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南海科研之“困”?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施平

来源:张向冰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5:01 

施平委员给记者们的印象是话语不多,却一针见血:“我国面向南海的海洋科技力量布局难以满足对南海海洋环境研究十分迫切的战略需求;面向南海海洋环境的海洋科技队伍数量和质量十分不足;缺少吸引人才,促进队伍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平台;面向南海的国家级重大海洋环境科技项目数量和经费投入比例都明显偏少,如目前在研和已完成的6项代表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方向的“973”项目中,只有其中1项中有1/3的部分面向南海,而其他5项则完全侧重于黄海和东海。”面对海南海洋环境与科技等诸多方面遇到的“瓶颈”,施平委员显得忧心忡忡。

“建议国家加强南海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布局,调整海洋科技资源向南海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倾斜,增加对南海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及时部署面向南海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海洋科技基地建设,推动面向南海的海洋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形成面向南海的开放型海洋环境科技高地,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参与南海海洋环境研究,促进我国对南海海洋环境变化的把握,满足我国对南海海洋环境亟需的战略需求。”

据了解,南海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邻近海域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的74%。南海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水合物、生物和渔业等重要资源,尽快开发和利用南海的渔业和石油资源对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南海也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每年通过南海的我国外贸进出口额约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70%。

施平委员说,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国防保障和海洋主权管理的规划和实施都需要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可靠把握,需要对海洋环境调查和研究的长期积累。作为一个宽阔的半封闭的热带边缘海,南海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由于南海具有开阔的深海盆,其海洋环境特征具有一定的“准大洋”性质,南海海洋环境研究还可以作为我国开展深海和大洋研究的“试验田”。

海洋环境的动态变化研究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由于历史、经费和技术手段等诸多原因,更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国对南海海洋环境调查研究的时空覆盖程度远远小于我国的其他海域,我国对南海海洋环境状况的掌握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将造成我国对该海域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国防和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被动。一旦发生重大事件,我国对南海海洋环境变化过程的掌握,无论从计划或实施方面都难以对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持。

2006年3月22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