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发生过的较严重的赤潮灾害

中国海域发生过的较严重的赤潮灾害

来源:中国热带海洋生物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1:57:14 
我国是世界上频繁发生赤潮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据统计自1933年以来有历史记载赤潮就有数百起,较为严重的赤潮近20起。尤其是80年代以后,赤潮发生的频率逐年曾加,现将我国发生的较为严重的赤潮事件列举如下:
1972年8-11月,在东海北部海域发生一起由汉氏束毛藻、铁氏束毛藻和红海束毛藻共同形成的赤潮,其中汉氏束毛藻为优势种。
1977年8月,在天津大沽口近岸水域发生一次微型原甲藻赤潮。
1979年9月,在福建省闽东有大面积的紫莱在采苗后,由于红海束毛藻赤潮,使紫莱幼苗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1981年9-10月,在福建省闽东三沙海区连续发生3次间歇性夜光藻赤潮。
1983年4月,在广东大鹏湾发生一次翼根管藻纤细变种赤潮。
1986年1月,在台湾省高屏地区发生一次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
1986年12月,在福建省东山县磁窑村发生一次因食用菲律宾蛤仔造成136人中毒,59名重患者住院治疗,其中1人死亡的事件。
1987年8月,在浙江省嵊泗枸杞海区发生一次大面积夜光藻赤潮。
1989年4月,在福建省福清县近岸海域发生一起大范围赤潮。这次赤潮使沿岸滩涂1300亩养殖缢蛏绝收,损失缢蛏11000t,价值近3000万元。另外,由于附近对虾苗场误将受赤潮污染的海水抽入育苗池,结果造成1亿多尾长毛对虾苗死亡,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
1989年7月5-10日,在福建省东山县巴士门海域发生一次赤潮。虽然其范围不大,但造成大量鱼、贝类死亡。在八尺门西海域网箱养殖的真鲷、鲈鱼、石斑鱼等名贵鱼类大部分死亡,趋势经济损失达280万元。
1989年8-9月,渤海沿岸发生一次大面积赤潮。这次赤潮致使鱼、虾、贝类大量死亡,对沿岸对虾养殖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尤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这次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
1991年2月,在台湾省西部发生一次由食用养殖的紫蛤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1997年12月至1998年1月在福建的泉州至广东的汕尾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经济损失约1.8亿元。
1997年3-5月在福建漳州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损失约5000多万元。
1998年3月18日在珠江口、广东东部和香港海域相继发生特大赤潮,受赤潮影响,水产养殖业损失3.5亿元。
1998年9-10月,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渤海中部部分海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面积赤潮,达5000多km2,给辽宁、河北、山东及天津市的海水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1999年7月13日在辽东湾海域又发生了大面积赤潮,面积达6300km2,这是渤海有史以来发生啊大的一次赤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