工等,海洋药物、海洋旅游等领域也已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2002年山东沿海各市旅游收入达到346.4亿元,其中接待海外游客74.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4亿美元。

4.海洋科教力量雄厚

山东是我国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科研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领先地位。山东省内有市()属以上独立海洋科研机构30多所,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一流的科研、教育机构。有7 000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近60%。在24名两院院士(包括外聘院士)中,海洋领域的占14名。另有200多位博士生导师及1 000多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拥有20多艘海洋科技考察船、2架海洋监测飞机、1 000多台大型实验设备和100多个专门的实验室。近两年来,国家在海洋方面围绕生物、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科技问题共安排了6项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山东省承担了其中的5项。目前,各项研究进展顺利,取得的部分重大成果已经在该省的海水养殖、环境修复和资源的持续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九五”和“十五”国家“863”计划海洋第一批项目中,山东省承担了130多项,其中海洋生物方面占国家同类项目总数的40%以上,多年来取得了一批对海洋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科研成果。在海产虾类遗传及繁殖生物学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水平的成果。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首次育出四倍体栉孔扇贝苗,首次开展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的规模浮筏和三倍体皱纹盘鲍的规模生产。转基因鱼类、转基因对虾,四倍体对虾和海水养殖动物多倍体育苗及性控制技术成果分别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利用生化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为基础的海洋药物研制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开发出可生物降解环保型新材料、纳米多功能塑料、光生态膜、新型海洋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国家已在山东省建立了“863”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5个,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并在山东组建了国家海洋药物中心,建设了十几个国家重大项目实验基地,为海洋高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和规模示范创造了条件。山东省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海洋生化制品厂家发展到30多家,开发各类产品30多个,年产值达12亿多元。“九五”期间,全省累计安排攻关和技术开发项目400多项,投入研究经费4 000多万元,一大批海洋新兴产业在沿海崛起,成为带动沿海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也成为我国新兴的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生化制品重要基地。“863”健康虾基地等国家级中试基地和酶工程、海洋天然产物等一批中试基地进入科研生产良性循环。“海上山东”建设以科技为先导,用高新技术培植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在山东海洋产业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科技创新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也是提升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最具潜力的优势。

()海上山东建设基本评价

省委、省政府1991年提出并实施“海上山东”建设工程,极大地调动了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海洋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沿海地区成为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后劲最足的地区。“九五”以来特别是1998年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全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决定》,按照“五大战略”,积极实施“四大工程”,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向海洋要资源、要潜力、要效益的热潮,“海上山东”建设成就斐然。到2002年,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 517.2亿元,与“九五”末相比,年均增长18%;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734.6亿元,年均增长17%;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4.5%提高到了6.4%。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1.海洋渔业快速增长,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2年全省海洋渔业总产值达到796.1亿元(含水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2.5%以上。海水增养殖取得新突破,海珍品养殖发展迅速,对虾、扇贝养殖“二次创业”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达到326.2万吨;远洋渔业产量达到15.5万吨,实现经济总收入7255万美元;水产品出口创汇迈出新的步伐,达到15.7亿美元,占全省农业出口创汇的1/3

2.涉海工业规模壮大,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传统工业稳定增长,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省海洋工业产值达到286.3亿元,增加值133.9亿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5.1倍和8.5倍。其中盐及盐化工产值93.8亿元,海洋油气产值44.4亿元,海洋修造船产值42.2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3.7倍、5.8倍和1.7倍,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医药发展迅速。

3.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海运、陆运能力有较大提高。7年间,全省新增港口3处,新增泊位166个,吞吐能力增加4 527万吨。2002年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22 036万吨,海运客运量1 112万人次,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航贸易关系,全年实现营运收入88.5亿元,增加值42.1亿元。

4.海滨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大。2002年沿海各市旅游收入达到346.4亿元,其中接待国外游客74.3万人次,创汇3.4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5 802.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18.5亿元。海洋文化特色进一步突出,海滨旅游景区()开发和设施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九五”以来,共新建、扩建和整修青岛前海沿旅游区、田横岛旅游度假区、烟台金沙滩旅游度假区、烟台南山国际俱乐部、日照山海天海滨旅游区、长岛海岛旅游区、潍坊民俗游、东营黄河口生态游等一批新的旅游景区()和项目。初步形成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为主体的“黄金海岸”旅游线。

5.“科技兴海”成效显著,海洋科技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7年来,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科技优势,瞄准国际前沿和海洋产业发展,全省共取得海洋重大科技成果1 200多项,其中有28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组建了山东省海洋工程研究院,强化优势集成,联合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和“863计划海洋科技项目60多项,已建立3个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省国家级科技兴海基地、20多个重大项目实验示范基地、5个省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已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

6.海洋综合管理逐渐强化,可持续发展形成共识。省人大通过了《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山东省碧海行动计划》和《山东省海域使用金征收暂行管理办法》等法规,海洋管理步入了依法治海的轨道。沿海各地积极推行海域使用确权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域使用登记和审核发证率均达到90%以上。县际间海域勘界整体推进。省和市县三级海洋功能区划基本编制完成。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和选划了沿海731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28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定期发布全省海洋环境状况及影响通报,初步建立了海洋预警、预报和环境预测服务网络。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海洋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从海洋产业总产值看,2002年广东省保持良好态势,总量仍居首位,达1 950亿元,其次产山东1 517亿元,比广东少433亿元,差距很大;浙江、辽宁位列山东之后,分别为1 362亿元、678亿元,山东与之相比,分别高155亿元和839亿元。从海洋产业总值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比重看,2002年广东为27%,山东18%,二者相差9个百分点;山东比浙江、辽宁分别多出210个百分点。从海洋产业总值占全省GDP比重看,2002年山东为6.4%,比广东和浙江分别低1.21.4个百分点,比辽宁高0.9个百分点,位居第三。从发展速度看,19982002年的5年间山东平均每年递增12%,辽宁年递增14%。从人均海洋产业产值看,2002年山东为1 662元,在四省中仅高于辽宁49元,却比广东低819元,比浙江低1 268元。

2.海洋科技和人才的比较

山东是我国海洋科技力量最强的省份。现有中央和地方海洋科研、教育机构40多个(其中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就在青岛),科技人员1万多名,其中高级专业人员近1 000人,分别占全国的40%50%以上;1999年又筹建了山东省海洋工程研究院,仅山东青岛市一地,海洋领域的院士达8人,占全国的一半。山东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都拥有一大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其强项除基础研究外,主要是海洋生物和海洋药物。但山东在海洋技术的储备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主要是在大型船舶、石油平台制造、水下工程、环保工程技术等方面逊于浙江、辽宁、广东等省。就海洋科技力量而言,广东仅次于山东,目前该省准备筹建广东省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把中央驻粤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力量联结起来。广东省已于1998年开始组织编制了《广东省科技兴海规划》,试图提高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浙江提出并实施“8233”科技兴海工程,即以高新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团结8个技术领域,突破2项重点,建设3个基地,建立3个服务系统而展开的跨世纪海洋开发规划。目前该省科技贡献率达50%

3.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

三次产业结构的比较。按产值计算,2002年山东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是40∶28∶32,为“一二三”结构模式,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结构层次在四省中最低,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三产业仅占32%,这一比例在四省中也是最低的。辽宁与山东的结构模式相似,但其第三产业占到34%,比山东高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31%,比山东高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则低于山东5个百分点。浙江三次产业比例为37∶27∶36,仍处于初级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与山东相差不大,第三产业比重则高出山东4个百分点,海运业和滨海旅游业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较大发展活力。广东产业结构层次在四省中最高,已达产业结构演进的中级阶段。产业结构上结合理,比例为28∶34∶38,属于“三一二”模式。山东与广东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低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却高出12个百分点。

海洋产业部分结构的比较。总体看海洋渔业一直是山东海洋产业的支柱,2002年以796亿元的绝对优势位居全国之首,占总产值的52%,其后依次是海盐业、海运业、修造船、海上油气,滨海旅游和滨海沙矿。其中海盐业在全国名列第一,达79亿元。山东的滨海旅游业发展最快。广东的排序依次产渔业、旅游、油气、海运、修造船、海盐和沙矿,其中油气、旅游和海运发展很快,油气和旅游一直居全国首位,海运仅次于上海。浙江的排序为渔业、海运、旅游、海盐和修造船,其中旅游发展较快,其产值360亿元,比山东多14亿元。辽宁的排序为渔业、修造船、海运、旅游、海盐和油气,其修造船业在全国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

主要海洋产业内部结构的比较。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关系到该产业整体面貌和发展后劲,是产业之间的结构优化的基础,随着社会分工发展,内部结构调整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2002年山东的海水养殖产量最高,是辽宁的1.8倍、浙江的3.8倍;山东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比重也最大。渔业已实现“以养补渔”,养捕并重,广东和辽宁养殖产量的比重与山东差不多,而浙江只占到17.7%。从捕捞所占比重看,鲁、粤、巡三省相当,浙江则占到67%,海洋捕捞产浙江的强项。海盐业是山东传统优势产业,原盐、两碱、溴素、藻胶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并成为山东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浙江因自然条件原因,化工用盐、盐业和盐化工产值均处在较低水平。海洋运输业总体看,四省海运业结构相差不大。除浙江外,其他三省的港口业比例均大于航运业,这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反。广东航运和港口的营运收入最多,山东二指标仅次之,浙江港口收入最少,辽宁航运收入最少。

