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船业蓬勃发展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浩瀚无垠的蔚蓝色海洋,孕育着多少发展的梦想?
1991年,山东正式提出“海上山东”的建设目标,首次将海洋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山东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上半年,随着“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规划的提出,一股强劲的海洋经济发展浪潮又在齐鲁大地掀起。在这股蓝色经济浪潮中,烟台该如何抢抓先机,弄潮蔚蓝,加快推进文明富庶新烟台建设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海上山东”构想最早提出者和战略制定者刘洪滨应市科学技术协会的邀请,来到烟台考察。
烟台“蓝色经济”处于初级阶段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海洋资源让烟台的蓝色经济大有文章可做。“烟台位于山东半岛,而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同时,全市海岸线、海域面积、海洋资源等条件位居沿海各市前列。”座谈会上,刘洪滨指出烟台发展蓝色经济的优势。
然而,如何让海洋经济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传统产业走向融入高科技的高端产业,如何实现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打造,是摆在烟台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刘洪滨看来,烟台首先面临的是产业优势同质化的问题。他认为,半岛7个城市的产业结构都非常相似,烟台有的,其他6个城市也有。同时,烟台的科技优势非常薄弱,大部分与海洋有关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设备相对落后,而且大多需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更为重要的事,烟台海洋方面的人才不足,山东海洋学科的院士很多,但大多集中在青岛,青岛由于众多高校的研究人员众多,让其科技优势较为明显,但烟台相关海洋研究的人才很少。”刘洪滨说。
与此同时,刘洪滨在烟台的海边考察之后,发现烟台几次养殖浪潮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现在自然海岸线已所剩无几。“蓝色经济不仅仅是港口、养殖、生产加工,我们还有旅游。”刘洪滨说。
码头装运作业紧张有序
传统产业需要突破“瓶颈”
传统产业,如果注入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也就成了产业高端。
过去鱼类加工剩下的鱼皮、鱼骨等下脚料都被当饲料卖掉。可喜的是,烟台东方海洋公司已经打破传统产业的束缚,在向高端产业靠拢。“据了解,烟台有一家企业的生产线上,这边进去的是鱼皮、鱼骨,那边出来的是价格不菲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的现价是500 元一公斤,是原料的百倍以上。”刘洪滨说。但在他看来,在烟台这种向高端产业靠拢的企业仍旧占少数。他认为,虽然烟台水产品产量、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附加值高、加工程度精的水产品,比如深海鱼油、胶原蛋白以及各种高附加值的水产食品,开发和生产尚有欠缺,更缺乏品牌企业。
除此之外,烟台现有的海洋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的海洋渔业、盐化工、交通运输和旅游业为主,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油气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产业规模还很小,难以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显著影响。刘洪滨还认为,海洋产业开发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类群,需要充足资金投入,但烟台企业目前融资渠道单一,投资浪费与不足并存,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现有的海洋产业投融资制度,完善海洋产业投融资机制,实施金融创新,是清除烟台海洋产业发展障碍的主要途径。”刘洪滨说。
游客在海边
海岛、滨海旅游、葡萄酒文化是亮点
在向传统产业发起冲击的时候,烟台如何走出和其他6个沿海城市不同的蓝色经济之路呢?
作为研究蓝色经济的专家,刘洪滨认为,烟台有30多座岛屿,是全省拥有岛屿最多的城市,在全国也属于很多的。这种天然优势,可以让烟台开发海岛游,这将为烟台新添一张旅游名片。
不仅如此,烟台拥有南北两条海岸线。刘洪滨认为,要充分利用这两条线的优势,发挥烟台的海岸旅游长廊,以北线为主,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南线为辅,做好与青岛的衔接。
刘洪滨还特别提到了烟台的葡萄酒产业。他对烟台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很有信心。
“从全国来看,一个城市能够拥有一个百年以上的企业很少,而烟台就有,这是烟台的最大优势,也是烟台的城市名片。”刘洪滨说,“虽然青岛现在也在极力打造葡萄酒产业,但是却没有这种优势。”他建议,烟台应该珍惜这种优势,在宣传和打造企业文化上继续下工夫。他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港口、车站,可以让游客免费品尝一下葡萄酒,并且在显著的位置做一些葡萄酒的广告。”刘洪滨说,“同时,现在葡萄酒业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企业如果想拥有自己的特色,不仅要有好的产品,更需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我们的葡萄酒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企业文化、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整个烟台城市,这是一个新的问题。”
增殖放流让蓝色经济走向可持续
打造生态型海滨城市
“蓝色经济”与海有关,但绝不仅限于大海,其中还囊括了生态、环保、科技先导、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
刘洪滨指出,在对海洋的开采和利用上,发展必须和保护并重。 他在走访沿海各市后发现,无论是地方政府领导,部门官员,还是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都认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绝不仅仅意味着向大海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蓝色,既和海洋有关,还意味着生态和环境,要求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项新的经济战略,“蓝色经济”比海洋经济的外延更宽泛,内涵更丰富。刘洪滨认为,蓝色, 从生态的角度理解,应发展环保产业、可持续利用产业,不是开发海洋资源就是“蓝色”。这种理念是他在英国留学时期、在挪威考察时,得到切身的体会。“他们对海洋的利用时建立在必须环保的基础上,而且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例如海水养殖,他们的养殖户布置的养殖网箱间距需要至少相隔2海里,同时每三年就要换一个地方。”刘洪滨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长期养殖造成饵料对海水的污染。”
根据刘洪滨对蓝色海洋经济20多年的考察,国内外海湾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生态友好型、重化工业型和现代都市型三大类。他认为,海湾城市的终极发展目标是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主要发展策略则是发展滨海旅游业和建设国家滨海公园。比如青岛,就应以西雅图、旧金山等城市为榜样,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和思路,在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时,由建设“现代都市型海湾城市”升级到“生态友好型城市”,烟台将来也要朝发展“生态友好型城市”的方向努力。
蓝色海洋经济
在我市拟定的《关于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打造蓝色经济区是对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升华,必须用全新的理念来认识、谋划和推进,做到思想观念有重大转变,发展思路有重大创新,生产力布局有重大调整,政策措施有重大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空间、科技和产业优势,坚持开放理念、创新理念、蓝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统一开发、保护开发、立体开发,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改革推动,坚持海陆统筹、产业统筹、区域统筹,以“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先行一步、走在前面”为工作要求,努力打造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临海临港高端产业聚集区、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区,加快全面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进程。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