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大反攻 东海J型国界线和南海U型国界线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南海问题成了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很多人认为,中国必须在南海问题上坚决捍卫国家主权,还有人甚至认为,解决南海问题,是中国实现海权的当务之急。笔者以为,捍卫国家主权当然不能动摇,但中国海权拓展应该在有计划、有重点、有阶段的轨道上进行。如果我们将全部海上问题进一步解析,就会发现其中的关键环节并不在南海,而在东海,确切地说,就是台湾问题及其北侧的钓鱼岛问题。如果我们被南海一叶障目,将刚刚起步因而尚不适应于远程着力的海上力量集中用于南海,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犯下战略错误。
中国在东海和南海面临的问题涉及的并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主要对手,这就是日本和美国,而后者更是世界头号海权强国。日本的战略目标是打通经中国台湾南进南海的战略通道,在这一目标下,台湾便是日本尽管非法但却是至今不愿放弃的核心利益。如果说台湾位于日本地缘战略的核心利益线上,那么,台湾之于美国则只能说是具有战略利益而无核心利益。美国的战略核心利益线在太平洋海区就是从夏威夷到关岛、菲律宾,再到马六甲一线。在西太平洋海区,美国要保的关键目标是马六甲海峡,是不容他人染指的美国的核心利。至于东北亚,成熟的美国政治家———比如20世纪前半叶的两位罗斯福总统———则不会对其倾注太多的资源。
了解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关键利益线的分布,我们就会知道,在台湾问题没有解决的前提下,中国如果将海洋战略的重点转向南海,这必然要在东海台湾问题存在的同时又在南方增加一个更强大的对手。这是目前日本右翼及在台的“台独”分子最乐观其成的形势,这与当年蒋介石对日本迅速冲刺南海也是乐观其成的道理一样。当时的日本就是在与中国全面冲突的同时又徒将美国置于直接对手的位置,其结果必然是全面失败。
在南海岛礁与东海台湾之间,后者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芝麻”中的“西瓜”。有人看到国家资源流失,心中十分焦急。但海权问题,贵在谋势。如果中国完成了台海统一,台湾岛和海南岛之间就会对中国东南经济黄金地带形成一个宽阔的拱卫海区,这样南海问题的解决也就相对容易得多。这就是说,台湾问题是打开中国在整个西太平洋制海权的关键环节。台湾问题的关键问题是钓鱼岛问题,而钓鱼岛问题又是日本问题。所以抓住钓鱼岛这个最“薄弱”的环节,中国台湾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解决了台湾问题,中国面临的整个海上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相反,南海问题既不是打开中国西太海权困局的“薄弱”环节,甚至也不是关键环节。如果我们一旦南向受困,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将会更加强硬。而南海“战果”的守卫所需资源,会因其战线长和对手强大而长期透支。在非关键对手和关键利益的地带做如此大,甚至是长期的投入,为兵家大忌。相反,如果中国以东海的台湾、钓鱼岛问题为切入点,这里离中国本土近,资源支持的可持续性强,可持续释放大板块国家优势,因而胜算也较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历来不出远手,并因此也从未失手。这个经验对我们认识和解决现阶段中国面临的纷繁复杂的海上安全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提到中国的海权,古代中国影响力曾远涉重洋,这确实激起了很多年轻人的想象。但要知道,宋、元、明时期的中国在海上基本就没有遇到像样的对手。没有国际对手就谈不上国际政治。当时欧洲的海上力量尚没有过来,即使过来一些海盗,也根本不足以向中华帝国挑战。因此我们不能用那个没对手时代的海上形势作为我们今天海洋安全战略目标设计的参照。今天中国东西长、南北扁形状的版图就是近代工业化的陆权和海权国家,主要是英国、美国和俄国等大国对农业大国中国从南北两方向挤压,并和中国抵抗力量最终磨合得来的,因而是双方都很难冲破的力学结构。其特点是中国力量在东西两向比较充分,而在南北两向则会受到较大的挤压性限制。比如在西藏、新疆,东北、乃至台湾地区,中国都有较强的控制力。中国近现代史中,这一区域发生的分离主义活动,不管有多大的规模,几乎都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而在南北两向,中国领土则在海陆大国的挤压下出现了一些破碎缓冲地带。今天的台湾,恰恰就在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力学结构有力作用的范围之内,而南沙海区恰恰就在这个力学结构之外。在这一地区,中国面临的压力要大于我们的抗力。中国今天的海洋力量刚刚起步,在南海应当大力发展积极防御和约束性攻势的海上力量,与此相反,在上述中国力量可以作用的东海区域,中国应当采取相应的攻势性姿态。目标就是尽早(至少要早于日本)实现国家统一。
纵观中国东南海域形势,其所有掣肘因素都归为台湾问题;而台湾问题不仅有美国因素,更有日本因素。日本问题,对中国而言,日益集中于钓鱼岛问题。钓鱼岛是日本与台湾的接榫地带,它也就成了“台独”分子信心的支撑点,成了中国海洋安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海上全部问题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政治上,尤其国际政治上的事并不是振臂一呼就可以了事的,它不仅要准确计算出获胜的可能性,更要精确计算出获胜后巩固和消化战果的可能性。因此,它需要全局和历史的眼光。台湾、钓鱼岛距中国本土近,又是中国固有领土,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完成了台海统一,中国在西太平洋制海权的战略布局也就有了———与其他岛礁相比———更靠得住的支撑点。
中国海洋战略的建构与突破 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示意图
■延伸阅读
从陆到海:中国需要怎样的海洋战略
虽然曾为人类航海史贡献了伟大的探索者郑和,但习惯在陆地上耕耘脚下的一片土地的中国人还是很少抬起头眺望天尽头的那片蓝水的海洋。不过,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连接性”(connectivity)的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视线越来越被海洋所吸引。在现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持续了几千年的传统陆地思维早已没有了位置。