4.海洋管理体制的比较

广东、山东以及辽宁先后撤销水产局,组建了省海洋与渔业厅,浙江建立副厅级的省海洋局,由省计经委管理。山东省设立了建设“海上山东”领导小组,由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任组长,沿海市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协调有关“海上山东”建设的重大事宜。初步建立了以海洋与渔业厅为主体,由各级政府、其他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相结合的多层次海洋经济管理框架体系。1998年颁布了《山东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制定了《山东海洋功能区规划》1996年组建了山东省海洋监察总队,与省渔政处合署办公,由于利用的是渔政队伍,人员、力量相对有些薄弱。浙江完成了跨度18年的海洋开发规划,由省政府正式颁布。199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科技兴海”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技术组,制定了《山东省科技兴海方案》。199812月发布《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决定》,浙江的未来海洋政策大都归纳在1998年发布《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洋开发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共29项有关政策。“九五”期间,多渠道筹资80亿元资金,建立起海洋开发专项基金制度。在1993年召开的第一次广东省海洋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海洋开发作为该省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从1994年起,每年拿出8 000万元,连续10年,共投资8亿元用于渔港建设。“九五”期间投资10亿元,按全国重点大学目标组建湛江海洋大学,形成“北有青岛海大,南有湛江海大”的格局。辽宁召开“海上辽宁”工作会议,建立目标责任制,将“海上辽宁”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任期内政绩的重要依据。

通过上述与沿海其他省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我省海洋经济还存在差距和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坐标中,山东位次正在后移,增长速度减慢。就山东来说,虽然海洋产业总量次于广东,但二者差距不小,山东还有待努力赶超。还应该看到,近年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速度比山东快,只因我省总量基数大,暂时还未被赶上。如果四省都保持现有速度发展,相信时间不久,山东海洋经济总量第二的排名将难以保持。况且,广东的滨海旅游、海洋油气和海运以及辽宁的修造船业已大大超过山东,浙江在滨海旅游、海洋药物及食品方面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如果山东海洋经济未能有新的开拓,将有可能落于上述三省之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上有差距,缺乏大动作、实动作。山东和广东的根本差距在认识上。广东学山东动真的来实的,省委、省政府近四年一年一次高层海洋工作会议,每年都研究解决开发海洋的实际问题,广东无论是海洋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结构层次,还是目标定位都高于山东。我省“海上山东”建设尽管提出得早,叫得响,但缺少实质性的大动作。13年间仅开了一次高层次会议,出台的决定、规定、四大工程含金量少,资金不到位,大部分是“纸上谈兵”。山东规划到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0%,比广东、辽宁分别低12个和5个百分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海洋投入形不成优势突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海上山东”建设专项资金没有列入计划盘子。海洋投入和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成比例,不但总量小,而且分散、随意性大,产业后劲明显不足。水产良种退化,病害增多。山东多年没有安排渔港建设资金,没有专项维修经费,而广东省从1994年起每年拿出8 000万元,连续10年投资8亿元用于渔港建设。

综上所述,山东省具有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既有困难,更有优越条件,能依靠海洋强省的潜能巨大。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很大潜力,依靠海洋科技优势推动产业升级的前景广阔,通过开发海洋联动陆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大有可为。15年的“海上山东”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取得的成绩是继续前进的重要物质基础,已经形成的思想认识是继续前进的思想财富。面对当前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只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明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和任务,深化和提升“海上山东”建设工程的战略地位,确定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实施有效地战略对策,就一定会取得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更大作为和更大突破,从而促进山东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三、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

()指导思想、原则与战略思路

1.指导思想

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的全省发展总体部署,贯彻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与全省的城市群、制造业基地、生态省规划相衔接,以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沿海地区提前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海洋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威海、日照为两翼,以新兴产业大工程建设和临海工业为突破口,实行海陆联动,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道路。

这一指导思想,是在“海上山东”建设基础上的升华。

(1)突出了海洋经济发展。“海上山东”往往被认为是一个特殊区划概念,原意是开发海洋,再为山东创造一份产值。但发展海洋经济则不同,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随着海洋产业群特别是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遍及社会经济活动多方面的海洋产业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海洋调查、勘探等基础活动,海洋教育、科研、开发等科教活动,海洋环境监测、治理等环保活动,海洋市场、融资、救助、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活动等,海洋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经济体系。因此,战略选择以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为宜。

(2)突出了海陆一体化战略规划。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海陆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经济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只有在与陆域经济的互补、互助才能逐步消除和解决。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全省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全国的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要采用陆海一体化战略规划。

(3)突出了集成创新发展。以往的规划,往往难以避免目标的单一化,多为目标和单项突破规划,主要指标以产值增长为主。注重增长,忽视发展。在实施创新举措时,也往往配套不够。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要贯彻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要有一个全面、快速、持续的发展,必须实施集成创新,走集成创新发展之路。

2.指导原则

(1)发挥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原则。要充分发挥省区位条件好、海洋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充裕、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走扬长避短之路。要认真区分优势的独占性和非独占性,发挥好我省的独占优势,构建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注意挖掘独占优势的基础上力争有所突破,形成一批优势产业或优势集聚区,才能构建起有特色的海洋经济体系,从而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

(2)依靠市场机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原则。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海洋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应认真分析我国入世及经济全球化给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市场需求、资源环境条件、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实事求是地科学谋划海洋开发项目,找准政府对以海洋企业、企业集团为主的海洋经济主体的服务功能和政策法规支撑。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

(3)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原则。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目的,是要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促进山东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在重视发展海洋产业的同时,也要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在合理利用海洋纳污自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恢复与保护。总之,通过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来提高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通过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来保障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坚持科技兴海、加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4)创新原则。创新是海洋经济的根本动力。海洋经济创新,是一个集成创新网络系统。由于海洋经济的复杂性,其创新网络系统是复杂的,主要是由特定海洋空间、环境、资源、权益背景下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组成,其中关键的是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形成合理的管理体制的运作机制,调动和激发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效益。

(5)战略规划的宏观指导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和管理成果,注重与现有国家规划、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重点填补现有规划、计划等的空白区,解决上级规划过粗、行业规划过细、用海矛盾突出、市场协调能力不及的问题和难题。落实国家的规划精神,做好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专项规划,既为全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又使涉海的各行各业有所遵循。通过战略规划的科学指导,有序地推进海洋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3.战略思路

在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大战略”、“三个坚持”、“三个关键”、“三个亮点”、“六个变化”、的基础上,海洋经济建设的思路为:树立一个新理念,突出两个支撑点,推进三个转变,构筑四个半岛带,建立五个创新体系,实现六个新突破,即“一二三四五六”新思路:

树立一个新理念:即树立以海立省、以海强省的新理念。

突出两个支撑点:即突出科教兴海和依法管海两个强力支撑点。

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搞活机制,以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大改革、大开放来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建设阳光政府,着力培育投资环境优势,发展多元经济,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

构筑四个半岛带:即半岛海洋生态带、半岛海岸带经济带、半岛城市带、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带。

建立五个创新体系:即建立海洋科教创新体系、海洋市场创新体系、海洋信息化创新体系、海洋防灾减灾创新体系、海洋综合管理创新体系。

实现六个新突破:即在建立高素质海岸带产业体系,提高海岸带产业竞争力上有新突破;在培育招商引资环境优势上有新突破;在民营经济发展上有新突破;在经济运行质量上有新突破;在出口创汇上有新突破;在增加群众收入上有新突破。

4.战略规划重点、范围及时限的界定

“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从属于山东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在强调战略性的同时,侧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地域范围包括山东省沿海陆域及邻近海域。涉及的经济活动包括: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空间形成的海洋产业,部分生产要素或生产过程与海洋发生一定关联的临港产业及临海产业,以及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海洋服务等相关经济活动。研究重点放在海洋产业及临海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等方面,同时重视海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2010年,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完成;到2020年,海洋经济综合目标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1.海洋经济总量。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 8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6.4%提高到12%。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增长速度前518%,后1015%。拉动地方经济贡献率由现在的8%提高到2010年的13%,半岛海岸带经济占全省GDP60%65%;到2020年达70%75%

2.海洋劳动就业。从事海洋经济活动的专业劳动力由2003年的255万人,2010年为450人,2020年可达近1 000万人。

3.海洋产业结构。到2010年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由目前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48∶20∶32,即“三、一、二”结构调整为“一、二、三”结构。

4.海洋生态环境。到2010年,海洋综合管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设一批海洋环保产业项目,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及自然保护区。2020年,使山东沿海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具有崭新形象的新东部经济区。

四、海洋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应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明确市场定位,重点扶持发展潜力大、前景好、对全省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带动性的产业。对于这些产业,要根据全球经济的大环境,采取分清主次和先后,制订明确有效的发展路线,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出,各个突破,抢占市场和资源的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带动“海洋经济”建设向纵深发展。今后应重点发展:

1.确立以港兴省的战略,构建海上大通道体系。力争在2020以前组建以青岛港为中心包括烟台、日照、威海在内的港口航母,建成东北亚港航中心。利用世界船舶市场需求旺盛和青岛北海船厂搬迁的良机,高起点建设世界一流造船基地,以船舶工业为重点,振兴山东省海洋机械制造业,调整山东工业结构和制造业的生产链,开辟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念好“山海经”。借助青岛2008年的奥林匹克帆船赛,进一步完善海滨城市旅游规划,打造“中国黄金海岸”的滨海旅游名牌。加大沿海旅游资源和内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体制和行业管理创新,在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打破地区壁垒,实施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开发,协同一致,密切配合,实现品牌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享;走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发挥整体效益,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在滨海旅游线开发的时候,要在挖掘海洋文化特色上下工夫,结合山东省生态省建设和半岛城市群的规划,联合开发符合21世纪人类追求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探险、休闲等特色的观光旅游。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搞好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一根旅游线,变成一条产业带,一根经济“黄金线”。

3.继续发挥海洋渔业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水产品精加工。调整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实现海洋水产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规划并建立水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大力发展加工出口贸易和国际鲜销渔业市场。针对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不断引进和开发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海洋水产品的保鲜保活水平,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加强该产业的市场管理,逐步完善海洋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迅速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

4.大力开发海洋化工业资源,加快海洋化工尤其是海洋油气化工和海洋药物化工业的产品开发。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海洋油气业的勘探力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采收率,力争在今后五年内使石油产量逐年递增。合理有效地动用现有探明储量,特别是通过加速蓬莱19­3等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在搞好资源勘探与开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向大型化、集约化、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发展和建立各具特色的石化产品和加工区。

