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地测绘科学考察及测绘成果为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保证,在利用3S技术及其集成进行南极板块运动监测、极地冰盖环境变化和冰川运动监测、海平面变化,以及构建我国互联网极地空间信息和极地考察管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极地考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笔者从4月7日结束的武汉大学“南极考察地区基础测绘项目验收会”上获得的信息。
测绘科学既是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为我国极地工程建设和多学科考察研究提供测绘保证的重要支撑条件。地图的覆盖和永久性测绘标志的埋设以及地名的命名,具有象征国家权益和版图意义。在南极,测绘到哪里就象征着国家权益到哪里。由于“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南极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使得测绘学科取得丰硕成果,在我国南北极科考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间,我国极地测绘完成了近17万平方公里覆盖面积的地图测绘,形成了满足考察所需的各类线划地图、影像地图和专题地图等。另外,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长城站地区和格罗夫山以及内陆冰盖区,布设了大量永久性测绘标志,命名了南极地名,为我国在南极地区争取和维护国家南极权益以及增强国际南极事务处理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时,我国组织13名勇士向冰穹A挺进。考察中,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派出考察人员,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在预定的时间内进行上千次卫星定位,找到并测定了南极冰盖最高点和高程:南纬80°22′00″、东经77°21′11″,大地高程4093米。考察队员还在现场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首次人工冰原测图,测绘出国际上第一张70平方公里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冰面的精确地形图,并在沿途设立了冰盖运动精密监测点,获得东南极长达1250公里中山站至冰穹A的高程剖面图和考察沿线冰盖运动速度矢量。
南极基础测绘的各项成果,不仅满足了站区工程扩建所需,而且是支撑极地冰川学、地质学、环境监测等多学科考察的基础空间数据和技术平台。格罗夫山蓝冰分布图对我国寻找到大量陨石起到了预报和指导性的作用。各种地图电子化、可视化和数字化,信息量大,更加方便使用,增强了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保护。我国南北极三站的虚拟三维景观演示图,新颖活跃,直观性强,对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宣传和教育等,收到了明显社会效益。
在我国南、北两极科考基地设立的GPS卫星常年跟踪站以及中山站中澳合作验潮站的建立,不仅使我国能参与SCAR组织的监测南极板块运动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有利于地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对提升我国极地相关学科研究水平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我国空间技术应用也有参考价值。长城站高精度绝对重力基准点的测定,填补了我国在乔治王岛无绝对重力点的历史空白。
利用极地测绘科学考察测绘成果等打造的南极科学研究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我国极地考察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由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持研发的《基于GIS的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起点高、功能强、稳定性好、易操作等特点,已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目前极地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批、考察数据和资料汇总等都可在该系统平台上进行,形成了规范的业务管理。(吴 玲)
2006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