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因为污染以及过度捕捞,渤海湾这个曾经的鱼虾贝天堂眼看成了传说。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死海”救活呢?
如果说休渔是造血,放流是输血,那么人工鱼礁投放就是给渤海湾生态恢复打强心剂。19日上午10:30,天津市水产局在距中心渔港10海里的汉沽大神堂外海,作业船在颠簸的海浪中,利用GPS装置精确地将第一块混凝土人工鱼礁用吊车吊起放入指定区域,这是天津市水产部门首次在汉沽区大神堂外海试验性投放90件人工鱼礁,拉开了本市大规模向渤海湾投放人工鱼礁的序幕。
这90件人工鱼礁将有利于浅海形成生态鱼礁群,营造出小型海洋人工生态系统,为鱼、虾、贝、藻类等水生动植物提供觅食、产卵繁殖、生长发育的场所,成为鱼、虾、贝类的“天堂”。
人工鱼礁怎样影响海洋生态
这样设置人工鱼礁首先是可以改善环境,鱼礁上会附着很多生物,从而引诱来很多小鱼小虾形成一个饵料场;并且通过鱼礁的特殊构造,鱼礁会在海底产生更多的海流、上升流、线流、涡流等,以帮助海底的营养物质上升到海面。这样既可以增加浮游生物总量,也能够大量吸引以这些浮游生物为食的海洋鱼虾。鱼礁体内空间可保护幼鱼,并且设置鱼礁后,鱼礁区渔船不能拖网,也不能围网和刺网,只能用手钓,从而达到资源增殖的目的。此外,鱼礁的表面还可以附着藻类和贝类,可以间接起到净化水质、防止赤潮的效果。
投放鱼礁为什么选择汉沽
为什么要选择在汉沽投放鱼礁?天津市水产局的工作人员是这样解释的,汉沽大神堂海域,是扇贝、红螺等贝类的主要栖息场所,资源量达5000余吨;在大神堂岸外发现的现代牡蛎礁,为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纯天然泥质牡蛎礁,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但近年来,由于不合理捕捞等原因,海洋自净能力减弱,浅海生物栖息场所破坏严重。在相关调查的基础上,试验性人工鱼礁的投礁地点选在汉沽区大神堂外海。这里具备较好的海底底质条件,承载力达8~10吨/平方米,而且靠近天然的活牡蛎礁区,适合开展人工鱼礁的建设,并可以辅助天然活牡蛎礁发挥生态作用。
人工鱼礁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因为过去的污染,人们担心这些礁体是否会形成二次污染?为此记者采访了天津市水产局的工作人员。
据了解,本次活动投放的礁体有两种:圆管礁和星体礁,均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共计90个,建成试验性礁区600平方米。据水产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人工鱼礁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每个重达数吨,不会随海流移动。同时,对于投放地点,也做了精确检测,不会对过往船只造成影响。
营造小型海洋人工生态体系
据介绍,试验性人工鱼礁区建成后,水产部门将进行礁区管理、效果调查和礁区内的增殖放流等,这将有助于我市从中吸取经验,为今后10年的人工鱼礁建设打下基础。根据规划,未来10年,本市将在近海水域建设生态公益性人工鱼礁3处,投放礁体84万立方米。在天津近岸海域营造一批小型的海洋人工生态体系,并利用不同种类和形状的鱼礁功能,为生物资源提供栖息、繁衍空间,保护渤海生物种群。
老渤海要多富有多富
今年60多岁的李满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16岁上船,至今仍然不肯上岸退休。提起曾经的汉沽“海鲜三宝”、毛蚶、对虾……老人是津津乐道。
抓快鱼
海鲜三宝为“河刀、海鲙、洚梭鱼”。老人说,鲙鱼,因为游得快,当地渔民也叫它快鱼。老渔民判断鱼群,一看天气、二看海色、三听船底。快鱼群在海面移动很快,当发现海面微微鼓起,水色发黑,听船底水下传来“呜呜”声,这就是快鱼群。快鱼的速度非常快,遇到渔船等障碍物,鱼群就会从水里跃起,划过天空,啪啪地摔在甲板上。有经验的老渔民会随着鱼群,半路切入,围上鱼群的尾巴就心满意足。如果贪心,围住了整个快鱼群,那就危险了。快鱼的速度很快,在领头鱼的带领下,快鱼都向一个方向冲,就会把渔船拽翻。那时候,只有用板斧砍断渔网,放弃收成,才能保命。
开毛蚶
汉沽的毛蚶,个大,味美,外壳上长满纵横交错的“裙边”,通体是紫黑色的绒毛,拿在手里沉甸甸、毛茸茸的。在上世纪70年代的汉沽,每一个家庭都有过开毛蚶的经历。听老人说,那时候是家家支大锅、户户开蚶子。区里的水产公司发动每一家、每一户都到码头,领毛蚶回家剥壳取肉,水产公司把毛蚶肉回收,出口到国外。每加工1斤蚶肉,就给3分钱加工费。那时候,大人用排子车推,老人、小孩用筐抬,家家户户热气腾腾,一人一个大枚针,围坐在一起开毛蚶。好多妇女的手上都裂开血淋淋的口子,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甜丝丝、黏糊糊的蚶子味。
捕对虾
在上世纪70年代,渤海出产的对虾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品。捕虾季节,渔船们连夜作战,整个海上渔灯点点,宛如海上灯城。渤海湾最高年产对虾曾达4万吨。黄花鱼在我国南北沿海均产,渤海湾产量最多,质量也最佳,汉沽海域四五斤重的黄花鱼经常捕到。鱼讯季节,黄花鱼群犹如一道道金线在海里发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富饶的渤海养活了汉沽一代又一代的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