5.建设海洋药物和生物工程基地。充分利用中国海洋大学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资源优势,以研究开发高科技的海洋药物为主要方向。从海洋生物中提炼、开发高效、低毒的抗衰老、防癌抗癌和新型抗菌素等新药和新型药物制剂,在海洋生物制药技术方面形成规模化、市场化、产品要符合国际相关标准的方向发展。海洋药业要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实现研究所、制药企业、市场销售为一体,积极发展成科工贸一体化的外向型山东省海洋药物业的发展模式。争取5年一个台阶,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制药基地。

()各海洋产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应该充分发挥我省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主要扶持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行业、企业、产品,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海上山东”建设向纵深发展。

1.调整优化渔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高效水产业

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全面实行捕捞许可证和禁渔期制度。精心组织实施沿海捕捞渔民减船转产转业工程,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捕捞渔民向非捕捞业转移,要通过发展养殖业、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积极转化近海渔业捕捞能力。力争到2010年,全省报废中小型机动渔船5 000艘,转产转业渔业劳动力3.5万人;到2020年,全省报废中小型机动渔船6 000艘,转产转业渔业劳动力4.2万人。要紧紧抓住国家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远洋渔业作为我省优先发展的重点,着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探捕水平,大力发展超低温延绳钓船和围网船组等大洋性渔船。在巩固现有西非、北太平洋渔场基础上,重点开辟西南太平洋、南大西洋渔场。鼓励远洋骨干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运销配套的渔业基地。争取到2010年,全省远洋渔船发展到300艘,产量20万吨,其中大型大洋性渔船发展到130艘;到2020年,全省远洋渔船发展到400艘,产量28万吨,其中大型大洋性渔船发展到270艘。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荣成石岛、胶南积米崖、牟平养马岛、日照石臼、寿光羊口、莱州三山岛等11个大型综合性中心渔港,配套完善渔船避风、供油供水、船用配件供应、水产品加工贸易等基础设施。

加快水产良种繁育推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海水产品养殖。要充分发挥我省海洋渔业科技优势,在优质种苗生产上下工夫,做大做强水产种苗业。抓紧研究、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高效、抗逆新品种(),搞好原有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及名、特、优、新、珍、稀品种的繁育和更新换代,把我省建成我国优质水产种苗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海水养殖病虫害防治技术、高效饵料生产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海水养殖的健康发展。要实行养殖许可证制度,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确定养殖规模,改善养殖环境。改革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发展生态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增养殖,重点推广工厂化养殖和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逐步形成烟台、威海扇贝、海带及珍稀海产品养殖基地,青岛、日照鱼类、梭子蟹养殖基地,潍坊、东营、滨州贝类、对虾、蟹类养殖基地。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保护和改善渔业生态环境。搞好资源增殖,扩大增殖品种和规模。在巩固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乌贼四大品种放流增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魁蚶、梭子蟹、牙鲆等品种的放流增殖试验。在渤海、黄海海域选择适宜海区,建设人工鱼礁,营造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适宜的栖息生长环境,形成两大人工鱼礁新生渔场。

2.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提高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充分利用我省水产品加工能力大的优势,针对市场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着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提高水产品加工增值率。重点搞好高档鱼、虾、贝、蟹等名贵海产品的保活保鲜和藻类、低质鱼类的深加工。引进开发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强渔业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水产品保鲜保活水平,开发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方便系列食品,占领大中城市市场。要树立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大名优产品宣传力度,创建35个国内外知名品牌,依靠名牌产品开拓市场,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加大资产重组的力度,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实施联合兼并,形成一批集捕捞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到2020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

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大力发展加工出口贸易和国际鲜销渔业,进一步巩固日、韩等亚洲传统市场,努力开拓欧美等新兴市场。大力培育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通过HACCP认证和欧盟注册,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形成一批创汇企业群体。抓住加入WTO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胶东半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水产品加工出口优势,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形成我省沿海水产品加工出口产业带。

加快市场体系培育,完善市场流通功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一批骨干渔港和水产品加工基地为依托,加强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继续搞好与市场配套的保鲜、贮藏、加工、运输等设施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十五”期间,重点抓好石岛、日照、海阳等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建立完善水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积极发展代理配送、连锁经营、竞价拍卖、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广辟销售渠道,使之逐步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成龙配套的现代化水产品集散市场。力争到2010年,形成10处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的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到2020年,形成20处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10处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的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

3.以船舶工业为重点,振兴海洋机械制造业

要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选准突破方向和重点,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在多功能、多用途客货运输船、旅游船、专用工程船、远洋捕捞船以及石油开采设备、渔机具等方面形成一定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带动海洋机械制造相关行业的发展。要加快企业的联合重组步伐,膨胀企业规模,以现有海洋机械制造骨干优势企业为基础,选择一批关联度强、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建立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探讨组建山东省船舶修造集团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竞争力。今后一段时间,集中力量抓好烟台、青岛、威海三个沿海修造船基地建设,带动全省中小修造船业和船舶配套产品的发展。烟台以泰山造船公司和莱佛士船业公司联合体为龙头,组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建造特种工程船舶为特色的企业集团,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船、全回转支持船、工程供应船、高速电动船、高速豪华游艇,造船能力达到80万~100万载重吨。青岛以搬迁后的北海船厂和灵山船业公司为中心,重点发展5 000至万吨级机动船、海洋工程船、5 000立方米以上液化气天然气运输船、万吨级客滚船、客箱船、玻璃钢全封闭救生艇等,形成我国重要的大型修造船基地,造船能力达到55万载重吨。威海以黄海造船公司和威海造船厂为龙头,重点发展远洋鱿鱼钓船、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玻璃钢冷海水保鲜金枪鱼延绳钓船、3 000吨级远洋捕捞加工船、万吨级以下多用途集装箱船、成品油和化工等船舶,形成以远洋捕捞船为主的建造基地,建成大洋捕捞渔船建造基地。以济南钢铁集团公司,济南、潍坊、淄博柴油机厂,青岛锅炉厂,青岛锚链有限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船用中厚钢板、系列柴油机、锅炉、锚链、五金仪表等配套产品,形成年产8 000台船用柴油机、40万吨船用中厚钢板、5万吨锚链的生产能力。力争到2005年,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产量达到140万载重吨;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产量达到280万载重吨。

4.发挥海洋油气和盐卤资源优势,加快海洋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发展

充分发挥我省海洋油气资源优势和海洋盐卤资源优势,在搞好资源勘探与开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搞好综合利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胜利油田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勘探成功率和采收率,探明新的油气远景区和新的含油气层位,加大浅海埕岛油田开发力度,基本稳定石油产量,5年实现采油4 321万吨;配合国家搞好蓬莱19­3油田的开发工作,积极做好油田陆上基地的争取工作,使烟台成为油气开发基地。石油化工,重点向大型化、集约化、技术密集型发展。齐鲁石化作为骨干企业,乙烯由50万吨扩建到70万吨,配套发展多牌号的树脂、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及各种有机原料,提高加工深度;尽快启动青岛合资大炼油项目,配套建设60万吨乙烯项目;对胜利稠油处理厂、青岛石化、广饶石化等骨干企业的炼油装置进行改造,增加原油加工量,发展各类合成材料、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学品。利用岚山、青岛、烟台的液体化工码头,进口原料,发展各具特色的石化产品加工区,力争“十五”期间有大的突破。纯碱生产,依托山东海化、青岛海湾两个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着力发展低盐重质碱,提高重质纯碱比例。加大纯碱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开发生产过碳酸钠、硝酸及亚硝酸钠、白碳黑等系列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山东海化集团60万吨低盐重质纯碱项目。烧碱生产,重点扶持规模在5万吨以上的氯碱企业,逐步淘汰能耗高、产品单一的小氯碱,引导氯碱工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走碱盐联产和碱电热联产的路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十五”期间重点扩建改造鲁北化工集团、东营化工厂、齐鲁石化氯碱厂、青岛化工厂、潍坊化工厂的氯碱生产装置,增加离子膜烧碱的生产能力;扩建潍坊化工厂的氯化聚乙烯生产装置,提高规模化水平和效益。继续加大溴资源的调查勘探力度,着力发展溴系列产品,提高转化率。根据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海化、鲁北化工两大企业为骨干,在扩大制溴规模的同时,努力搞好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感光材料等多品种溴系列产品。重点建设山东海化中以合资溴化物项目、鲁北化工集团5 000吨高纯氢溴酸项目和莱州8 000吨溴素等项目,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

