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军令状”保海南绿色发展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三大“军令状”确保海南绿色发展
“绿色的生态和蓝色的大海是海南发展的‘本钱’,如果失掉了生态环境之美,海南的根本优势就丢了。”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大会小会常讲这句话。
立足于“生态立省”,最近三年内,海南省省长与各市县长先后签订了三大“生态军令状”,分别是“海防林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节能减排责任状”、“生态建设和扶持农民增收的责任状”,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守护宝岛海岸,构筑“绿色长城”
海南全省400多万人口和70%以上的生产总值集中在沿海区域。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南沿海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沙质海岸线长1100多公里,占海岸线总长的72%;沙化土地面积100多万亩;林带严重断带长达229公里。再造沿海“绿色长城”,迫在眉睫。
罗保铭说,责任状就是军令状。时过两年,全省18个市县均超额完成年度造林任务和退塘还林任务,实际造林96933亩,全省沿海基干林带基本合拢,“绿色长城”轮廓再显。
转变增长方式,全面节能减排
海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9%,污水乱排放现象严重。2007年6月25日,常务副省长方晓宇代表省政府与18个市县12家高耗能企业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状”,要求这些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必须达到节能12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
两年来,海南电网、华能海口电厂等12家重点耗能企业共投资10多亿元,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一系列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2007、2008年度考核表明,多数企业超额完成年度节能量计划,12家企业共节约80多万吨标准煤。
与此同时,海南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在城市推广80万只节能灯,对全省运行能耗高的空调、锅炉、电机系统等实施节电、节煤、节油技术改造;在农村推广沼气,目前全省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27.4万户,覆盖18个市县200个乡镇。
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农民增收
海南中部市县处于海南生态核心保护区域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海南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6个市县中有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今年9月8日,罗保铭带着几位副省长冒雨来到白沙黎族自治县,与白沙、定安等6个地处五指山脉的中部市县长签订“生态建设和扶持农民增收的责任状”,明确中部市县今后三年农民增收计划目标为: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作为海南的“绿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提出再造一个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绿色致富生态系统”,发展蚕茧、蜂蜜、绿橙“新三样”产业。定安县则提出1万亩罗非鱼养殖、1万亩花卉种植、1万亩设施农业、1万户百万头黑猪养殖、1万亩富硒香米基地的“五个一万”建设目标。 (人民日报 马应珊 陈伟光 罗昌爱)
海南国际旅游岛不只是一个旅游岛南海网
2009年4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海南时指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必须有宽广的视野。”海南国际旅游岛与其说是发展旅游业,不如说是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与其说是发展旅游岛,不如说是国家改革开放全局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南能否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能否在国家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独特作用,能否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关键取决于放宽视野,抓住机遇,把国际旅游岛这篇文章做大、做好、做实。
服务业的开放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中之重
现代服务业又称“绿色产业”,是扩大内需,创造就业,实现“零排放”增长的重要产业。进入新阶段,旅游消费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包括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都要同国际标准接轨。从现实需求看,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关键是是通过扩大开放推动旅游及相关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可以说,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决定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程。实现服务业先行开放的突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医疗为例。海南宣传国际旅游岛的口号是“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面临大量的高端人群纷纷进入,一些危重病、疑难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势必会影响海南的旅游。每年冬季都有很多“候鸟型”老人来海南旅游、度假,而老年人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所以海南非常有必要建设高水准的心脑血管医疗急救机制。高端医疗服务将为海南建成“健康岛”、“长寿岛”奠定基础。
在泰国、印度,发展医疗旅游是吸引高端游客的主要旅游项目。根据泰国卫生部公布的预测数字,2005年泰国的医疗旅游将创汇230亿铢(5.6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6%。在印度,通过医疗旅游每年能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可以创造4000万个就业岗位。海南山好水好游客多,具备发展医疗旅游基础条件。许多社会精英、政要等都喜欢在这里疗养。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发挥海南旅游资源潜在优势的重要手段。
现实情况是,海南在这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海南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2007年海南每千人医师数为1.14人,低于全国的1.26人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北京(4.24人)、上海(3.3人)、天津(2.46人)等发达省市的水平。2007年海南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为1.47人,虽然高于全国1.18人平均水平,但与与北京(4.19人)、上海(3.39人)、天津(2.21人)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国外的游客来海南休闲度假,随身带着急救箱,他们的最大担忧是海南的医疗服务条件不能满足急救之需!海南打好旅游牌,需要高质量、强有力的医疗保健保障,为建成一流的医疗康复基地提供支撑。
国际旅游岛应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典范
国际旅游岛的基本特征是“绿色”。海南独特的自然资源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优势和生命线。2009年4月温家宝视察海南时指出,“海南是一个宝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倍加珍惜。如果失掉这个优势,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拥有世界一流环境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较为严重。例如,2007年,海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71吨标准煤/万元,排在全国第19位,远远落后于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省市。
率先把海南建成国家第一个环保特区,为海南生态省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是从海南现实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保护优势,实现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为此,第一,要尽快确立绿色发展战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第二,制定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和建设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和制度,推进我省能源结构转型。第三,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借鉴和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资金,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在发展低碳经济、自然生态、污染防治、城市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环境能力建设等众多领域开展国际环保合作项目,把海南建成世界环境保护与发展协调的典范。
国际旅游岛的核心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建设国际旅游岛,迫切要求实现城乡和区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在在城乡分治的体制格局下,生产要素流向中心城市。在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情况下,农村资源的开发水平远低于城市,同时资源价值也远低于城市。农村资源价值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农村与主要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结、基础设施联结、市场联结等多个环节。城乡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程度越深,农村的热带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等价值就体现得越充分。但在现有的18个市县、外加一个洋浦开发区的行政区建制下,难以形成旅游的整体优势。统筹全岛旅游等重要资源,客观要求打破资源为18个市县分割分治的格局,全岛按照一个大城市的思路统一规划设计,从根本上打破旅游等重要资源的行政分割,实现资源优势最大化。
海南国际旅游岛应当成为国家开放大战略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棋子”
建设国际旅游岛,其本质是更大程度的开放,目标是建设国际化的海南岛,以此寻求在亚洲区域经济循环中发挥海南开放的独特优势,使海南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有特殊的作用,成为我国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桥梁和枢纽。
未来几年是我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时期,投资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双方贸易自由化安排的重要领域,人民币在东盟的流动性将大大加强。在这个大背景下,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把握好这个有利时机,应当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争取在未来5~10年内,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岛,使海南成为高度开放的地区,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加强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
当前,应当进一步发挥博鳌亚洲论坛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使其机制化,把博鳌亚洲论坛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海南实施以南海综合开发战略基地为主线的海洋经济区域合作提供重要机遇。国际旅游岛建设有利于南海综合开发战略基地得到实质性发展。例如,大力促进南海旅游合作,加快以西沙旅游为重点的海洋旅游业开放;以洋浦和海口为重点,加快“四方五港”等重要港口建设,把海南建成立足华南、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 (南海网 夏锋)
呀•诺•达 海南岛热带雨林奇观
呀诺达,是海南方言“一二三”的意思。呀是一,诺是二,达是三。不过,它不仅是几个数字组合,如今,它已成为海南热带雨林风光的一张新名片——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
横空出世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