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利用这一难得机遇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具备哪些条件?
罗志军: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总人口1964万,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受自然和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密度仅为浙江的1/4、山东的1/5、广东的1/6,成为东部沿海的“洼地”。为加快改变这一状况,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建设“海上苏东”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构想。2003年起,全面启动沿海产业带建设。2007年,专门召开沿海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当前,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可谓条件更加具备,前景更加广阔,时机更加有利。
第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去年国务院出台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把苏北整体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使江苏沿海地区成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已从省域规划上升为国家规划,从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北纳入长三角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这两大战略机遇的叠加,形成了强大的政策集成效应,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放大了沿海开发开放的品牌效应,而且为我省沿海地区更好地接受长三角核心区域辐射、真正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江苏沿海地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各方面条件看,江苏沿海地区可以说是我国东部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的“黄金宝地”。一是资源禀赋优越。滩涂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的1/4,近期可开发270万亩,远期可开发700万亩。风电资源非常丰富,总量超过2500万千瓦。拥有海岸线954公里,很多地方适宜建设深水泊位和大型能源、石化、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项目。二是产业基础良好。沿海地区是我省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工业化正处于加速阶段,机械、汽车、船舶制造、化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环保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建筑业、旅游业、海洋产业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现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23个省级开发区,具备较强的产业承接和配套能力。三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发展迅速,已建成万吨级泊位40个,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苏通大桥和沿海大通道全线贯通,沿海铁路年内即将开工建设。电力、通信、水利等条件大为改善,为新一轮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三,江苏沿海地区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出现了重要变化。经济发展明显加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是五年前的2倍,财政总收入是五年前的3.8倍;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7.7%,五年提高7.7个百分点;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60.9亿美元,年均增长32.4%。总的看,江苏沿海地区开始步入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加速期,正在积蓄起跨越发展的巨大能量。只要我们用好机遇,乘势而上,一定能够在我国东部沿海培育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记者:全国存在着东西部差距的问题,江苏存在着南北差距的问题。我们注意到,江苏沿海的三座城市,连云港、盐城地处苏北,南通地处苏中。请问,江苏苏北发展相对滞后,主要症结是什么?如何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区域共同发展?
罗志军:苏北地区面积占全省52.9%,人口占44.9%,去年GDP仅占全省的19.6%,人均GDP只有全省的49.4%、苏南的31.6%。苏北发展相对滞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自然环境看,历史上苏北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旧黄河、淮河一直在这里泛滥,苏北人民为抗御灾害、治理水土消耗了大量财富。从社会历史看,苏北地区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保护和发展。从地理位置看,苏北远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处于资源要素配置的“末梢”,缺乏强有力的“辐射源”。
苏北发展是全省区域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江苏历任领导最为关心的大事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把区域共同发展作为五大主体战略之一。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大力促进“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重点在六个方面支持苏北加快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既为苏北工业化增添动力,也为苏南发展腾出空间。二是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带动和促进苏北发展。三是建立挂钩帮扶机制,组织省级机关、重点企业和苏南各市、县对苏北进行挂钩支援,集中力量对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开展重点帮扶。四是积极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区,更大规模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扶持苏北提升开发开放水平。五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向苏北倾斜,帮助苏北农村改变落后面貌。六是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苏北工作,为苏北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苏北人民的艰苦努力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江苏南北差距拉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三年超过苏南,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苏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已经成为江苏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缓冲带和加速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省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为苏北加速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沿海开发的联动效应,推动苏北加快振兴。
记者:有专家建议,苏北经济发展一定要避免生态灾难或生态恶化的发生。从全省范围看,如何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避免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罗志军:江苏很久以前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现在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绿水青山,难保金山银山。为此,我们特别强调,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苏北工业化的全过程,始终坚持环保优先,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坚决防止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绝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使苏北大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代代相传,使苏北人民永享可持续发展之利。
江苏自古就有“江南水乡”的美誉,但也面临着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全国最高的特殊省情,过去长期依赖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保障,把生态环境改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一是更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调优调高调轻为基本取向,实行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环保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大型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更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力量雄厚、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三是更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明确提出,无论是扩内需保增长,还是调结构促转型,都要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毫不动摇地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江苏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人民生活更美好。
记者:包括沿海在内的江苏全境都已经成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如何推进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联动?
罗志军:长江三角洲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近年来,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已建立了多层面的合作机制,多领域的区域合作稳步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可以说,江苏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三角协调发展整体效应的提升。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越快,江苏发展机会越多,江苏人民得益越大。
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在实施的江苏沿海开发,不仅为江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将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江苏将努力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力求在服务中接受辐射带动,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是突出六个重点:一是突出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不断放大“同城效应”。二是突出沿海地区联动发展,积极鼓励上海、浙江资本和企业参与江苏沿海开发,在更大范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突出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充分发挥长三角科技、人才、开放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四是突出产业融合和企业联合,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布局。五是突出环境保护合作,协同推进“绿色长三角”建设,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突出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在政府层面、政策层面、市场层面、社会层面完善多层次的协调合作机制,为区域联动发展提供保障。我相信,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继续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一定能够把长三角地区早日建成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