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马达加斯加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 La Republique De Madagascar)
国名释义:“马尔加什人的国家”
别称:牛的王国、华尼拉故乡
国树:旅人蕉
首都: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
面积:590,750平方公里(包括周围岛屿)
人口:1691万(2004年)
民族:马达加斯加人占总人口的98%以上,由18个部族组成,其中较大的有:伊麦利那(占总人口的26.1%)、贝希米扎拉卡(14.1%)、贝希略(12%)、希米赫特(7.2%)、萨卡拉瓦(5.8%)、安坦德罗(5.3%)和安泰萨卡(5%)等。
语言: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官方通用法语。
宗教:居民中52%信奉传统宗教,41%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7%信奉伊斯兰教。
时差:比北京时间晚5小时
名胜:努西贝岛、布拉哈岛、津巴扎纳植物园等
位于印度洋西部,是世界第四大岛。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海岸线长5000公里。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
16世纪末伊麦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了伊麦利那王国。1794年伊麦利那王国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于19世纪初统一全岛,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10月14日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尔加什共和国,亦称第一共和国。1975年12月21日,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亦称第二共和国,迪迪埃·拉齐拉卡(Didier Ratsiraka)就任总统。拉上台后试图建立马达加斯加式的社会主义制度,1990年迫于西方压力实行多党民主和经济自由化。1992年8月19日,马举行全民公投,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93年2月,在马首次多党大选中,阿尔贝·扎菲(Albert Zafy)战胜拉齐拉卡,当选第三共和国总统。1997年2月,拉齐拉卡在总统大选中获胜,重掌政权。
马达加斯加是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宣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据《2004年世界人文发展报告》统计,马按人类发展指数(Indicateur de Developpement Humain=IDH)方法排列位于全世界177个国家中的第150位,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70%。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1997-2000年,经济平均增长率为4.5%。2001年底出现总统选举危机后,马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拉瓦卢马纳纳执政后提出“快速、持续”发展口号,出台国家10年减贫战略文件,确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鼓励私营部门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03年和2004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8%和5.3%。2005年,马政府提出“生态马达加斯加”的发展新战略,以农村发展、基础设施、环保、旅游和能源等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领域,同时加大对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入,提高百姓福利。西方国家大幅减免马债务。马经济保持约5%的增长速度。但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纺织品一体化等因素对马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旅游资源丰富,但服务设施不足。上世纪90年代以来,马政府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鼓励外商向旅游业投资。1990年建立一所旅游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同年法国P-ULMAN旅馆集团开始在马修建一个庞大的旅馆网。1991年成立国家旅游开发委员会。1994年实行国内和地区航运自由化,允许留尼汪、毛里求斯和南非的航空公司进入马航运市场。1997年改革签证制度,允许游客申请落地签证,同时取消旅馆对外国游客高收费的作法。马目前有717家宾馆,其中星级宾馆111家(床位3040个)。2003年游客人数139230人次,宾馆入住率为22%。2004年游客人数达23万人次,2005年1-9月份已达22万人次。游客主要来自法国(50%以上)、留尼汪、美国、英国、瑞士、德国和意大利等。主要旅游点是努西贝岛、圣玛丽岛。
目前马同118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非洲联盟、东南非共同市场、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印度洋委员会、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