5.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构建海上大通道运输体系

要围绕全省经济国际化这个战略重点,以建设青岛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以港口建设为重点,优化沿海地区港、航、路结构布局,加快航运现代化进程,逐步建立起与其他运输方式相衔接、布局结构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体系和水路、陆路运输体系。结合国家港口体制改革,将国家下放我省的青岛、日照、烟台三大港口和省属港口全部下放到属地管理,加快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港口建设以优化布局和调整泊位结构为主,重点完善青岛、日照、烟台三个枢纽港口的配套设施,发展龙口、威海、岚山三个区域性港口,严格控制沿海中小港口布点。青岛港以建设第三代以上集装箱泊位为主,加快前湾三期工程建设,完善煤炭、矿石、油品等大宗散货运输系统,提高专业化水平,争取“十五”末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500万标箱以上。烟台港要尽快建成三期工程,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装箱吞吐能力,并以烟大铁路轮渡码头建设为契机,完善配套汽车轮渡码头,拓展以综合物流为中心的现代港口功能。日照港要尽快开工建设东港区三期工程,同时做好西港区一期和矿石码头的前期工作。龙口、威海、岚山三个区域性港口,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在调整现有泊位功能、充分挖掘既有泊位潜力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急需的的深水泊位和专用泊位。进一步加强港口配套公路、铁路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建成同三线山东段、青银国道主干线山东段、日东高速公路工程,建成烟大轮渡和码头等配套工程,建成并通车蓝村到新沂铁路,扩大沿海港口辐射范围,提高集疏港能力,形成沿海港集疏大通道。到2005年,沿海港口泊位达到253个,其中深水泊位100个左右,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75亿吨左右,吞吐量2.4亿吨;到2010年,沿海港口泊位达到300个,其中深水泊位160个左右,货物吞吐能力达到3.2亿吨左右,吞吐量4.5亿吨。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远洋和集装箱运输,建立一支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近远洋结合、大中小配套、船舶类型齐全、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运输船队,努力壮大海上运输能力。通过建设山东国际运输团队,壮大海上运力规模。“十五”期间,重点进行海洋运力结构调整,从追求总量规模的外向扩张型向注重质量的内涵提高型转变,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鼓励更新、有序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年轻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集装箱船、滚装船和客滚船。加速老旧船舶更新换代,降低船龄;加大海上客运向旅游化、舒适化、高速化、客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的力度,鼓励发展公、铁、水等多式联运。到2005年,运输船舶达到249万载重吨,客运量5.5亿人千米,货运量4 200亿吨千米;到2010年,运输船舶达到380万载重吨,客运量8亿人千米,货运量7 000亿吨千米。

6.大力开拓旅游资源和市场,加快海滨旅游业的发展

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走近孔子,扬帆青岛”,打造“中国黄金海岸”名牌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海滨城市旅游规划,加大沿海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强化滨海大旅游观念,积极推进体制和管理创新,在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打破地区壁垒,实施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开发。协同一致,密切配合,实现品牌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享,走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发挥整体效益,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要进一步突出海滨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挖掘海洋文化特色上下工夫,联合开发符合21世纪人类追求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探险、海滨、渔村、渔业等特色观光旅游。着重抓好青岛薛家岛、烟台市区海滨、蓬莱水城、威海刘公岛四个全省旅游优先发展项目和示范项目开发建设,做好青岛中国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长岛“渔家乐”、栖霞牟氏庄园、牟平养马岛、威海世界渔村、荣成河口胶东民俗渔村、日照阳光世界、日照刘家湾赶海园等特色旅游项目建设,逐步提高青岛、烟台机场档次,搞好青岛、烟台、日照游船专用码头建设,开辟海滨各城市之间的专用观光旅游专线,提高海滨旅游的品位和档次,把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黄金海岸”旅游线。要围绕风俗民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进行综合开发,以潍坊国际风筝会为龙头,加快建设多样化民俗旅游项目,开发民俗旅游系列产品,形成我国北方典型的民俗旅游地。做好古老黄河文化与海洋文明结合的文章,围绕黄河入海口景观和原始自然风光,形成自然生态旅游区。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坚持“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套发展,高中低档设施相互补充,提高综合接待能力。要在开发客源市场上下工夫,充分发挥青岛奥运分会场的奥运效应,策划组织好青岛啤酒节、烟台葡萄酒文化节、荣成渔民节、日照太阳节等有影响的节事活动,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接待服务水平和质量。重点抓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周边市场以及欧美市场的开发,加强省内和京、沪、粤、东北和周边市场的开拓力度,形成全方位的客源市场开发新格局。到2005年,争取达到接待境外游客84.3万人次,创汇5.35美元,接待境内游客5 800万人次,旅游收入460亿元;到2010年,争取达到接待境外游客261万人次,创汇14.6亿美元,接待境内游客8 500万人次,旅游收入978亿元。

7.以海洋生物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海产资源,努力发展海洋生物化工和制品。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为突破口,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针对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病毒、免疫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海洋药物;积极开发抗衰老、调节免疫功能、儿童保健、耐缺氧、抗疲劳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具有特殊功能的海洋生物生态化妆品。“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以山东洁晶集团、国风药业集团、山东鸿洋神水产科技有限公司、鲁北药业集团为主,重点开发海洋抗癌药物、岩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药物和脑营养物系列产品、氨基酸海鲜精、褐藻酸钠等营养保健食品及添加剂。力争有35种海洋新药和十多种医用材料实现产业化,把青岛、威海建设成我省重要的海洋生物工程基地。要加大高新技术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的产业化水平,重点在三倍体育苗与养殖、全雌育苗与养殖、耐海水植物育种和种植、海水直接利用、氨基低聚糖农作物抗病增产剂、均相膜规模化生产、十溴二苯基乙烷制备、补强型氢氧化镁阻燃剂等技术的产业化上下功夫,力争“十五”期间形成规模,“十一五”有较快发展。同时,开工建设烟台日产16万吨核能海水淡化项目,缓解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五、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的基本思路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要以半岛港口为轴心,以海域和海岸带为载体,以港兴城,以海促陆,以路兴海,陆海一体,梯次推进,全面发展,包括发挥半岛沿海区位、资源、科技、开放优势在内而形成的大海洋经济。

发展格局:以青岛、烟台两个国家沿海开放城市为“龙珠”,以威海、东营、潍坊、日照、滨州为“两翼”,搭起半岛海洋生态带、半岛海岸带经济带、半岛城市带、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带的骨架,翘起山东腾飞的“龙头”。

半岛城市带建设,要按照城市规划美、建筑艺术美、自然生态美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布局,其建筑风格要新颖独特,富有个性,形成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海围城绕,城与岛连,融山、城、滩、岛、海于一体的海洋生态城市、海洋花园式城市。半岛海岸带经济圈建设,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协作观念,坚决打破地域分割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性障碍,增强集群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与合作,把半岛沿海地区建设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东亚经济圈乃至太平洋经济圈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青岛市以建设国际港航中心为依托,以胶州湾为载体,发展港口、海洋、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增强城市功能,膨胀城市规模,建设“品”字型大青岛,进入全国特大城市行列;烟台在现有城市格局的基础上建设全国特大海滨城市。要充分发挥半岛东端港口密集、县域经济实力雄厚以及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贸易关系密切的优势,着力培育其集群竞争力,可以在适当时间将烟台、威海重组为大烟台,通过半岛东段高速公路整合,突出其港口群优势,把龙口、招远、蓬莱、长岛、莱阳、海阳、乳山、荣成、文登建成大烟台的卫星城,形成半岛东端城市群和港口板块经济凸起带,使大烟台与青岛形成比翼双飞格局,成为半岛大龙头名副其实的两只耀眼夺目的“龙珠”。突出潍坊莱州湾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从建设大潍坊的战略高度,可考虑把烟台的莱州市划归潍坊市管辖。通过扩大建设莱州港,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培养其核心竞争力,把潍坊建设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海洋化工城和莱州湾畔明珠大都市。突出东营石油城和黄河三角洲开放开发区的优势地位,从建设大东营的战略高度,实施西部地区人口东移战略,大幅度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规模,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海洋石油大都市,拉动纵深沿黄经济带的崛起。发挥欧亚大陆桥头堡优势,对石臼、岚山两港整合,把日照亚欧桥头堡建成生态港口城、大学科技城和现代新兴工业城;把滨州建成黄河三角洲最大的陆海一体的海洋特色农牧化基地和新兴工业基地。

()海洋经济空间布局重点

“十一五”至2020年,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产业化经营、多元化投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突出重点,整合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改造传统产业,膨胀主导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实施强势突破。通过实施“四大工程”来构筑“四个半岛带”,打造循环经济,实现半岛沿海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高度协调发展,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经济区。

1.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构筑半岛海洋生态带

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和效益。就全国而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在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当前我省海洋生态环境总体上是良好的,局部生态环境破坏继续加剧。陆源污染排放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影响,渤海每年接纳陆源污水28亿吨,各类污染物70多万吨,在海湾底泥中汞和锌的含量超标1002 000倍。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传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莱州湾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海水成深黑色,臭气冲天,鱼虾类产卵场呈荒漠化。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构筑建设半岛海洋生态圈是建设半岛海岸带经济圈、城市圈和国际旅游度假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发挥半岛沿海地区的龙头作用,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必须把综合治理海洋生态环境,作为重中之重的硬任务来完成。要着力于海洋农牧化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经营管理市场化、城乡环境生态化,在半岛沿海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海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全面增强半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半岛海洋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渔业的新突破。要通过建设半岛海洋生态保护区、生态渔业经济带,来完成半岛海洋生态圈的建设目标。

(1)半岛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要以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加强珍稀海洋生物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争取半岛建立30多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20多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保护面积由现在的46万公顷扩大到150万公顷以上。二是生态渔业区建设。控制近海捕捞强度,逐年实施减船转产工程、捕捞限额度制度和渔船强制报废、国家赎买制度,扩大人工增殖放流,把渤海建成中国的“濑户内海”似的海上大牧场。大力发展以垂钓、赶海观光和体验渔家风情的休闲渔业和假日渔业,全省建设垂钓基地1 000处以上。要全面实施“海底森林”营造工程,在渤黄海岩礁地带营造10万亩以上海底藻类长廊,在渤黄海营造两个大型人工渔礁区,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环境。三是海洋环境功能区建设。要认真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渤海综合整治规划》和《山东省碧海行动计划》,尽快出台《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强化海洋环境的监督和保护。要按照《山东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要求,实行重点海域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督监测网络,实施例行监测和应急监测,定期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十一五”期间,全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使半岛海洋生态区称为生态大省的一个亮点。

