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如雷霆万钧,震动了齐鲁大地。近二十年的“海上山东”建设 ,迎来了更高层次的升华、提炼。对于参加“海上山东”发起工作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刘洪斌教授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20年前提出“海上山东” 海洋经济产值曾经全国第一
1989年秋至1990年春,刘洪斌教授给当时的省委书记姜春云写信,提出山东海洋开发战略。1990年,全国首届海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洪斌承担了给我省领导人起草发言稿的工作,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发言稿的题目是《迎接蓝色挑战,建设海上山东》。
199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采纳建设海上山东的理念,正式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当时定位不很明确,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目标是‘海上山东’的产值达到陆上农业的产值就算建设成功。很多人把‘海上山东’作为农业的一部分,媒体大量报道水产养殖。后来科技兴海做得不错,我省海洋经济产值做到了全国第一,但现在广东上来了,我省屈居第二。可以说,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海上山东’,后来才出现了‘海上辽宁’、‘海上江苏’,但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产业发展上有偏差,有成绩也有教训,要重新找准方向和定位,从海洋经济大省走向海洋经济强省。胡总书记提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非常准确,非常及时。”
在刘洪斌教授看来,“ 海上山东”的发展,最主要的不足就是产业优势同质化,半岛七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虽然青岛的科技优势较为明显,但产值比烟台多不了多少,不像长三角和珠三角,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龙头。人才不足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我省的院士很多,但没有几位是研究工程的。青岛海洋科技城做了二十年了,但依然没有做强。对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现在已经没有几公里的自然海岸线了。”刘洪斌教授说。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省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李乃胜也指出,山东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青岛1万多名海洋科技工作者,90% 以上是国家工艺性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真正研究高新技术的海洋产业领军人物少,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紧密。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传统产业一统天下,新兴产业少。“像港航运输、养殖、晒盐,老祖宗就会做,高附加值的产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以劳动密集型粗浅加工为主,原料型、食品型、中间型产品为主,高端产品少。“缺少品牌,去了北京,就认辽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