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挥别五千年舟楫时代 海上浙江开启蓝色引擎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浙江舟山跨海大桥将于12月25日23时58分试通车,千岛之城挥手告别五千年孤悬海上的历史,自此迈入“大桥时代”。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在海洋大开发的波澜壮阔中,浙江经济的蓝色引擎也同时开启。
从舟山本岛的西部重镇岑港为起点,以里钓、富翅、册子、金塘四座岛屿为支点,跨越五个水道和灰鳖洋,至宁波镇海登陆。岑港大桥、响礁门大桥、桃夭门大桥、西堠门大桥和金塘大桥这五座气势磅礴的跨海大桥奔腾46.5公里,把舟山与大陆连接在了一起。
“大桥的建成,对于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积极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完善浙江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推动长三角经济加快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善忠这样说到。
千岛之城十年磨一桥 五千年舟楫史终结
考古发现,舟山群岛形成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此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原始村民就与大陆隔海相望。“非舟楫不相往来”的现状,持续了迄今为止舟山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多年文明史。
1999年9月26日,舟山人将第一根钢管桩打入了岑港镇大田岙与里钓山岛之间的岑港水道间。第一座桥——岑港大桥正式开工。
全部项目分为两个阶段实施,一期工程包括岑港大桥、响礁门大桥、桃夭门大桥和其间的接线公路,于2006年1月1日全部建成通车。二期工程包括西堠门大桥和金塘大桥和其间的接线公路,于2005年开工建设。整个舟山跨海大桥建设刚好历时十年。
至此,逶迤的跨海大桥,婉若游龙,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岛际桥群。
“西堠门大桥和金塘大桥都是特大跨海大桥。要在茫茫大海上建起世界级跨海大桥,有多个领域尚无经验可供借鉴,现有技术难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善忠表示。
建设这两座桥,是对中国桥梁建设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新挑战。但饱尝孤悬海上之苦的舟山人,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船老大好当,西堠门难过。”一句民谣道尽西堠门水道之艰险。如今,西堠门大桥则被冠上了“神州第一桥”的美誉。这座大桥主缆长度和材料强度均为中国第一。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钢箱梁悬索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分体式钢箱梁悬索桥,能抵御17级超强台风。
金塘大桥则是世界上外海环境中最大跨径的斜拉桥,也是中国第一座按桥梁新规范体系进行设计的跨海特大桥梁。
打好桥牌 写好通字 大桥时代衍生大桥效应
这不是一座简单的桥。
2007年,在舟山市第五次党代会上,“以港兴市,全面跨越,建设富强、文明、秀美、和谐的新舟山”成为未来五年奋斗主旋律。围绕这一目标,要“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
“新起点”就是大桥时代,“新机遇”就是大桥效应。
伴随着大桥通车,舟山交通完全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国家高速公路网络。
与地理大变局一同到来的就是发展空间的巨变。
“舟山一下子从边缘海岛地区变成了资源优势明显的沿海地区,从交通最末端地区变成了通向海洋的最前沿,发展腹地从不到600平方公里的本岛延伸到整个长三角地区。”在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善忠看来,这将从根本上推动舟山经济结构调整、生产要素流通、港口优势发展、各类产业升级。
也有一组数字可以直接表明,舟山正在以何种速度成为长三角的一个部分。舟山与上海将形成3小时经济圈、与杭州将形成2小时经济圈,与宁波将形成1小时经济圈。
交通提速则意味着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的时效提高。这对于临港工业、旅游业、渔业的发展都是“催化剂”。预计到2010年,舟山的游客接待量将由2006年的1100万人次增加到2000万人次。
目前,大桥效应已经显现。桥墩在哪里竖起,哪里就变成了热土。大桥途径的一些岛屿,成了接轨沪杭甬的前沿。金塘岛是登陆宁波的桥头堡,在《宁波—舟山海域港口资源整合规划》中已被确定为重点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国际集装箱港区。
据浙江社科院测算,到2020年,浙江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2600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超过9亿吨,港口项目建设和营运的直接总产出将超过2000亿元。在这个总量中,作为“港航强省”核心的宁波-舟山港将占相当大的比例。
“在大桥效应的集聚下,舟山将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海上开放门户、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中国独特的群岛型港口宜居城市。”李善忠表示。
浙江战略空间格局变革 蓝色引擎启动
舟山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背靠沪杭甬等大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辽阔腹地。
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大桥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能使浙江以及长三角区域的战略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宁波北仑区的穿山半岛东伸入海,是浙江的大陆版图最东端。如果从国道所代表的交通末端—北仑区白峰算起,距舟山跨海大桥开通后的末端—朱家尖南沙,有约50公里的距离。
这50公里的距离意味着,5000万浙江人,将以更深入的姿态,走进海洋世纪,从内陆,一步跨到大海。
事实上,早在2003年,浙江就郑重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构想。随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根据《规划纲要》,浙江拟分两步,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第一步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舟山跨海大桥是建设港航强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工程。海洋经济是浙江未来的发展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港航则是海洋经济的重中之重,是着力点和突破口。”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李良福说。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是浙江港航强省的战略龙头。在李良福看来,舟山跨海大桥是两港一体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它的建成,直接改变了宁波-舟山港的集疏运体系,使该港有了更为广阔的陆域腹地,陆域腹地也得以更迅速地对接海洋经济。“以桥兴港、以港兴岛、桥港岛共同推进。”
浙江省的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线总长6486公里,条件得天独厚。据浙江省政协的调研报告,2007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出4508亿元,从2002年的中国第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海洋经济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项世纪工程,决定着海上浙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