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召唤 强力提升威海优势产业磁场效应
7月3日,11家淄博制造业企业组团来威,围绕造船业配套项目等主动寻求与我市合作
本报记者 赵雪筠 徐榕蔚 实习生 勇庆威
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战略的提出,强力提升了威海优势产业的磁场效应。
7月3日,在淄博市经贸委主任高晓峰的带领下,淄博柴油机总公司、山东飞乐焊业有限公司等11家淄博企业前来威海,与我市近十家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举行座谈会,以期能寻觅到未来合作的空间。
这不是第一个来我市寻求合作的团队。今年5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发展计划部副主任厉大成带队,来威与我市部分企业探讨了产品合作和资本合作等方面的构想。
“两地合作将给威海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会进一步促进我市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威海优势产业向着更高层次进发,是共赢之举。”市经贸委主任刘光明表示。
淄博制造业主动牵手威海造船产业
“这是我的名片,希望我们今后能进一步相互加深了解、沟通,找到合作的机会。”3日上午,威海淄博造修船企业及船舶配套企业座谈会一结束,淄博柴油机总公司总经理刘林波立即走到威海船厂副总经理房忠明的面前,表达了合作的愿望。
今年1—5月,我市实现造船完工量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9%,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形成20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造船完工量突破100万载重吨,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此外,威海的经区欧洲船舶工业园、文登船舶配套工业园、荣成的石岛、崖头、俚岛三个船舶配套产业园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承接平台。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正释放出巨大的磁力。
“在造船业,造一条整船需要近数百个企业为之配套,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周安昌告诉记者。目前,我市已具备年20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随之形成的配套产业市场之巨,可想而知。
“中国船舶制造业近几年发展如此迅猛,但与这种发展不相适应的是,船舶的国产配套率很低,只有40%—50%,在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船舶中,这一配套率更低。中国造船产业配套国产化,是一种趋势,也是船舶配套企业发展壮大的良机。”省国防科工办船舶处副处长董文照说。
淄博市显然看到了这种机会。“只要找对渠道,内陆城市一样可以搭上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的快车。与经济发达城市携手合作,结合这些城市的产业优势寻找契入点,就是我们找到的渠道之一。”高晓峰表示,淄博虽不靠海,但淄博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有一大批能够为船舶制造配套的产品,如潜水电泵、离心泵、排污泵、抽冷凝器水环真空泵、精密减速机等,都是他们的传统优势产品,此前已大量用于船舶工业,还有一些新产品,如高性能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等,具备良好的防腐耐磨性能,在船舶工业应用领域前景广阔。
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探讨深入合作
淄博市此次前来寻求合作的只是船舶制造配套企业,但董文照认为,交流合作、优势互补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和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将是一种趋势,不仅是淄博,也不仅是船舶制造及配套业。
董文照说,几天前,日照市提出,日照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全方位、零距离、深层次”与青岛展开合作,包括经济、文化、科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不仅是项目上对接,而且从人脉关系上,从两市政府、人民之间的交流上实现零距离;要立足两市之间发展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实现深层次合作。
“城市间合作将是未来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董文照说。
对此市经贸委主任刘光明十分认同。刘光明表示,威海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工纺织、食品医药五大产业群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其中以三大聚集区和十大骨干企业为重点的船舶制造业,以华东数控、广泰空港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以拓展纤维、骨科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等,发展势头都十分迅猛。
“但这只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必须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层次上都展开充分交流与合作。”刘光明表示。
他告诉记者,正因为如此,我市不仅要与上门寻求合作的城市及企业合作好,市经贸委还正在积极组织我市企业走出去寻求合作。5月23日,我市参加了由省政府主办的“2009年度山东省产学研暨新特优产品展洽会”,取得了丰硕成果。7月8日,市经贸委将带领威海船企组团参加在厦门举办的厦门船舶企业配套产品活动周,11月,我市企业还将赴浙江舟山参加2009中国舟山国际船业博览会暨第四届浙江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
携手共进还需完善自身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双方交流洽谈得十分热烈。但与会人士认为,“最终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双方还都有一段路要走”。
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已先行与淄博柴油机厂、大亚集团进行了良好合作的企业,对此感触很深。周安昌认为,目前山东省造船业正朝着总装造船的方向迈进,迫切需要配套企业的产品是系统化产品;而造船业的“寒冬”使造船企业纷纷开始向着生产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船型改进,对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配套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主动延伸配套产品的产业链,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双方才有可能展开更为宽泛良好的合作。
刘光明表示,合作离不开一个坚实的承载平台,离不开双方政府部门的穿针引线,但归根结底还取决于合作双方企业自身的强大。“像造船业,虽然威海的龙头已经昂起,但要想发挥更大的龙头带动作用,还必须进一步增强船企自主创新的能力,走发展高端产品之路,只有如此才能将龙头带动作用继续保持下去。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优势产业同样如此。”刘光明说。
一家与会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我市产业基础虽好,但尚未形成综合配套能力优势,高端人才缺乏,制约了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的进入,因此,要以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环境构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支撑,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生产要素倾斜配置,积极扶持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加快发展。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