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防灾减灾科技先行

海洋防灾减灾科技先行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1:56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次于内陆的洪涝和干旱等灾害。据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1989年~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6年中海洋灾害的经济损失大约增长了30倍,其中有九成以上是风暴潮灾害造成的,远远高于沿海经济的增长速度。

在风暴潮、海啸、巨浪、严重海冰以及赤潮等各类海洋灾害中,风暴潮灾害位居我国海洋灾害之首,从南到北均有发生,几乎遍及我国沿海,成灾率较高,每年平均成灾十几次,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惨重。可以说,风暴潮灾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气候急剧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加快,加之沿海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等原因,风暴潮灾害有范围扩大、频率增高和损失加剧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更加明显,已成为威胁我国滨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灾害之一。

海洋防灾减灾,关系沿海千家万户的安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国家发展之大局,历来倍受重视。

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风暴潮首席预报员叶琳介绍,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始终未放松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组建了海洋灾害监测和预警报业务系统,修建沿海防潮大堤,加强防灾避险转移和海上搜救等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了我国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其中,海洋灾害监测和预警报业务系统承担着为国家和沿海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航运、渔业、海洋油气开发、国防等海上和沿海活动提供环境保障的重要职责,在保障沿海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系统开展了对海洋灾害的观测和监测,主要是对水文、气象要素的观测。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包括海洋站、浮标、调查观测船、海监飞机以及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资料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对沿岸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并对赤潮、风暴潮、巨浪、海冰及海上溢油等海洋灾害进行常规和应急跟踪监视监测。与此同时,海洋环境预报体系初具规模,已建立了1个国家级中心、3个区域中心、11个省级预报台以及多个县市级预报台,初步形成了海洋灾害预警报业务化系统。

防御海洋灾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损失,是我国沿海地区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

减轻海洋灾害是一项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它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树立科技减灾的战略观念,把依靠科学技术作为海洋减灾的根本途径。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海洋自然灾害。“一次严重风暴潮灾害观测与预报的成功,可以减少人员伤亡95%以上,减少经济损失20%~50%。准确的海浪和恶劣海况预报,加上可靠的海上安全管理,能够基本免除海上灾害损失。”叶琳告诉记者。

现代航天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均为海洋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和警报,为灾情的速测、速报与科学评估以及海洋减灾辅助决策,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手段,许多实用的防灾、抗灾、救灾技术也在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

“此外,在已有科学技术应用于海洋减灾的同时,还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攻克海洋灾害监测、海洋灾害模拟(如时间、空间、强度、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五维”模式的建立等)、海洋灾害紧急救援中的一系列科学和技术难关,才能有效地实现海洋防灾减灾的目标。”叶琳补充说。

针对国际上风暴潮、海啸、地震等巨灾不断造成巨大损失的现实问题,2005年联合国减灾战略也作出了重大调整:从减轻灾害损失调整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单纯减灾调整为把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一调整实际上强化了灾害的风险管理,将减轻灾害风险纳入到政府的各项规划中。经过这次战略调整,“灾前”得到加强和重视,强调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尽管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海洋防灾减灾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叶琳强调,今后必须加强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研究;系统开展我国沿海海洋灾害区划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强我国沿海观测站的合理布局,实现观测资料共享,同时完善海洋灾害的监测系统,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加强薄弱地区海堤的建设;有效地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特别是红树林、珊瑚礁等;广泛开展海洋灾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