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实现巨大飞跃

中国海监已基本实现全天候、全海域、全方位立体海上溢油监测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4:24 

海洋财富网综合报道 “现在我们从发现海上溢油到鉴定溢油源,这个过程只需要两天的时间。中国海监基本上实现了全天候、全海域、全方位的立体海上溢油监测,对我国海域的溢油情况总算是可以及时掌握了。”中国海监总队相关人员透露。

溢油从发现到鉴定只需两天

今年33112时,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 《渤海溢油遥感监测》报告,在黄河口以北某坐标位置以东发现疑似海上漂油带,呈环状分布,面积约2平方公里。接报后,中国海监北海总队立即启动溢油遥感应急联动机制预案,安排距离疑似海上漂油带海域最近的海监船到监测报告指示的位置。当日下午17时,海监船在指示位置附近发现了海上漂油,并现场采集了海上漂油样品。41,中国海监北海区溢油检验鉴定中心连夜对采集的油样进行油指纹分析鉴定,鉴定结果:溢油样品指纹与渤海某油田分公司一石油平台的原油样品油指纹基本一致。42,根据鉴定结果,北海总队锁定了溢油源,当即发函要求该油田分公司即刻进行自查。

从卫星遥感监测报告发现溢油,派船到监测指示位置确定海上漂油位置并采集海上漂油样品,最后溢油检验鉴定中心鉴定出可疑溢油源,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前后花费时间不到两天。如今,中国海监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已经得到了实质性的跨越式提升。

卫星、飞机、船舶三大监测法宝

随着近几年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的不断扩大,中国海监总队在履行海洋环境保护职责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通过这几年不断提高海上溢油监测技术和溢油检验鉴定技术等,今年基本上实现了近岸全海域溢油事故发现和溢油鉴定的及时性、准确性,确保了溢油事故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彻底实现了海上溢油应急能力的巨大提升。

2007年,中国海监总队联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启用卫星遥感监测这一高科技手段监测渤海海上溢油,2008年、2009年溢油遥感监测范围分别扩展到南海、东海,首次基本实现了我国近海全海域重点石油开采区的覆盖监测。至此,中国海监运用卫星、飞机、船舶实现了我国近岸海域全天候、全方位、全海域的立体海上溢油监测。根据中国海监总队应急办的统计,2007年和2008年,卫星遥感监测发现溢油事故分别为31次和35次,2009年至目前在渤海发现溢油事故12次、东海1次。

2007年溢油卫星遥感监测工作启动以来,中国海监的海上溢油监视监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过去,中国海监对于海上有没有溢油、发生了多少溢油事故是没有把握的,现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与飞机、船舶监测结合起来,已经可以基本掌握了我国海上溢油情况。目前,中国海监主要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溢油情况,利用飞机快速到达现场监视、船舶到达监测现场验证,以准确认定海洋溢油事故的发生。通过卫星、飞机、船舶的三种监测手段的有机结合,查遗补漏,相互验证,从根本上提高了海上溢油事故发现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发现概率。可以说,卫星、飞机、船舶三大法宝改变了过去中国海监对于我国海上溢油事故发现不了、发现不及时的被动局面。

溢油鉴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

中国海监在提高海上溢油监视监测能力的同时,其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了解,2005年中国海监各海区溢油检验鉴定中心相继成立,中国海监溢油检验鉴定执法业务运行系统自2007年启动以来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油指纹库,今年还成功研发了国内第一个用于溢油快速鉴别的数字化业务系统。该系统经专家鉴定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当海上溢油事故发生后,中国海监可以利用油指纹库和快速鉴别系统,在完成事故油样分析的前提下,在短时间内对可疑溢油源快速排查,迅速缩小调查范围,为尽快确定溢油源提供及时、科学的依据。

今年中国海监总队还重点加强了对渤海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监测。渤海石油勘探开发力度最大,港口和船舶密集,是我国海上溢油事故最容易发生的海域,其海上石油平台输油管线分布密度之大导致该海域发生溢油事故的概率和可能性最大。因此,国家海洋局今年5月印发了 《关于开展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定期巡航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建立了渤海定期巡航制度,以减少渤海溢油事故的发生。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