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湾发展"规划中,四方填海区鸟瞰效果图。(资料图片)
因海而生、以港而兴,作为一个建制只有百余年的城市,青岛能够取得迅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和支持。2009蓝色经济国际高峰论坛期间,《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发布,青岛提出将凭借海洋优势,努力建设全国蓝色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空间布局的设想,岛城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序幕正式拉开。一个以耕耘蓝海,再造百年青岛的时代由此开始。
在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两旁,“拥湾发展、环湾保护”的大广告牌高高耸立,青岛绕“湾”大做文章的战略可见一斑。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提出之后,早已“面朝大海”的青岛,凭借着“环湾保护、拥湾发展”这一城市发展战略,无比顺畅地融入到了这一宏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中。借助蓝色经济区,再造一个百年青岛,这对每个青岛人来说,梦想并不遥远。
“蓝色经济”勃发胶州湾
7月初,在重型设备工厂林立的青岛海西湾,山东第一个重型船用发动机项目全面投产,四台2万马力柴油机进入试车阶段。计划年产350万马力的船用发动机项目,不仅可以解决山东造船业需求,还能有效缓解国内一半船用发动机依赖进口的局面。作为山东半岛海洋工程设备的核心制造区,船用发动机项目的投产,给这里的产业链条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正在成为山东海洋产业新增量的海洋工程设备制造纳入了重点推进的高端制造业规划中。这对青岛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利好。
8月11日,2009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落幕当天,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宣告成立,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出席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为聘请的院士、专家颁发证书。
此前,“蓝色经济发展办公室”已率先挂牌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出任主任的“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委员会”,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出任主任的“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也浮出水面,委员会成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起草完成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框架初稿,拉开了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序幕。
青岛,当仁不让的龙头
事实上,青岛一直扮演着蓝色经济区探路者的角色。
这个建制只有百余年的城市,因海而生、以港而兴。长久的积累,青岛的蓝色经济已经拥有了不俗的实力:青岛港,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第七,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前10位;临港工业,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产业集群;海洋科研,综合力量领跑全国,是享誉国内外的海洋人才“富集区”……
中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峰论坛上,山东社科院研究员郑贵斌也提出,半岛蓝色经济区是科技力量带动下的经济区,因此应以青岛海洋科技城为首,青岛应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蓝海耕耘再造百年青岛
5月12日至13日,中共青岛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青岛提出了率先建蓝色经济区的目标。根据山东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相关规划,位于青岛胶南市的董家口被定位为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将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药物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时隔3个月,2009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期间,《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发布,青岛提出以胶州湾为核心的东西两翼“一带”展开,西海岸新经济区、北部高新区、鳌山科技会展旅游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五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聚集的蓝色经济多点支撑;提出凭借海洋优势,通过体制改革先行、科技创新先行、产业发展先行和对外开放先行,到2020年 ,力争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蓝色经济强市的目标。
“青岛现在正在做工作,争取从省里和国家把青岛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试点城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市长助理武铁军说。武铁军曾在市计委工作多年,他非常明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给青岛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
“青岛具有率先发展蓝色经济的综合优势。”在做题为《蓝色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坐标》的主旨演讲时,夏耕向与会的中外嘉宾描绘了青岛的未来“蓝图”:依托海洋科技教育及资源禀赋优势,在发展战略布局、海洋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带动、优势产业培育和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加快实施,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胶州湾哺育了百年青岛,下一个百年 ,青岛依然离不开这片蓝色疆土。而一个蓝色的青岛,势将更加完美地融入半岛的蓝色之中。
蓝海耕耘,再造一个百年青岛!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