(2)半岛生态渔业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海洋生物资源优势,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建立半岛三大生态渔业经济区。根据半岛不同的海域地质条件,分为西部沿海生态渔业经济区,即渤海湾至莱州湾泥沙质滩涂生态渔业经济区;南部沿海生态渔业经济区,即黄渤海岩礁区生态渔业经济区。在三个经济区内发展生态型、标准化、无公害养殖,建立高效海水健康养殖、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基地,建立海水人工增殖基地、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和大型游钓基地。西部沿海生态渔业经济区,要发挥其泥沙质滩涂优势,建立400万亩滩涂贝类精养基地和100万亩上粮下鱼()基地。中部沿海生态渔业经济区,要发挥岩礁海域优势,建立100万亩海水扇贝、海带贝藻间养基地,建立400万平方米大棚和工厂化名优养殖基地。在岩礁海域建设20万亩精播海参区、20万亩鲍鱼底播区,建立半岛优势海珍品、对虾及名优海水鱼养殖产业区,形成规模效益。建立渤黄海大面积网箱养鱼基地和抗风浪深水网箱商品鱼基地。南部沿海生态渔业经济区,要建立日照、青岛国家和省级原、良种和育苗基地。建立一批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立1 000万亩人工海上牧场,开展池塘养殖和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乌贼、海蜇四大品种人工放流增殖。到2010年三个生态渔业经济区的产品产量达到280万吨以上,实现产业增加值120亿元以上。

(3)半岛渔业创汇基地建设。渔业是我省重要的创汇产业,在全国渔业系统和省大农业中举足轻重。要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外向带动,实施加工标准化、原料基地化、经营外向化和发展远洋渔业、实施多元化市场发展战略来实现创汇渔业的新突破。重点加强三大创汇基地建设:

一是远洋渔业创汇基地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远洋渔业作为我省优先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超低温延绳钓船和围网船组等大洋性渔船。在巩固现有西非、北太平洋渔场的同时,重点开辟西南太平洋、南大西洋渔场。争取到2010年,全省远洋渔船发展到300艘,其中大洋性渔船200艘,产量20万吨,产值24亿元以上。

二是无公害水产品加工创汇基地建设。以高科技为先导,全面实施“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重点搞好鱼、虾、贝、蟹等名贵海产品的保活保鲜和藻类、低质鱼虾类的深加工。开发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方便系列食品,拓展大中城市市场。要以日韩欧美贸易加工区为重点,按照国际标准新建水产食品加工出口贸易园区30余个,加工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形成具有半岛特色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产业带。到2005年,全省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达300万吨以上,经营收入突破5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以上。

三是渔业流通创汇基地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培育,完善市场流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建立完善水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积极发展代理配送、连锁经营、竞价拍卖、订单渔业、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使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配套成龙的现代化水产品集散市场。“十五”期间重点抓好石岛、日照、海阳等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到2010年,形成20处年交易额过20亿元的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全省现有渔业外资企业1 270多家,获得入境检疫局注册的企业400多家,获HACCP认证的企业200家,其中欧盟注册100家。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外向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扶持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水产加工龙头企业50家。进一步巩固亚洲传统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引导更多的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建成一批创汇企业群体。加强国际鲜销渔业基地建设,全省鲜销渔船控制在100艘左右,大幅度增加海上鲜销总量。到2010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45亿元美元以上。

2.实施临海工业工程,构筑半岛海岸经济带

沿海工业是依托海洋区位优势,以港口为载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它既是海洋特色经济,又是港口板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和海岸带优势,努力扩大临海工业规模,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是构建以港口为依托的半岛海岸经济带的关键所在。临海工业,2010年重点抓好科教产业城和四大基地建设。

(1)建设半岛海洋科教产业城。充分发挥我省半岛科教力量雄厚优势,大力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提高海岸带产业的竞争力,全面拉动产业升级。要进一步整合全省海洋科技资源,科企联姻,建立青岛国家海洋科教中心、日照大学城、威海渔业科技城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搞技术示范基地。把青岛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推广于一体的海洋科教产业城,辐射带动全省海洋科技的发展。要组织优势力量,强化优势集成,围绕海洋精细化工、船舶制造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海水利用技术、海洋生态技术、海洋病害防治、减灾防灾等重点领域研究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搞好技术储备,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

(2)建设半岛船舶工业基地。振兴海洋机械制造业是临海工业的一个亮点,在国民经济116个产业部门中,船舶工业对其中的97个部门有关联作用,发展船舶制造业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作用巨大。山东处于日本、韩国和中国构成的世界造船业“金三角”的中心,山东制造业体系完备,要抓住造船业东移的战略机遇期,建设以青岛、日照为中心的特种船生产基地和以烟台、威海为中心的远洋专用运输船生产基地。

(3)建设半岛海洋化工生产基地。要发挥海洋油气和盐卤资源优势,加快海洋化工、石油化工业的发展。要以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山东海化、鲁北化工等重点企业为骨干,加大浅海油气田的开发力度。要积极配合国家搞好蓬莱19­3油田开发工作,争取烟台成为新的海洋油气开发基地。石油化工向大型化、集约化、技术密集型发展。齐鲁石化乙烯由50万吨扩建到70万吨,启动青岛合资大炼油项目,配套建设万吨乙烯项目。大力发展低盐重度碱,提高重质纯碱比例,“十一五”期间在重点建设山东海化集团60万吨低盐重质纯碱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溴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重点扩建改造鲁北化工集团、东营化工厂、齐鲁石化氯碱厂、青岛化工厂、潍坊化工厂等厂家的生产能力。着力发展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感光材料等多品种溴系列产品。争取5年内重点建设山东海化中以合资溴化物项目、鲁北化工集团5 000吨高纯氢溴酸项目和莱州8 000吨溴素等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末,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

(4)建设半岛海洋生物工程基地。要充分发挥半岛海洋科教优势,以高科技园区为载体,以洁晶集团、国风药业集团、山东鸿洋神、鲁北药业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产学研相结合,以海洋生物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海洋药物以及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具有特殊功能的海洋生物生态化妆品。“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海洋抗癌药物、岩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药物和脑营养物系列产品、氨基酸海鲜精、褐藻酸钠等营养保健食品及添加剂,力争有10种或更多的海洋新药和十多种医用材料实现产业化。把青岛、威海建成我国重要的海洋生物工程基地。

(5)建设半岛新兴工业基地。充分发挥半岛区位优势,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到半岛安家落户,带动半岛特色经济的发展,促进半岛在电子家电、钢铁、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化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上有新的突破。要把招商引资和发展加工贸易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突破口。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市要充分利用港口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好的有利条件,加速与日韩合资合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以各类经济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原材料,搞好产品配套,延伸生产链条,形成一批特色产品集聚区,实现产品的大进大出。

3.实施港航工程,构筑半岛城市带

港口的龙头地位极强,一个港口能带动一个城市的振兴,形成港口板块经济和区域经济带。我省半岛地区背靠欧亚,面临太平洋,半岛地区现有交通港口26处,港口密度居全国之首,拥有生产泊位43个,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对外开放港口17个,国际航线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半岛沿海众多的港口不但振兴了港口城市,也繁荣了半岛沿海经济。

实施港航工程,打造半岛城市带。要坚持“四动”:港口推动。发挥半岛港口优势的核心是整合优势,凝聚力量,加速半岛港口群的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要围绕全省经济国际化和提高城市化这个战略重点,以建设青岛和大烟台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以港口建设为重点,集中财力,整合优势,统筹规划,高起点,高水准、大中小配套,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半岛港口群,聚集沿海城市人口,膨胀半岛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形成以港口城市为龙头的板块经济带,拉动半岛城市圈的崛起。要充分发挥我省渔港星罗棋布的优势,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渔港经济区是渔区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二、三产业聚集、带动与辐射渔区经济发展的杠杆,是渔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平台,是渔区城镇化、渔区经济繁荣、渔民小康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大与港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建设现代化渔港的基础上,结合集镇建设和产业聚集形成以渔港为龙头、集镇为依托、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补给、水产品集散与加工、休闲渔业和海滨旅游、集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为一体,产业层次高、结构优、辐射带动明显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对实现渔区城镇化、渔业产业化、渔港产业多元化、渔港现代化,带动110个渔港经济区内数百万人提前10年进入小康社会。园区拉动,要抓住经济开发区和园区建设,实施沿海城市的规模扩张,以新兴城区建设来拉动城市化的提高。产业带动,围绕扶持和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二、三产业,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建成以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半岛城市化的提高。开放促动,优化营造环境,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地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外力促发展,不断聚集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开放促进半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通过以上战略打造,使半岛黄金海岸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美丽的海滨城市。

港航建设,要紧跟21世纪世界港口的发展潮流,强化自身竞争优势,向世界集装箱装卸中心和综合物流枢纽中心方向发展。国际多式联运是未来全球运输发展的主导方向,是物流全球一体化的重要表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使未来港口的综合化功能得到加强。要充分利用我省港口群优势,突破传统的中转和产品分拨运输功能的限制,向提供全方位的附加增加值功能发展,成为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为一体的战略基地,从而促进和带动我省港口板块经济的快速形成与发展。要优化沿海地区港、航、路结构布局,加快航运现代化进程,逐步建立起与其他运输方式相衔接、布局结构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体系和水路、陆路运输体系,构建现代化海上高速公路。要加强港口配套高速公路、铁路集疏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同三线山东段、青银国道干线山东段、日东高速公路工程、烟大轮渡和码头配套工程,建成并通车篮村到新沂铁路,扩大沿海港口辐射范围,提高集疏港能力,形成沿海港集疏大通道。要以重点开放港口为基点,大力开发建设我国南北海上通道,争取国家尽快启动建设烟台大连跨海火车轮渡、蓬莱长岛旅顺南桥北隧工程,建成大流量的渤海海峡通道。为适应半岛城市圈的需要,在半岛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航空大港。利用世界大洋航线,巩固和发展与我省沿海港口的海运联系,开辟新航线,形成内接腹地、外联五洲的国际化海运网。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远洋和集装箱运输,建立一支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近远洋结合,大中小配套,船舶类型齐全,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运输船队,壮大海上运力规模。争取“十一五”期间,运输船舶达到250万载重吨,客运量5.5亿人千米,货运量4 500亿吨千米。

