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的危害在扩大

赤潮的危害在扩大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6:54 

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指的是一些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赤潮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或原生动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且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已引起许多国家的严重关注。赤潮是怎样发生的,又有那些危害呢?
近半个世纪来,由于沿海地区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排放,使水域富营养化进程加速,因而导致赤潮发生的频率、规模和危害大增。80年代以前,赤潮主要频繁发生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近海,日本是重灾区。以濑户内海为例,在1955年以前总共仅发生赤潮约40次,但随着海域污染日益加重,赤潮发生次数开始急剧增加,1976年达到326次的最高峰。80年代后,赤潮的发生波及世界几乎所有沿海国家海域,如中国、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沿岸水域。
赤潮的危害,因赤潮生物的种类、发生的地点、季节而有较大的差异。以浮游植物来说,世界各地已报道的4000多种微藻中,能引起赤潮的种类约有200多种,而其中大约有1/3的微藻能产生毒素。赤潮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密集的赤潮生物或其胞外物质堵塞鱼、虾类的鳃,使之窒息致死;赤潮生物尸体分解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溶解氧或形成硫化氢,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等。但有毒微藻形成的赤潮危害最大,其所产生的毒素,有的能杀死鱼、虾、贝类,有的虽不能引起海洋动物死亡,但毒素被累积在海洋动物体内,被人食用后使食用者中毒,乃至死亡。
1990年联合国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于1992年发表了“有害赤潮对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影响”的报告。为加强全球范围赤潮的研究和监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国际科联海洋学研究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均成立了赤潮研究专家组或工作组,制定赤潮研究或监测计划。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11月还签署了有毒微藻水华和缺氧研究和控制的行动纲领。我国于1985年在广州成立了“南海赤潮研究中心”,1990 年成立了 ICO/SCOR 有害赤潮专家组中国委员会。除了对赤潮进行监测,对赤潮生物的分类、生态、生理及赤潮毒素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外,近几年还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赤潮的预测、预报。今年初,我国也着手制定有害赤潮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战略计划。
我国沿海在70年代以前仅有两次赤潮记录。但进入80年代后赤潮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每年达几十次之多。其中1989年渤海等海域发生赤潮,导致养殖对虾、贝类等的损失达几亿元。近两年,赤潮发生波及的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属罕见。1998年三四月份在广东珠江口和香港海域发生了持续30多天的大面积赤潮,造成大批养殖鱼、贝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今年7月26日,渤海西部发生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赤潮,之后不到10天,又发生了波及范围达6300平方公里的特大赤潮。这些足以证明渤海的生态环境有步日本濑户内海后尘之危险,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了!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