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倍于陆域面积的广袤海洋,绵延900多公 里的黄金海岸,蔚蓝大海不仅给山东烟台带来了旖旎的海滨风光,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矿藏”。
烟台因海而生、依海而存、靠海而兴。海洋经济能否走在前面,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烟台能否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不含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5%。”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目标,烟台正着力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推进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实现由海洋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跨越。
谋求海洋渔业新突破
国际标准认证企业占全国1/9强
日前,在渤海湾芙蓉岛海域,渔民们将80万尾活蹦乱跳的牙鲆鱼苗小心翼翼地倾倒入海。“有了放流,来年捕捞时又会满舱而归。”渔民吴国柱满怀憧憬地说,经过一年半至两年的生长期,这些“小不点”们将陆续长大,在增加渔民捕捞收入的同时,还将直接惠及烟台市民的餐桌。
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中的产业龙头,也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从“吃海”到“耕海”,是烟台科学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我市渔业经济的发展,与多年来增殖放流密不可分。”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吴德强告诉记者,今年烟台市共筹措各类资金2000多万元,计划放流9种水产苗种3亿多尾,可产生10亿元左右的经济效益,为渔民直接增收1至2亿元,比去年增加近2000万元。而通过继续实施水产良种工程,主抓鲍鱼、海参等优势品种提纯复壮和新品种育苗攻关,烟台水产养殖向“名优”进军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市培育的名优水产苗种达到43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面对近海资源逐年减少的困境,烟台海洋渔业开始“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山东省蓬莱市先后投入4亿元,建起拥有36艘渔船的远洋船队,形成了以西南大西洋及南北太平洋鱿钓船队、太平洋金枪鱼钓船队、印尼拖网船队为主体的远洋捕捞体系,年捕获量超过8万吨。就在几个月前,该市水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东方海洋公司也初步确定先期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新西兰丰盛湾开发2000公顷海域。
山东烟台越来越多的企业敢往大洋撒网,海产品远销欧美等诸多国家,源于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今,全市已有180余家渔业企业,通过国际标准体系认证,占全国1/9强,水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口,整个工艺流程及产品检验标准完全符合国际市场要求,产品打进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端市场。
打造“蓝色经济”新亮点
滨海旅游休闲新干线应运而生
据了解,今年以来,北京、天津、新疆、福建等60多个城市的148万名游客先后涌入长岛,带来旅游直接收入6.8亿元。
大海,无疑是烟台旅游的魅力之源。烟台拥有近千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沿线岛屿众多,景点密布,风光旖旎。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形成有主题有规模的海上游线路,这些旅游“亮点”各自为战,并没有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摆脱这一窘境,烟台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开发特色滨海旅游线路,做好山海文章,做强市区和蓬莱、长岛、龙口“1+3”板块,不断提升滨海旅游层次和水平。
今年6月,烟台市旅游部门与芝罘区政府整合景区、游船公司及旅行社的力量,将包括烟台山、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东炮台、崆峒岛、黄海游乐城等烟台市中心城市海岸线上的精华景点串点成线、捆绑营销,一条滨海旅游休闲新干线应运而生,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前来观光。
“这条线路既能满足内地游客在海上观光的需求,也能让他们了解烟台的开埠文化、葡萄酒文化、海防文化等。”市旅游局局长金志海说,以前烟台海上观光游主要集中在长岛至蓬莱之间,市区海上观光游一直处于劣势。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景点有机串联,实现了“景区联盟”:一方面化解一些景点游客人流不稳定的状况,另一方面将告别滨海旅游“单打独斗”的境遇,融合为一个整体。烟台做大滨海旅游的一系列措施已初显成效:前三季度,接待海内外游客192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25.4%。
推动海洋经济提档升级
产品附加值增加10至20倍
今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基准利率提高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三重因素制约,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2000万元收益受到影响。可面对紧张的经济形势,企业反而投入了600万元,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鳕鱼加工下脚料———鳕鱼排和鳕鱼皮,开发为蛋白胨(试剂级)、磷酸氢钙(牙膏级和食品级)、水解鱼骨胶原蛋白、水解鱼皮胶原皮蛋白、胶原蛋白片等五个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副产物将被开发为高值复合饲料。这样,不到3000元一吨的深海鱼皮产值增加10至20倍,项目达产后产值近亿元。
科技注入产业,其效益可见一斑。从普通资源的开发利用,到产品链条的深入挖掘,科技带来的是烟台市海洋经济的全新概念。曾两度在烟台挂职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国明博士认为,海洋科技已进入海洋经济竞争的前沿,并成为区域间综合实力较量的焦点之一。在他看来,烟台的海洋经济要实现提档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海洋生物医药、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都需要在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求取创新。
很多和东方海洋相似的企业已先行一步。开发区东诚生化公司在胶原蛋白技术改造、氨糖及硫酸软骨素车间技术改造项目均有突破,并且在大季家投资新建生产车间,以扩大规模生产;烟台万利海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在莱山区建成投产,预计年内产值可达1亿元;芝罘岛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海参肽营养素胶囊”和“海星活性锌营养素胶囊”,已经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据统计,全市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海洋产业前9个月就实现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 27.5%。
现代科技,已经成为烟台市海洋竞技发展的一个有力杠杆。目前,烟台已经聚集了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一批涉海院校和科研机构,大部分驻烟高校内都设有海洋分院或涉海专业。“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烟台的海洋科技实力将进一步提升。”吴德强表示,烟台将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海洋科技水平,以此带动海洋经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