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域石油类污染占全国首位
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状况未见明显好转
本报讯 记者昝爱宗 通讯员孔 梅 傅国君报道 3月24日,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叶鸿达签发了一年一度的《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该《公报》显示:2005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状况未见明显好转,陆源污染加剧。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公报》显示,浙江海域海水中石油类污染程度在全国沿海省(市、自治区)中高居首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程度分别位列全国沿海省(市、自治区)的第二位和第四位。清洁和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6397平方公里、2804平方公里、7127平方公里和14572平方公里,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的70%;清洁和较清洁海域面积明显增加,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面积较上年有所减少,局部区域污染趋势有所好转。但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增幅较大,较上年增加了2294平方公里,污染程度趋重。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和甬江口等重点港湾和河流入海口;绝大部分海域石油类含量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尚能满足当地海域的海洋功能区要求。
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保处处长张元和介绍,杭州湾是全省近岸重点河口、港湾中营养盐污染较为严重的海域之一,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而舟山海域则是全省重点海域中营养盐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海域之一,石油类污染明显加重。其他海域如甬江口、象山港、三门湾和乐清湾因是近岸重点河口,污染程度不见好转,形势不容乐观。
2005年该省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还表明:浙江沿海地区重点入海排污口污水超标排放现象严重,邻近海域环境质量堪忧。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去年全年浙江省内两条主要入海河流——钱塘江和甬江,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约为948.8万吨,其中COD为878.4万吨,约占总量的92.6%;营养盐约为64.3万吨,约占总量的6.8%;石油类约为5.4万吨,重金属约为0.8万吨,砷约为0.05万吨。重点滨海旅游区和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海洋保护区环境质量尚能满足功能需要。但是海水增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未见缓解,重大涉海工程建设项目对海域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杭州湾和乐清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稳定,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失衡,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海洋赤潮频发,舟山海域、台州近岸和温州南麂列岛海域是赤潮高发区,有毒有害赤潮和多藻种赤潮并发的趋势明显上升。
2006年4月2日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