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开放 实现人类共管海洋新世纪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1900-01-01 00:00:00 

《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的最后一段,用"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共建和谐海洋的新时代",这是《大连宣言》的最高音,反映了全人类的愿望与共同责任。

海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海洋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人类所有的海洋活动都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海洋是全球化的基础和首要领域,人类有责任共同管好海洋。海洋管理的深层含义是将海洋发展与海洋环境相结合,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大的、基本的观念。

海洋涉及国家主权和资源利益,海洋划界新制度,引发了激烈的海洋主权争端。各国坚持"寸海必争",很难达成海洋边界协议,在传统的、排他的主权"是我非你"的概念下,海洋争端长期僵持,谁也无法在争议海域实施正常的开发活动,甚至发生"擦抢走火",海洋成为引发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海洋管理涉及到国家社会许多领域,海洋上发生一个具体事件,如舰机碰撞事件、攀登争议岛礁、渔业纠纷、争议海域资源勘探和专属经济区内海洋科学调查等,都有可能触动国家利益的中枢神经,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效应,往往需要国家最高层来决断,也有可能酿成国际事端,引发世界关注的事件,必须用国际视野,动用一切力量处理好海洋事件。

在全球化进程中,海洋国际化首当其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集人类智慧和良好愿望,适应着历史潮流,首次将"人类"列入国际法的法人地位,并将非国家行为者的非政府组织、区域组织、跨国企业也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和国际法的主体,与世界各国享有同样的国际地位、肩并肩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这种全球性的"国家 / 公众国际合作"新形式的框架,倡导合作原则,超越了国家主权。譬如: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对大洋深海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和对国家实行分红及纳税。国家海洋主权逐渐被"主权权利""所有权"等名词所替代;"边界"这个固定的概念,有可能充实为更现代化、动态的、面向管理的"联合开发区""联合管理区"的新概念;国际社会法人由单一的国家向多元化法人演变,都反映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变化,是一些革命的、创新的概念,海洋更加开放,领跑着当今的"全球化"进程。

目前,世界海域及其海洋活动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实施法制管理,遵循"利益共享、和平目的、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进行。其中:利益共享,包括财政、管理和技术的共享;用于和平目的,包含消除冲突的措施;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环境,以满足全人类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上述原则为人类发展奠定了海洋"全面安全"的基础。

著名海洋学者伊丽莎白·曼·鲍基斯女士认为:"目前海洋管理存在的问题是权力不集中,与海洋有关的问题多半属于1525个部门,分散了政府责任且造成重复努力。由于海洋事务没有形成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而是作为其它重点活动的辅助事务,海洋政治地位不高,只能在政府层次较低的活动中安排和运作,限制了海洋事业的发展"。为探讨21世纪海洋管理的有效模式,提出了应组成由政府总理任主席的"海洋与海岸带管理委员会",委员成员包括外交部、交通部、渔业部、能源部、科技部、旅游与环境部、国防部和经济发展部的部长,并由科技部长担任副主席,以突出科技在海洋事业中的突出地位。这种虚拟的海洋管理模式,具有前瞻性,符合世界潮流,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

面对海洋日益国际化,中国只由一个部管的"国家海洋局",实难挑起一个海洋大国在"海洋世纪"重要而复杂的海洋事务重担。由于海洋体制分划多个部委,各自对本行业进行垂直领导,而没有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形成海洋执法"群龙无首"的局面。制订海洋战略、调整海洋体制和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是当今重要的海洋战略任务。

"海洋世纪"的海洋管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既要各资源部门的行业管理,更要着眼于民族利益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把"科学、技术、管理"看作支撑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的主题就是"海洋管理与21世纪"。我们必须敞开更宽广的胸襟、以更自觉的开放姿态,投入世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事业,达到繁荣国家海洋事业,创建人类共享海洋资源、共同管理海洋的"和谐海洋"新世纪。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