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政协委员建言:整合国土资源信息促进半岛经济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人民网青岛
一是对历史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合和同化。尽快编制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系列资源环境地质图件,开展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交相关部门编制规划使用。避免重复以往"先规划再调查、先建设再评价、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怪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是开展专项调查探明新资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了"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省政府在胶州湾、石岛湾、威海湾和芝罘湾四大传统海洋产业区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了丁字湾、海州湾、东营、滨州等九个新型海洋产业聚集区,规划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在传统能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建筑和回填用砂、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急需加快资源勘查工作,提供新探明储量。同时,查明规划区资源赋存情况,制定资源开发规划,将有效避免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冲突。
三是实施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山东沿海地区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已凸显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污染和地质灾害等,在快速推进蓝色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剧,特别是海岸带和海域自然环境脆弱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必须了解环境本底、环境变化控制和驱动机制因素、发展趋势和动态,开展环境承载力评估,监测环境发展动态,开展环境预警预报,研究环境治理和修复技术。
四是加强环境和灾害监测系统建设。道路、港口、机场、能源和海洋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是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内容。新规划的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和开发高涂用海面积,海岸带和滩涂地区海陆相互作用强烈,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如风暴潮、海啸、地面沉降、海岸带侵蚀、海底滑坡、港口航道淤积、海水入侵等。随着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台风和风暴潮灾害对海岸带和海上的基础设施的威胁和破坏将进一步加剧。急需建立地质环境和灾害监测体系,开展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和预报,规避自然和人为地质灾害,减低灾害风险和损失。
是大力推进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涉及八大主要海洋产业,海洋和海岸带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开发利用冲突,需要对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拓展资源管理信息产品,提高地质信息为决策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搞好海岸带空间规划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实现“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