4.实施滨海旅游工程,构筑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带

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前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适时推出半岛安全国际旅游度假名牌,广泛吸引国外旅客,打造半岛国际旅游度假新格局。要坚持高标准、全方位、大规模开发沿海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国际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形成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海洋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娱乐、康复、度假、避暑、国际会展等现代综合旅游经济,把半岛建成享誉海内外的国际旅游度假圈,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走进孔子,扬帆青岛”打造“山东半岛黄金海岸”名牌为目标,高标准完善半岛城市圈的旅游规则,加大半岛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树立滨海大旅游观念,实施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开发,实现品牌资源、市场共享、走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发挥整体效益,培植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国内著名旅游胜地。要突出半岛海岸带、海岛风光、悠久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开发人类崇尚追求的生态游以及文化、探险、民俗风情、海上游乐等特色观光旅游。重点抓好薛家岛、蓬莱水城、海上仙岛长岛、刘公岛、烟台市区海湾等示范项目开发,做好青岛中国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长岛渔家乐、牟平养马岛、威海世界渔村、荣成河口胶东民俗渔村、日照阳光世界等等特色旅游服务项目建设。要提高半岛旅游品位和档次,把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要围绕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进行综合开发,以潍坊国际风筝会为龙头,加快建设多样化民俗旅游项目,开发系列产品,形成北方特色的民俗旅游地。作好古老黄河文化与海洋文明结合的文章,围绕黄河入海口景观和成山头的天尽头原始自然风光,大天鹅自然保护区,形成自然生态旅游区。要策划组织好青岛海洋节、啤酒节、烟台葡萄酒文化节、荣成渔民节、长岛妈祖庙灯会、日照太阳节等有影响的节庆活动,旅游搭台,海洋特色经济唱戏。

()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

1.黄河三角洲油气开发区

本区西起滨州地区的大口河口,东至潍坊小清河口,属淤泥质平原海岸,多沙洲,泥质滩涂广泛发育,包括滨州的无棣、沾化两县和东营市的河口区、东营区以及垦利、利津和广饶两区三县,大陆岸线589千米,具有大面积的潮间带滩涂。

优势海洋资源是油气资源和滩涂贝类。区内海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东营市是我国主要的海上油气开发基地之一;大面积的泥质滩涂和黄河口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为海洋渔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滨州港和东营港构成区内海上交通的主要通道和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基地。

未来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是:重点勘探开发黄河口西部、蓬莱19­3油气区,争取尽快实现山东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突破;强化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滩涂贝类资源的农牧化经营和海水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调整区内海盐生产能力,发展海洋化工产业;强化海洋生态意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滨海生态旅游的发展。

2.莱州湾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区

本区西起小清河口,东至龙口市屺姆岛高角,其中小清河口至莱州市虎头崖属淤泥质平原海岸,泥质滩涂广泛发育;虎头崖至屺姆岛为岩石海岸,礁岩、沙滩广泛分布。本区包括潍坊的寒亭区和寿光、昌邑两县和烟台的莱州、招远两县的全部和龙口市的一部分,海岸线长约300千米

主要资源包括海水资源、地下卤水、海洋渔业等,是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海盐产区和盐化工基地。以山东海化、鲁北化工等大型化工企业为龙头的纯碱、烧碱、溴素提取等生产均居国内前列。

未来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是:对流入莱州湾的主要河流,如小清河、弥河、潍河、胶莱河等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缓解河流污染物对莱州湾海域水质的影响。优化海盐生产结构,提高海盐生产效率,加强对海盐化工企业的升级改造,逐步实现盐化工企业的规模化、集聚化生产经营,提升生产工艺的科技含量,加大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的比重;调整渔业结构,实现莱州湾海洋渔业资源的稳定发展,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海水养殖规模和提升海水养殖质量;稳定滨海金矿开采,做好龙口海底煤矿的前期环境评价和开发准备工作;改造潍坊港、莱州港和龙口港,提升港口功能。

3.烟台、威海海岸带海洋经济区

(1)烟台新兴海洋工业区:本区北起烟台市八角,东达威海初村,以基岩海岸为主,包括烟台市区、牟平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岸线总长167.6千米。优势海洋资源是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渔业资源。区内包括烟台港、八角深水大港预留区,金沙滩、养马岛两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海洋开发基础好,海洋经济比较发达。

海洋经济主要发展方向为:积极发展船舶制造业、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临海工业;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调整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鼓励发展远洋渔业,控制并提升近海养殖业层次,实施近海养殖精品工程;强化烟台深水大港建设,提高烟台港综合发展水平;以海洋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搞好综合规划,发展滨海特色旅游。

(2)威海渔业工业区:本区北起威海与烟台交界的初村,东达成山头,南至靖海湾,包括威海市区、刘公岛、荣成市,海岸线总长673千米,主要为礁岩海岸,海湾众多,自然及文化遗产丰富。主要优势资源为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港口运输。区内包括威海港、龙眼港和石岛港三个国际开放港口,其中石岛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渔港。

未来海洋经济主要发展重点是:加强海洋渔业整体规划布局,调整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结构,重点发展远洋渔业和海珍品养殖,实现海珍品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化养殖;规范养殖生产,提高海水养殖的科技含量,逐步淘汰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方式,减少养殖对海岸带环境和滨海湿地、沙丘的破坏,利用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手段提升海水养殖的竞争力;推动海洋生物技术的应用,加强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和海洋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的开发力度;保证港口建设和旅游用海,促进海上运输和滨海旅游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威海市国际旅游度假城市的建设,完成威海环海公路的建设,深化刘公岛、成山头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滨海观光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在重点开发环翠旅游度假区、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和石岛旅游度假区三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孙家疃旅游度假区、虎头角旅游度假区、绿岛湖旅游度假区和虎山旅游度假区;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开发利用海洋能。

4.青岛国际航运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

本区西起日照与青岛交界的黄塘湾,东至青岛与莱阳交界的丁字湾,包括青岛市区、黄岛经济开发区以及即墨、胶南、胶州三市,分为三个组团,一是环胶州湾组团,从团岛到薛家岛的环胶州湾一线,海岸线长230多千米,区内包括青岛港、前湾港在内的多个具有万吨深水码头泊位的港口群;东部组团自团岛以东至即墨与莱阳市分界处,海岸线长320多千米,滩涂面积48平方千米,青岛前海风景旅游区、崂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都在本区内,是青岛滨海旅游发展的核心区;西部组团从薛家岛脚子石至胶南市与日照市交界处,海岸线长280余千米,滩涂面积78.6平方千米,是青岛未来船舶制造、临海工业和海水养殖的重点发展区域。

主要优势资源为港口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未来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青岛港老港区改造和前湾新港深水码头的开发建设,建设青岛东北亚航运中心和国际货物周转基地;以海西湾船舶修造基地为中心,加快青岛船舶制造基地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完善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开发建设,以2008奥帆赛为契机,促进海上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规划开发游艇码头,开辟海上旅游航线,完成滨海旅游大道建设;搞好灵山岛和大公岛海洋保护区建设,推动滨海旅游的海陆并举;调整渔区经济结构,在重点滨海旅游区控制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的海水养殖发展力度,并逐步缩小养殖规模,提升养殖科技含量,发展以海洋生物工程苗种培育、海水工厂化养殖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类群,建设青岛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积极推动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生产、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涂料等海洋化工产品的开发研究,建设青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半岛生态经济区

(1)黄河口湿地保护: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因断流、改道引起的输水量、输沙量、湿地面积和生物物种逐年减少的情况,组织开展淮河口海洋生态调查,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建设和加固防潮堤坝,防止风暴潮侵袭。加强湿地保护区管理,防止石油污染。

(2)文登乳山海阳生态试验区:本区西起丁字湾,东至靖海湾,包括威海市的文登、乳山两市和烟台的海阳、莱阳两市,海岸线长589千米,礁岩和沙滩交互分布,具有多处天然的万米沙滩,自然环境优美。原始海岸环境保持相对完好,具有保存完好的沿海防护林带。主要优势资源的海洋渔业和环境资源,适宜开展海水健康养殖和生态旅游。

未来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是:重点保护海阳凤城万米沙滩、乳山银滩、文登小观金滩等优质沙滩资源,制订综合的保护及开发规划,科学适度地开发凤城省级旅游度假区和银滩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环海旅游观光公路,五龙河口湿地、乳山河口湿地、黄垒河口湿地和母猪河口湿地保护区,大乳山自然保护区和沿海防护林带保护区,控制海水养殖对湿地和原始海岸沙坝和防护林带的破坏,逐步恢复原有的河口湿地景观,进一步完善沿海防护林带体系,开展滨海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和休闲渔业;调整海洋渔业结构,投放人工渔礁,配合休闲渔业开发,实施海洋农牧化,恢复近海渔业资源;提升海水养殖层次,逐步降低传统的粗放式池塘养殖方式对原始海岸带环境的破坏,实现海水养殖的生态化经营;适度开展海洋能源开发,以潮汐能、波浪能利用为重点,并在环境允许的前提下,谨慎开发核能利用,实现本区的绿色能源开发。

(3)日照生态经济区:本区东起日照与青岛交界的黄塘湾,西至绣针河口。海岸线长94.9千米,潮间带面积50.6平方千米,主要为沙质海岸,具有优质的海滨沙滩、沿海防风林带资源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泻湖。本区海域环境优良,适宜开展海珍品养殖和发展滨海旅游业。目前已建设有欧亚大陆桥头堡功能的枢纽石臼港,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滨海森林公园各一处。

未来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是:进一步完善石臼港和岚山港的功能,积极开拓港口腹地和货源,配合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实现石臼港亚欧大陆桥头堡的地位和功能;完善前三岛海洋保护区、万平口泻湖和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工作,重点开发建设山海天省级旅游度假区,环海旅游公路,推动日照滨海民俗旅游和度假休闲游的发展;调整海水养殖结构,实现海水养殖的生态化清洁生产,从根本上缓解海水养殖对沿岸海域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实现海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推动日照滨海旅游的持续发展。

