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产业在青岛大行其道。 杨同玉 摄
■海陆统筹、产业联动,和谐发展,应是蓝色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率先建成中国蓝色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
■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打造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平台青岛这座因海而生、凭海而兴、与海共荣的历史名城,未来的话语权在哪里?对以海洋和海洋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专家学者们来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概念为之提供了更加宏观的视角和空间。
海陆统筹、产业联动,和谐发展,应是蓝色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在专家学者眼中,蓝色经济与一般意义上的海洋经济既密切关联又明显不同。蓝色经济区建设应突破原先"海洋经济"这一概念局限,体现海陆统筹、海陆一体。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质斌认为,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讲"蓝色经济",要有"泛系"思维,广东"泛珠江三角洲"的提法值得借鉴。所以,"蓝色经济区"应是以海洋经济为主,以海岸带为中心、双向辐射的载体。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姜旭朝认为,在讨论"蓝色经济"时,一定要考虑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交叉重叠。他介绍,在国外有一个"海岸带经济"的提法,这一概念是指从海岸向陆地延伸一定距离(比如120公里)的区域。还有一个更具体一点的提法,叫"海岸经济"。我们对"蓝色经济"的理解,应该借鉴"海岸带经济"这一概念,深入考虑海陆统筹问题。
专家们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要吸取过去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青岛应建设成为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徐质斌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一定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因为"蓝色"与"绿色"应该是一致的,引进发展项目,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错路。
率先建成中国蓝色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
青岛经济总量在全省居首,辐射能力强,陆海空优势明显。可以说,在战略和宏观层面,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给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韩立民教授表示,青岛的核心龙头地位毋庸置疑,必须成为海洋科技先导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这是因为,青岛是中国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核心聚集地,"十五"期间,青岛市取得国家海洋高技术成果70项,占全国总数的27%。"十一五"期间启动和在研的课题有120多个,海洋领域国家支撑计划、重大海洋科技专项,青岛承担了较大份额的项目。
徐质斌教授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青岛是基本的支撑点,是龙头;青岛确定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完全可以有机地融入到"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之中。要利用和发挥青岛的长处,突出青岛的特点、特色。比如,海洋运输方面,青岛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进一步加快港口建设,提升海上交通运输、港口贸易,巩固原有地位,同时强化山东半岛港口群的协同配套与战略联盟。修造船业虽然也不错,但与上海、大连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青岛应从"造船壳"向"造内脏"发展,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
发展海洋产业,依靠科技引领非常重要。海洋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已经不再是有什么资源搞什么产业,而是有什么技术搞什么产业,或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这个阶段,很多过去的"夕阳产业",仍然可以焕发生命力。青岛的海洋科技力量是"国家队",这意味着青岛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占据着科技制高点,在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聚集方面拥有坚强后盾。
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刚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让我们站在更加高远的角度,重新关注海洋、重视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重新梳理海洋各相关产业及结构,青岛海洋产业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陈刚的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向国家农业部申报了"海洋牧场"项目,目前已投资6000多万元。他说,海水养殖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年来,青岛本地海产珍品,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了随着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启动,他的"海洋牧场"建设,也就有了更强力的支撑。
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打造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平台
在接受采访时,一些专家表示,大多数海洋产业属于典型的外部性行业,带有明显的"外部经济"特征,许多问题单纯通过市场机制是不能够解决的。海洋产业布局中,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强化法律法规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
专家们认为,目前青烟威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而产业趋同,会导致区域分工不明显,不利于产业升级。而蓝色经济区建设,给青岛提供了一个"半岛"视角,使青岛与烟台、威海等半岛城市之间的协作更加有效果。
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仍在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之中,但基本的内涵和外延还是比较明确的。所以,政府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要加快研究制定出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总体而言,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各相关城市要共同制定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促进城市规划间的有机衔接;注意从制度层面鼓励发展环境友好型、高附加值的产业,打造一流的临海产业。
大力建设半岛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增进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淡化行政边界的约束。
鼓励城市间联合建设临海产业园区,建立园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高素质临海产业集中配置,通过大项目组合各城市资源。
建立跨地区的公共平台,如公共信息平台、人才交流平台、融资平台等,建立各城市间联系纽带,促进半岛地区经济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共同打造国内一流的蓝色服务业,即海洋科技教育与管理服务业,如科技教育、港口物流、金融服务、气象海况预报、海洋环境监测等。
受访专家学者们认为,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盘活和调动民间资本等各种资本力量,形成新一轮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海洋高端产业勃兴的热潮。但无论是制定规划,还是引进项目,都要讲科学、有分寸,扎扎实实,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进,不能一哄而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