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作为国内沙雕的发源地,自1999年起已成功举办了7届国际沙雕节。至此,沙雕艺术从舟山朱家尖南沙起步,以其独特的创意备受国内旅游界、新闻界和国际沙雕界的广泛关注,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重点推介旅游活动。
舟山国际沙雕节前三届由舟山市政府主办,从办节的初衷就确定了高品位、大手笔的模式,从而奠定了中国沙雕发源地的品牌基础。为进一步打造好舟山沙雕这一品牌,并将舟山沙雕节逐步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从第四届沙雕节开始,市政府就大胆地把现代化企业管理运用到沙雕节的活动中。在节庆活动中融入营销理念,成立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并由沙雕公司打理沙雕节有关的经营活动。这标志着舟山正逐步走出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旅游节庆活动开发模式,走上了“政府办节、公司经营、企业参与”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市场化办节的新思路。
首先,办节资金最大限度纳入市场化运作轨道。沙雕公司专门设立招商部,合理设计招商方案,进行市场化筹资,依托节庆活动的各种特有资源广泛招商,并最大限度、多种形式地给予总冠名、协办、支持单位的回报,达到双赢的目的。
其次,运营过程依托市场招标承办。举办沙雕节涉及1000多项工作,工作面广、量大。这些工作原来由政府大规模运作,牵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沙雕公司把办“节”作为一个产业来做,加强市场分工与合作,大胆地把许多专业的工作通过招标等形式交给了其他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把沙雕节交给了市场。
第三,各项活动要求最佳市场效果。为烘托办节气氛,扩大办节的市场效果,通过独立经营、合作经营引进各项极具特色的配套活动,尽可能地兼顾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追求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化。
第四,政府加强宏观协调做好支持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政府在办节中逐步“淡出”,而政府的一些公共资源,如公安、交通、投诉、质监等仍由政府宏观调控,有效组织配置。正是基于此,才确保了每届沙雕节正常、有序地开展,使沙雕节的档次按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不断提升。
第五,顺应市场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沙雕活动组织的规范化与市场化发展,专业化的公司、队伍及技术成为旅游节庆经济收益的又一重要渠道。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从事沙雕策划、设计、创作的专业公司,除了承担策划和运作每年一届的舟山沙雕节外,还加强与国内外沙雕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国内“有沙”城市或景区推广沙雕旅游活动。公司依托舟山沙雕协会会员,组建了“沙雕设计创作中心”,积极向外进行业务拓展。目前,舟山沙雕的足迹已遍布大江南北,在北京、大连、昆明以及比利时、法国等国内外沙雕活动中都成功地留下他们的作品,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经济效益。
舟山国际沙雕节通过七届的成功运作,朱家尖普通的沙滩资源已成为风靡世界的海滨时尚艺术,并“点沙成金”,产生了可观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其一,沙雕节的品牌地位牢固确立。经过7年的培育,沙雕节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国内新闻界和旅游界的广阔关注。中央电视台、港澳台和国内20多家省级卫视,先后以现场直播、录播和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全国各大报刊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展示了“舟山沙雕”在沿海旅游城市中的独特魅力和国内同类活动中的领先地位。
其二,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作为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举办地的朱家尖,旅游服务设施已逐步完善,海陆空交通便捷,岛内交通网络畅通。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接待设施齐备。同时,沙雕节的举办促进了旅游行业管理不断规范,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其三,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日益明显。沙雕节的举办带动了舟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延长朱家尖旅游季节乃至带动普陀“金三角”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从举办沙雕节以来,朱家尖的游客逐年递增,从过去每年40万人次增加到目前近150万人次。据统计,沙雕节每年为舟山海洋经济产生上亿元的收入,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第七届沙雕节期间,朱家尖吸引了海内外近25万名游客,比上年同比增长10%,门票收入近600万元,同比增长11.58%,创历年同期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新纪录。沙雕节庆活动的开展还推动了旅游产品的开发、衍生。沙雕公司把沙雕节节徽、历届吉祥物等作为沙雕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出版了中国首部沙雕专著——《点沙成金》。同时立体沙雕、沙雕丝绸画、沙雕邮册、沙雕文化衫等各种沙雕旅游工艺品的开发让人们实现了“把沙雕带回家”的梦想。
舟山国际沙雕节的市场运作,进一步奠定了舟山沙雕的品牌地位,不仅提升了舟山的整体形象,也极大地拉动了城市交通、商贸、旅游与各业经济,带来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乘数效应”,达到了“以沙办节,以节促旅、以旅活市”的目的。沙雕节已成为舟山旅游一笔巨大的无形品牌资产。
2006年7月13日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