6.海岛经济区

山东近海共有海岛326个,除了前面产业布局中已提及的庙岛群岛和刘公岛外,还有293个分布在山东沿海的7个地市,其中:滨州89个,主要为沙质岛,具有丰富的地下卤水和滩涂贝类资源;烟台市44个,大多为基岩岛,适宜海珍品养殖和旅游开发;威海市86个,全部为基岩岛,适宜海珍品养殖和海洋能利用;青岛市68个,多为潮间岛、岛连岛和人工陆连岛,全部为基岩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资源;日照9个,均为基岩无居民岛,岛屿周围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适宜刺参等海珍品的增养殖。从山东近海各海岛的资源状况来看,其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海岛周边海域的海洋渔业资源和自然风光,但大多数岛屿面积小,缺乏淡水,生态系统脆弱;少数有居民的大岛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受到环境、能源及交通等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海岛的进一步发展。

(1)庙岛群岛及其临近海域经济区:本区域范围包括庙岛群岛周围海域和蓬莱毗邻海域。海岸线长146.26千米,其中大陆岸线长86.26千米,32个基岩岛屿分布于整个渤海海峡,毗邻海域面积5 800平方千米。本区是我国刺参、皱纹盘鲍、栉孔扇贝、紫海胆、魁蚶等多种海珍品的主要产地;蓬莱阁、长岛半月湾等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两处。

未来海洋经济发展重点是:进一步加强海域环境综合治理,突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码头建设,完善海陆通道布局,积极发展以蓬莱阁为主的,以长岛渔家风俗文化、休闲渔业和长岛国家森林公园为辅的滨海旅游业;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推动渔业保护区和生态养殖区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工厂化养殖和底播增殖,开展环境友好的健康养殖。其中,南五岛以贝类、鱼类增养殖为主,北四岛以刺参、盘鲍、栉孔扇贝、紫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为主;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开发海水淡化和海洋能利用产业。

(2)海岛及邻近海域经济区:加大海岛和跨海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重点岛屿的绿化建设,提高其水源涵养功能,开发风能和潮汐能利用;调整海岛渔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海珍品增养殖,建设海岛海珍品增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海水综合利用,建立各类海岛保护区,在确保海岛生态和海岛及周边海域自然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休闲渔业、娱乐度假和特色生态旅游。

根据不同海岛资源的特点,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海岛开发功能区:以生态和自然景观保护为主,设立或完善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兼顾生态旅游和渔业开发功能的海岛开发区,包括:无棣棘家堡子岛、海阳千里岩岛、荣成海驴岛和苏山岛、青岛长门岩、大公岛和鸭岛、日照前三岛等;以海珍品增养殖为主,兼顾休闲渔业和观光度假功能的海岛开发区,包括:无棣岔尖堡岛、龙口桑岛、烟台崆峒岛和担子岛、荣成鸡鸣岛和镆铘岛、乳山南黄岛和小青岛、崂山大福岛和大小管岛、胶南灵山岛、斋堂岛和沐官岛等;以休闲度假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海岛开发区,包括:牟平养马岛、威海刘公岛、褚岛和楮岛、即墨田横岛、青岛小青岛和竹岔岛等;其他大多数无人小岛主要以渔业功能为主,有条件的可设立海岛渔业保护区,进行休闲渔业和娱乐度假开发,如崂山仰口度假区近海的马儿岛和兔子岛等。

六、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加大改革与重组力度,加强海洋经济创新主体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背景条件下,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紧跟形势,与时俱进,通过深化改革,体制与机制创新,培育一批经济规模大,市场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发主体。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创新主体很难准确把握技术、市场的未来发展情况,因此,必须提高创新战略前瞻能力和创新管理水平,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捕捉、分析创新过程不同阶段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要改变目前涉海企业总体数量多、规模小、零散出击、缺少合力和竞争力的状况,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线,按照建立现代企业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收购和资产授权方式,对现有存量资产中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组建一批包括渔业、水产加工、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旅游、船舶修造等产业在内,经济总量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特别要打造一批诸如青岛港集团、山东海洋化工集团这样竞争优势明显的大企业。抓好企业制度建设,通过明晰产权,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完善分配制度和建立激励机制措施,促进企业强身健体,做大做强。破除偏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鼓励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各种途径参与海洋开发,加快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利用其科技优势,以成果为资产投入,参与项目招标和技术入股,以独立身份加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形成科技密集型的开发主体。

()双向开放,内引外联,为创新发展奠定雄厚的资金基础

1.改革和优化投资环境。海洋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山东对外开放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建设过程中,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锐意改革,再造突显的发展环境优势。山东半岛和沿海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海洋经济建设核心地带,有青岛烟台等大中城市,港口密集,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具有对外开放区位和政策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其优越条件,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开放的力度。要重点抓好一批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海旅游度假区、保税区等园区的建设,继续完善水、电、路及通讯为中心的基础设施,为吸引外资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根据改革初期吸引外资的政策趋于弱化情况,要把工作重点转入以服务为中心的软环境上来,各级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精简和改革繁杂的审批制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以诚信服务为中心,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投资导向和相关政策咨询。要加强执法的公正和通明度。我国已加入WTO,必须遵守承诺,恪守规则,严格与国际惯例和规则接轨。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市场秩序,实行公平竞争机制和建设诚信经济。

2.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为解决建设资金瓶颈,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吸引外来资金的数量、规模和质量。采取多元化引资策略,招商引资的对象不仅是发达国家,还包括发展中国家、国内各省市及著名大公司大企业。转变招商方式,由被动等待的消极方式,向主动出击和方式灵活多样转变,沿海及经济中心城市要成立招商促进局及相关机构,走出去,请进来。到国外举办招商会,项目推介和洽谈会吸引外商,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介绍海上山东建设,扩大国内外知名度和吸引力。重点抓好一批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大财团的引进,营造山东海洋经济国际化特色。在这方面青岛港与荷兰、英国等著名航运公司联姻,共同构筑中国北方航运中心,即是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

3.全方位对外开放,扩大经济交流与合作。山东半岛及沿海地带是连接内地,扩大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前沿,担负着内引外联、双向辐射的功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海洋经济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越条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范围,加快国际化进程。增强海洋经济建设的开放性,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狭隘、封闭的地域观念,借助一切能为我所用的资源、要素,来谋求自身发展,要广泛参加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努力扩大贸易出口,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与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和国际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对流量。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根据山东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结构调整需要,吸引国外资本进入包括港口建设,海运、石油开采、船舶制造、旅游、水产等一批重要领域,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全面合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海洋高技术产业及包括保险、信息、金融等服务业,带动山东海洋经济结构升级。经济技术合作过程中,要加大国外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和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4.探索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在融资领域,既要注重长期合作,又要注重规避风险,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举办“海上山东”大型招商和项目洽谈会,吸引外资注入,采取项目招商、技术招商、技术资金组合引进途径,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营、控股和参股的方式投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情、商情,采取分区招商、区别对待的策略;要着力抓好世界著名大公司、财团投资动向的跟踪研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政府对中方企业投入扶持机制,寻找时机,促成合作;要鼓励有实力的国营大型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对于海洋经济的重大项目,可以采取海外及国内发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方式直接融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公益项目,努力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政府间贷款。

()坚持科技兴海、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辟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1.制定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确立科学技术在海洋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坚持科技兴海方针,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步伐。围绕总体目标,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科技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方案,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按照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适度超前的原则,精心筛选出一批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明显和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关键技术,组织立项,整合科技力量,联合攻关。重点抓好海洋农牧化技术,养殖新品种培育,海洋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海水提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防灾等技术。制定鼓励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核心的科技政策和措施,具体要包括优先发展项目编制、财政税收、融资等倾斜政策,搞好服务配套环节,加快产业的进度,形成一批在高端技术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培育山东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2.加大海洋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根据海洋高技术涉及领域广、投资数量大的特点,采取政策倾斜、财政支持、企业参与内外结合等多种方式,广辟渠道,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海洋科技开发的力度。省及沿海各市县财政建立海洋科技开发专项基金,根据财政收支状况和高技术产业的需要,逐年增加投资比例。金融政策和投资导向高技术产业倾斜,通过降低信贷利率和建立专款信贷,扶持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建立和完善科技开发风险机制,或采取科研、企业、金融财政共同投资的方式,加大投入,化解风险。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企业超前投入,优先享受技术成果。继续争取承担国家海洋“863项目在内的海洋基础研究和重大攻关课题,获得国家基金支持。

3.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适应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适应21世纪现代海洋开发需要、勇于开拓、富于创新精神和专业门类齐全的优秀人才梯队。要实施“人才工程”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人才队伍建设要以提高山东整体科技创新的能力为中心,自我培养与大力引进相结合。山东海洋科研、教育和管理机构众多,青岛享有海洋科技城、教育城的盛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其教育培训功能。努力将中国海洋大学建成世界著名、海洋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和综合性人才基地。建设山东海洋科技人才数据库,并通过供需分析预测、调整专业设置,定向培育。根据科技创新的需要,建立示范培训基地和各类技术创业中心,发挥孵化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及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国家院所科技实力雄厚,人才荟萃,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在不触动隶属关系和行政建制的前提下,以课题招标、项目承包、成果转化、产业开发为纽带,打破单位界线,强强联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因人适用,根据科技创新的需要,鼓励人才在省内保持相对流动。制定优惠政策,以政策广揽人才,以政策留住人才。人才的引进要有针对性,注意对口、配套,不仅要重视专业性人才,还要重视复合型、管理型的人才。对于国内著名的科研机构,可以更优厚的待遇,成建制引进,在这方面,青岛市引进中国船舶总公司研究院九七一所即是有远见的举措。

