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60年——从“人力绞车”到“泰山矗立”

来源:烟台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8:13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作为沿海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海洋资源,让烟台市的蓝色经济大有文章可做。作为新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发轫之地,烟台的造船在国内可谓独领风骚——19787月,烟台造船厂开始建造我国第一艘浅海坐式石油钻井船“胜利1号”,翌年10月建成,197912月交付使用,填补了国内造船业的空白。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7年以来,烟台市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业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从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到豪华游艇、游艇运输船,再到船舶维修改装,烟台市船舶工业已经从建国之初“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传统产业,迈进融入高科技的时代,处处彰显出烟台蓝色的优势。

2009626,随着世界首创设计、可在325英尺的水下工作的自升式钻井平台ESV的下水,烟台造船厂的老工人、69岁的任志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不禁回想起1958年他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

全厂出动拉船上坞

1949年初,在新中国全面解放前夕,二三十名建设者汇聚烟台山下,在茫茫海滩上,夯下烟台造船工业的第一根基桩。10年后,胶东地区第一艘60马力钢壳轮机渔轮下水,结束了烟台不能制造机械船舶的历史。

任老先生回忆说,烟台船舶工业发展的前身是电影《苦菜花》中的兵工厂。当时,时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烟台、威海警备区司令员的于得水,调集兵工厂的骨干技术力量,在1946年组建起一座“海防维修所”,专门为部队修船,那时的船也就是小舢板。最早设在威海市,194810月二次解放后,第二年年初,维修所搬到烟台,也只是二三十人。从此,烟台山下就有了新中国的第一个“造船所”。

“说是造船,其实那时只能是修船。部队打仗也没有铁壳船,攻打长岛不也是木头船嘛!”任老先生说,建国初期,几乎没有机械设备,也就是一些修理工具。在设施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工人们靠着一双老茧手、一副钢铁肩,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就——1959年,就造出了胶东地区第一艘60马力钢壳轮机渔船。到60年代,开始能制造出250马力,70年代的4006008001000马力……

任老和他的同事回忆说,由于机械化程度极低,当时船上坞的时候,全厂男女老少所有的人都要出动,约有四五百人,全部去拉船。如此壮观的大型“人力绞车”现在是看不到的。造船用钢板太大,没有那么大的大板车拖,人多力量大,全靠人肩扛手抬把钢板搬到坞上。“那时候遭的罪,现在人是没法想象的。但那时,每当一艘船下水了,我们心里的那种自豪和喜悦,也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

世界造船“大力士”来烟

时光转眼进入2008年,烟台的海边上矗立起一座巨人——“泰山”,这是烟台临港制造工业的骄傲。

20081122,世界最大桥式起重机——由烟台莱佛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2万吨吊机“泰山”,成功将重达140000吨的甲板模块作为一个整体吊装起来,并与半潜平台浮体实现合拢,标志着世界海洋钻井平台建造模式实现了革命性创新。这是一则新华社的新闻。

“不用说50年前,就是退回5年,我也不敢想,烟台能生产出创造了世界纪录的起重机。”任老先生从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就挨个打电话告诉他的老伙计们:“我一看到这个破了世界纪录的起重机,就想起当年咱‘人拉肩扛’的情景,忘不了啊。”

任老说:“大吊车,真厉害,轻轻地一抓就起来。”这句朴实的歌词,在当时之所以经典而流传下来,是因为那是当时港口码头和造船工人内心的渴望和真实写照。

船舶大力士“泰山”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泰山”的诞生,彰显的不仅仅是单纯的2万吨力量,也是当今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的大型起重设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起重量、最大跨度、最大起升高度的桥式起重设备。

烟台造出大轮船

特别是从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造船业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临港工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0亿元,增长13.5%。引人注目的是造船业的快速发展,上半年造船及海洋机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增长48%。据了解,烟台莱佛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大宇造船、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渤海造船、巨涛海洋重工等企业今年生产任务饱满,一些企业去年就订满了今年的造船计划。

目前,烟台市船舶工业将从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发展配套产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重点技改项目建设等四个方面着手,尽快提升烟台市以海洋工程装备及特种船舶为主导的产业特色优势,增强船舶工业的配套能力,尽快增强产业规模实力。同时,重点支持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烟台莱佛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大宇造船海洋(山东)有限公司、蓬莱渤海造船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加快发展,使其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行业骨干龙头企业。

2011年,烟台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将达到40万吨,船舶制造能力达到180万载重吨,船体分段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船舶维修及改装能力达到550艘,铝合金特种船舶生产能力达到500艘,届时,全市船舶工业每年至少将“载回”300亿元。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