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遗失的海蜇‘游’回来了!”

来源:齐鲁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6:49 

又到了海蜇捕捞的旺季了,今年海蜇的丰收与前几年渔民望洋兴叹、颗粒无收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渔民们笑在脸上,乐在心里,是政府的人工增殖放流让我们有东西捞了。722—23日,记者前往莱州湾,亲眼目睹了放流的成果和渔民多年不见的喜悦。
海蜇丰收渔民乐
22
日凌晨四点多,天蒙蒙亮,记者来到莱州港,勤劳的渔家女已经开始准备渔网了。 靠在港口休渔的渔船上,满载而归一帆风顺的旗子在船头迎风招展。
上午九点多,出海捕捞的渔船陆续归来,安静的港口一下子沸腾起来。船老大老孙的船向岸边驶来,岸上的人立刻围上来。老孙一边指挥着渔民卸海蜇,一边告诉记者:昨天下午六点多出的海,今天早上五点收的网。渔网掉了,只打了500多斤,出去一趟的成本大概2500元钱,这一趟刚够本。不过,只要每天别掉下500斤就有赚头,希望国家往海里多放点苗。算完账,过完秤,5.5元一斤成交,老孙这一趟,没赔。
老孙的海蜇刚卖完,船长施立鑫的船也靠岸了。他的妻子抱着儿子在岸边等他,他一下船就把儿子抱过来,用力地亲儿子的小脸蛋。这一晚打了不到2000斤,利润有7000多元,还不错,捕捞的都是人工放流的海蜇。今年捕捞海蜇的渔船大约有四五十条,好几年不见这样的场面了。
收海蜇的老赵正在算账,今年海蜇价格不错,21日的价格在5.3元到6.5元之间,今天5.5元。记者从海林水产的杨海林的账本中看到了这样的数字:12000斤、8759斤,还有3000多斤的。这都是我收购的海蜇单船的产量,今年的确是丰收了。连续三年三山岛没有海蜇的历史终于结束了。江苏客商刘先生说,听说今年莱州湾的海蜇产量不少,也赶了过来。
上午九点多,几十年罕见的日偏食奇观正在悄然发生,天色慢慢暗下来,但莱州港码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卸海蜇、讨价还价、过磅、付钱,渔民们欢快地忙碌着,很少有人抬头看天空的奇观。
酷渔滥捕结苦果
连续三年,渔民一网撒下去,没有海蜇,都是沙蜇,沙蜇又多又大,连网都拖不回来,一斤沙蜇才几分钱,渔民都不干了。杨海林说。
收海蜇的老赵,今年也很高兴。1984年就开始干海蜇捕捞加工,海蜇越来越少,莱州三山岛连续三年没有渔民捕捞海蜇,我只好去外地收海蜇。人工增殖放流有效果,今年我平均一天能收四五千斤。
73
岁的老船长施云章蹲在岸边,看着热闹的人们等待出海未归的儿子。老人说,二十年前,出海的时候,一天要打三趟,每趟捞两三万斤,后来,一天一趟捞得都不多。污染、过度捕捞,把海里的苗都糟蹋了。
有资料显示,渤海水环境遭受污染的面积,1992年不足26%2002年达到41.3%,产卵场受污染面积几乎达到100%。渤海上世纪60年代以前没有赤潮记录,2006年一年就有11次赤潮。上世纪70年代,渤海海洋捕捞渔船约为11000艘,至2003年,渤海已有海洋捕捞渔船29200艘。
人工增殖见效果
渔民们都说,今年捕捞的海蜇是政府增殖放流的,希望来年政府放得更多。今年财政投入了7200余万元,增殖放流海蜇3.9亿头,预计捕捞量为4万吨。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副站长、研究员王云中介绍说,每放流100头海蜇苗,能回捕1-3头,1元苗种就能回收30多元海蜇。6月放流,7月丰收,收效又多又快。增殖放流期间,渔民自动出人、出车、出船,协助主管部门向大海投苗;开捕时,渔民便像过节一样燃放鞭炮。
王云中说,增殖放流的生态效益也很明显,赤潮生物大多是海蜇的饵料,莱州湾大量放流海蜇后,赤潮发生的频率也明显降低了。
据介绍,从1984年开始,我省在我国最早开展增殖放流,至今已有26个年头。目前,全省共设立省市县三级渔业资源增殖站157处,我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资金投入、放流品种、数量、增殖效益等,均处在全国首位。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