4.加强引进,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海洋开发技术是集中了现代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大跨度、综合性的体系。许多技术密集型海洋产业普遍涉及包括电子、生物技术、工程机械、激光、自动化、遥控遥感在内的众多学科和研究领域。从海上山东建设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实际需要看,还涉及分析预测、信息、规划设计、人文地理、经济、环境保护等学科领域,仅凭山东自身的科技存量远远不够,必须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从国际国内更大的范围,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为我所用。引进工作要有针对性,要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企业改造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引进工作既要重视科技成果先进性,又要有适用性,特别要抓好关键技术的引进。方式包括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购买;采取技术联姻、联合开发、达到知识技术与利益共享;发展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企业的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加强国际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要加强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移植和再创新工作,形成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和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山东科技的竞争力。

5.建立有效的科技推广机制。科技推广是技术创新——产业化的中间环节,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业转化不可或缺的必经阶段。为解决大量科技成果仍停留在试验阶段或长期束之高阁的状况,提高转化效率,必须建立有效的科技推广机制。在目前科技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需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引导,建立和完善科技转化必需的依托条件,包括培育技术市场、发展中介组织,健全有偿转让机制和信息服务,鉴定评估,咨询服务和法律仲裁服务机构。科委及相关部门编制“高新技术成果指南”,定期举行科研信息发布会,成果推荐会、介绍科研动向和阶段开发情况,成果项目的内容,水平和应用范围。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直接见面,减少技术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明确供求,直接委托;推动大中型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直接享用成果利益。鼓励技术中介组织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建立各种类型科技示范园,发挥示范效应。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要建立企业进入时的鼓励机制,动力机制和风险机制。

()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强化制度保障作用

1.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建立有效管理运行机制。实践证明,传统海洋管理中由于组织结构形式的缺陷,导致管理职能混乱和权限支离分割的状况,已不适应现代海洋开发的需要,必须代之以全面、协调、综合为特点的现代海洋管理。经过多年酝酿改革,山东已建立了国家与各级政府相结合,综合管理与行业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成效显著,但从山东海洋开发管理和有效宏观调控的需要,仍需要进一步改善、加强。

(1)设立海洋经济高层决策机构,由省委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参与重大发展战略决策、政策制定、指导协调及重大项目立项。

(2)强化海洋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借鉴国内外经验,山东采取了海洋与水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组建了省市各级海洋水产管理机构作为综合性海洋职能管理部门,但受组织结构、工作制度、人员素质、装备条件的限制,转型尚未彻底、职能尚未充分发挥,应继续明确和强化其职能,规范工作范围和制度,解决人员及经费问题。

(3)增强涉海各部门、机构的协调,改变海洋管理中职能模糊、权限重叠造成的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和相互推诿现象。除涉及国家利益的外交、军事和油气矿产等战略性资源由国家统一管理外,地方性管理的主要工作主要是抓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岸带区域规划与管理,海洋环境监督保护,省内具有涉海管理权限的水产、盐务、交通、港务、环保、公安、海关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分工、职责,并增强外部协调性。妥善解决在渔业资源分配,海岸线利用,海域划界,岛屿、滩涂归属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加强海洋法制建设,加大依法管理力度,搞好海域管理。法律法规是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海洋可持续利用原则作为对传统开发模式的扬弃,必须首先体现在对资源、环境相关的立法和制度建设上。目前,国家已颁布了《领海及毗连区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根据山东的实际还应出台能够反映地区特点和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补充规定和实施细则,诸如《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山东省海岸带管理条例》、《山东省海洋保护区管理专项规定》等,并对一些不适应形势的规定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与国家法律衔接配套,兼有实体性和程序性内容,周密严谨的地方性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用海,依法管海的原则,贯彻落实海洋管理的各项法规,通过优化执法环境、强化人员素质、加大执法力度,保证海洋开发利用有序进行,要实行严格的海域使用审批制度,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污染控制排放制度,加大对重要海域、港湾的综合治理。

3.建立海洋安全保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山东濒临渤、黄两大海域、沿海及海岸带区域城市、人口、企业高度集中、经济发达,这里既是建设“海上山东”的核心地带和海洋开发重点区域,同时又是风暴潮、海冰、海浪、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和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为推进海洋经济创新战略顺利实施,必须要强化海洋安全保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各类海洋灾害的影响。加强海洋灾害的监测、预报。抓好对各类海洋灾害有关指示因素动态变化的长期监测,据此做出科学的预报和及时预警,是减轻和避免突发性事故和灾害的有效措施。依托国家,环渤海区域和山东省及沿海各市气象系统,建立台风、风暴潮、暴雨、海冰等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改善监测手段,选用先进的卫星、航空、遥感技术和配套海面监测设施,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分析、预测能力。省海洋气象预报台定期定时向省领导机关和涉海部门发布山东沿海中短期预测,为制定海洋生产计划和防灾减灾提供依据。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加强网络建设,实现海洋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的灾害应急和防范措施紧急动员机制。加强海洋安全救护体系建设,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应急时期具有紧急动用军民船只和各种设备的权力和具体联系的方式。加强沿海城市、重要经济区、旅游景点等区域减灾基础设施和低平海岸风暴潮防御工程体系建设。

4.加快建设“金海”信息工程,建立“数字海洋”服务系统。采取与国家海洋信息部门共建的形式,加大对山东省“金海”信息工程建设的投入,搞好资源信息调查、搜集和存储,实现信息共享,为海洋管理和经济发展服务。要重点建设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经济与统计、海洋文献档案、海洋管理法规、海洋科技、海洋遥感遥测、海洋制图和信息产品制作、海洋信息技术支持八大信息系统。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1.培育人们可持续利用海洋的观念,扩大公众参与管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认识的偏差和海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恶化与资源破坏及衰竭的趋势仍未得到彻底遏制。例如,过度捕捞已造成近海渔业严重破坏;由于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赤潮发生频繁对水产养殖、盐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海岸带不合理开发使其丧失了最具价值的利用功能。事实表明人类不能无顾忌和无节制地利用海洋,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合理有序开发,达到永续利用。因此,实施海洋开发过程中,必须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可持续利用海洋的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使之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环境与资源承载力的有限性和保护环境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的自觉性;动员一切社会舆论和监督力量,加强海洋管理和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并将这一工作贯穿于决策、生产、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强化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必须辅之以惩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追求利益最大化驱使下,如果缺少约束和惩处,对资源与环境的滥用是一种必然的行为。必须运用法律和惩罚手段,使违者足戒,并达到警示和教育的目的。

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必须建立一种社会制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众参与管理。社会学的意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公众的一种社会权益,因此要采取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环境和资源保护。应发展非政府的区域性、行业间和民间环境,扩大公众参与海洋开发管理的参政、议政权。政府部门要广纳民意,积极扩展环境民主和权益,包括监督权、知情权、议政权、索赔权等。

2.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管理。随着海洋运输,海上石油开采及各种海上活动的增加及沿岸工业化进程,各类海上溢油、排污事件时有发生。为及时掌握环境动态,实施有效执法和管理,可采取与国家海洋部门共建的形式,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和分部门监测的原则,运用卫星、飞机、海洋资料浮标,调查船及滨海观测站等设施和手段形成山东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采取例行监测和应急监测相结合,对海域环境进行全方位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各种污染物入海通量及在海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影响环境的因素做出定性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要与国家及邻省海洋污染与灾害监测体系构成有机网络,对环境污染状况做出动态分析和预报。监测的重点范围包括,海上石油开采和海上运输油溢、沿海拆船污染、海域富营养化和赤潮污染、海上倾废、陆源污染物排放等对环境的人为破坏。

3.加强企业污染处理管理,重点防治陆源污染源。海洋环境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沿岸工业化进程中产业技术与能源结构落后造成大量污染物入海排放。治理海洋环境必须海陆并重、标本兼治,重点控制陆源污染物转移的数量和速度,特别是限制沿海大中城市,沿河流域工矿企业密集区域企业的排污数量,争取使入海排污量控制在零增长。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强化排污收费制度为核心的环境的管理。除总量控制,还要对企业污染物的浓度、种类和对环境影响程度具体界定,分类管理,对超标排放和偷排企业要严格罚处,限期整顿和停产。从根本上减少企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还要从源头抓起,根据中央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化的思想,对占比重很大的传统制造业、重化工、纺织、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达到减少污染和节约资源的目的。增加投入,完善以城市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对工业污染、城市垃圾的处理净化能力。要重塑产业结构,发展零次和四次产业,努力实现废弃物的再资源化。

4.建立生态工程,保护重点生态系统。针对山东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运用工程、生态、环境技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加强对重点河口、海域、海湾进行综合治理;加强莱州湾海水入侵的治理和黄河、小清河等河口区域及附近海域污染控制的治理,为鱼类洄游、索饵、增殖提供优良环境。建立沿海防潮坝、闸及防潮护岸工程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对某种特有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或有特殊保护价值动植物物种主要生存繁衍地以及自然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建立自然保护区,采取特殊保护政策,减少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要重点实施两大战略工程:一是建造人工海河再现碧海蓝湾。莱州湾、胶州湾沉积性污染已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痼疾。要改变传统思路,运用发展新理念,启动开发新思路,动用改造山河的大手笔,开凿海河,贯通两湾,形成渤、黄两海大环流,加快海水吸纳消化污染物的速度,再现山东黄金海岸的碧海蓝湾。二是发展栽培渔业再造黄金渔场。围绕开发利用山东近海15万平方千米海域和恢复近海七大渔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做法,整治入海河流,恢复海湾鱼虾洄游产卵场,大力发展以建设人工渔礁、实施大规模的人工增殖放流和发展深水网箱为主要内容的栽培渔业。要把海洋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作为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重点来组织实施。莱州湾和胶州湾海洋生态整治所需的资金按《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逐年落实到位。加大对栽培渔业的投入,将栽培渔业的发展资金列入中央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每年投入3亿元,连续10年,全面用于推进渔业人工放流增殖、人工渔礁和深水网箱区建设,加快实施牧渔工程,再造鱼跃虾蹦的近海黄金渔场。

(著者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

200612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