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6:07 

《规划》根据区域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把黄河三角洲地区分为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三类区域,按照适度扩大核心保护区面积、协调推进控制区的保护与开发、有序推进集约开发区建设的要求,分五大领域明确了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黄河三角洲是一个待开发、正在开发的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决不能走“先开发、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科学发展观要求别的地区不能走这条路,高效生态经济区更不能走。为突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条主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是《规划》 分量最重的一部分,而且也摆在了优先的地位。首先,《规划》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加强生态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地质遗迹、湿地、草地、滩涂和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原生态,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第二,《规划》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形成环境共同保护、共同治理的新局面,切实提高环境质量。第三,《规划》要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积极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规模化经营,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实现集中集约用海。第四,《规划》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加快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发展,推进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壮大循环经济规模,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脆弱性决定了只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才能走出一条比其他地区起点更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发展道路。目前,黄河三角洲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与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不太吻合,必须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规划》指出,要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特色,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畜牧、健康养殖、优质粮棉、特色果蔬生产加工出口、经济林草基地。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以现代物流和生态旅游业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努力,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黄河三角洲没有高标准的防潮堤坝,开发建设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淡水资源相对贫乏,对产业发展有重要制约;港口建设规模较小,铁路建设滞后,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偏弱。《规划》强调,要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支撑能力。一是围绕构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安全屏障和提高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高标准规划建设防潮体系,加快引供水体系建设。二是围绕构筑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加快港口、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打通连接京津冀、长三角和东北地区的陆海通道。三是围绕形成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能源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结构,稳步发展石油,建设生态环保型燃煤电厂,加快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是反映社会和谐程度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让区域内人民公平享受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最终目的和重要内容。《规划》指出,要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 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提高科技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三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是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五是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更需要靠改革创新建立完善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比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节能减排、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等,都直接依赖于改革和创新。因此,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更要把改革和创新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规划》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财税和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要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更好地发挥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围绕提高开放水平,《规划》提出要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拓展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空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