中国正在逐步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国家转型为一个海洋国家,至少已经成为一个海陆并重的新兴大国。随着中国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深,海洋安全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日益显著。中国的海洋利益是如何构成的,面临着何种海洋安全威胁,要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这些问题在中国政府、学者、媒体和民众当中一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焦点话题。
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
安全研究的一般范式是对自己利益所受到的威胁--现实的和潜在的--进行评估并依此作出对策。这也就意味着要解决三个问题:利益界定、威胁评估和对策制定,也就是我们要什么,什么阻止我们达到目的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对于中国,一个全球化背景下崛起的亚洲海洋国家来说,海洋利益包括三个层面,管理海洋国土、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卫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对这三个层面的挑战,就是中国海洋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并非出于偶然,亚洲濒临的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海洋安全环境最为复杂的两个,而且其复杂性都和中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利益的扩展,造成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安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
这当然不是说需要中国为亚丁湾海盗的横行无忌负责,但打击海盗显然已经成为每天都有大量本国商船和油轮经过亚丁湾的中国的责任,而且中国海军的远征行动的确产生了某种并不一定为中国所乐见的地缘政治后果。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在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盗并不是影响海事安全的唯一因素,至少对中国而言,还面临着许多严峻得多的挑战。
在东海和黄海海域,中国的海洋利益主要表现在资源开发上面,而体现为岛屿归属和专属经济区管辖的资源控制权潜在冲突则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中国与日本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内受到太平洋国际格局的制约,不太可能用武力解决岛屿争端,并且双方也开始了资源合作的艰难尝试,然而对对方海上意图甚至整个国家发展方向的严重缺乏信任,使得东海的平静极端脆弱,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在南海,中国存在着和东海类似的问题,与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的领海争端涉及的是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水域,并且形势正在不断激化当中。菲律宾将黄岩岛划入“本国岛屿”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一些国家正在利用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对和平环境的需求而将争端“既定事实化”。这当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如果有关国家对中国的意图判断精准的话,然而这种“香肠战术”也蕴含着巨大的危险,由于国家意图的不透明本质,发生战略误判从而导致武装冲突的可能性至少不小于东海的中日争端,如果不是更大的话。
中国在南海还面临着或许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奇迹”基本上她开放政策的结果,不断增强的“连结性”保证了中国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也能实现单月390亿美元的巨大贸易盈余。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数字也意味着每天中国有30多亿个理由要保证海上运输线(SLOCs)的安全,首先是南海进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锁钥--马六甲海峡的安全。
马六甲海峡每天经过船只的50%目的港或者出发港是中国1400多个港口中的某一个,这条过于繁忙过于拥挤过于脆弱的海上咽喉要道既见证了中国的不断强大,也是中国的致命弱点暴露得日益明显。其他国家海上力量封锁海峡、海盗袭击、人为事故、自然灾害,导致海峡关闭或者失去功能的可能性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危险变为现实已经不是可不可能的话题,而是什么时候以及有多严重的问题。
在更加遥远的印度洋,不存在领海要求、资源开发也只能有限参与的中国利益只体现为航线安全。不论从民族主义视角审视,还是从经济利益出发,似乎印度洋确实没有东海南海方向重要,然而问题是,航线安全对于中国来说绝不只是远端利益,而是决定中国在21世纪世界格局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安全问题。
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掀开了中国海军史新的一页。然而,印度洋区域内外海上力量对中国进入印度洋的疑虑、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为本国商船队提供安全保障能力的缺乏--首先是不拥有后勤基地导致的续航时间过短,却给这页新的历史如何继续书写投下了阴影。
不管中国是多么喜欢和谐世界或者和谐海洋,海上运输线都绝不可能依靠别国海上力量来保卫。一个基本上依靠对外贸易强盛起来的制造业大国将自己远洋船队的安全交到其他人手中,和把咽喉放在别人匕首下面并且用红笔标出自己血管的位置没有任何实质差别。
既然中国不可避免地要继续沿着制造业大国加贸易大国的道路前进,印度洋海上运输线--连接中国与欧洲、中东和非洲的生命线--的重要性就怎么高估都不过分。或许东海南海问题更加容易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但必须看到,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和中国在南海东海的利益至少是同等重要且并行不悖的。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