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古沉船打捞工程情况介绍

——访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局长宋家慧

来源:编辑:庄德波   发布时间:2015-05-21 02:46:13 
北宋沉船“南海一号”于1986年被发现,经过20多年的保护和勘探,国务院文物保护部门在2007年开始对这条沉船实施整体打捞。打捞的实施者是交通部救助打捞局领导下的广州打捞局。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号”被成功整体打捞出水,打捞人为此花费了250个日日夜夜,潜水员累计潜水作业3016人次,时间长达195000分钟。终于,“南海一号”冲破800年的黑暗,在阳光下与现代人谋面。交通部救捞局的决策者、工程师、潜水员都为此付出了艰辛和智慧。这一壮举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我国专业打捞力量的雄厚实力和进取精神,在世界打捞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交通部领导下的救捞系统是我国唯一一支海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它的功能除了空中救援、水面快速反应救助之外,还包括大规模的水下潜水打捞。那么,此次“南海一号”的打捞方案是什么?在打捞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本期访谈,我们将邀请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局长宋家慧,请他就相关的情况与大家进行在线交流。

2008年3月5日上午9:30,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局长宋家慧就“南海一号”古沉船打捞工程的情况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图为嘉宾与主持人进行亲切交流。

【主持人】 2008-03-05 09:30:16
各位网友,大家好!2007年12月28日,装载“南海Ⅰ号”沉船的沉箱抵达新家“水晶宫”门口。“南海一号”沉箱入宫,意味着打捞工程全面结束。

【主持人】 2008-03-05 09:30:55
众所周知,“南海一号”的打捞的实施者是交通部救助打捞局领导下的广州打捞局。今天,我们邀请到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局长宋家慧,请他就“南海一号”的打捞情况与大家交流。

【主持人】 2008-03-05 09:31:06
宋局长,您好!

【宋家慧】 2008-03-05 09:31:22
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 2008-03-05 09:32:11
宋局长,您能为广大网友先简要介绍一下“南海一号”的打捞方案吗?

【宋家慧】 2008-03-05 09:37:48
好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是将沉船、文物及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一个沉箱内,然后整体打捞出水,这一方案开创了考古界与打捞界的先河,属世界首例。广州打捞局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自重达530吨的超大沉箱,将古沉船及周围的泥沙全部罩住并整体打捞出水。这样不仅完好地保护了古沉船上的文物,还将具有极大考古价值的沉船本身保存了下来,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历史文化信息。同时,“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为救捞系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推动了救捞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工程实用技术的研究。

【主持人】 2008-03-05 09:40:27
是啊,我国打捞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世界上技术含量顶尖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就连“世界水下考古之父”的乔治巴斯都赞不绝口,称“只有中国人才能想出这么精美的方案”。

【主持人】 2008-03-05 09:41:09
宋局长,通过您刚才的介绍,我们对方案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一个世界首创的打捞方案,想必实施过程中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那我们就没有产生过动摇吗?

【宋家慧】 2008-03-05 09:43:11
南海一号”出水的背后,是我国打捞工程人员将近一年时间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从2007年5月17日投放沉井以来,打捞人就一直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打捞工程技术人员用了70多天的时间,施加近4000吨的压力,才最终让沉井克服海底坚硬淤泥层,下压到位完全罩住“南海一号”。

【宋家慧】 2008-03-05 09:45:34
说到动摇,我们没有动摇过。徐祖远副部长在打捞工作全部结束后,曾经发来慰问信。他在信中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的成功,充分展示了救捞系统干部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我认为,我们是无愧于这句话的!

【宋家慧】 2008-03-05 09:48:50
在整个打捞过程中,我们的确是遇到了许多困难,有意料中的,也有意料外的。尤其是在穿梁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根据前期实验测试,如果顺利的话我们的潜水员一天就能够完成一根底托梁的穿引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第一根底托梁的穿引整整花费了13天的时间。这是由于海底淤泥层的硬度超出了预测,加上附近水域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潜水员在水下作业很艰难,所以第一根底托梁的穿引一直没有成功。长14.8米、重5吨多的底托梁在海底淤泥的强大阻力下,几度发生偏移。当时大家的压力都很大,仿佛底托梁的穿引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

【宋家慧】 2008-03-05 09:52:34

后来几经商议,我们及时调整方案,最终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根底托梁的穿引工作。整个工程的潜水作业量非常大。根据统计,单是底托梁穿引工程,潜水作业就达到2016个工时。在施工高峰时期,现场共有52名潜水员轮流下水作业。但是有了第一根底托梁穿引的经验后,后面35根底托梁的穿引工作就越来越顺利了,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整个工程中最艰难的工作。

【主持人】 2008-03-05 09:53:10
宋局长,网友“黑夜不明”留言说,“南海一号”的出水时间一拖再拖,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宋家慧】 2008-03-05 09:57:33
我想,可以这么说,“南海一号”的打捞是“靠天吃饭”的,天气原因也让工程人员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由于海上风浪大,潜水员和工程船经常无法作业,打捞作业多次因为这个原因被迫中断。从8月份开始,广东又进入了台风的高发期,连续三个台风让打捞作业不得不中断。工程人员24小时奋战在海上,利用天气好的时候“见缝插针”地工作,赢得了不少宝贵的时间,最终完成了各项艰巨的海底作业工程。

【宋家慧】 2008-03-05 10:00:52
由于这次打捞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钢沉井的沉放和底托梁的穿引、钢沉箱起吊这几个关键步骤,为了确保整体打捞工作安全可靠,在前期论证阶段,广州打捞局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对现场底质的土质进行了力学分析,并进行定位桩承载力计算、沉井总体结构的计算、沉井沉放静压力的计算、沉井底托梁穿引力计算、起吊钢沉箱的结构受力计算等工作。

【宋家慧】 2008-03-05 10:02:59
最后,经过精密的计算分析和模型试验,结合广州打捞局多年来的打捞和海洋工程及水工工程经验,确认使用4000吨浮吊“华天龙”整体打捞“南海一号”在技术和工艺上是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的。

【主持人】 2008-03-05 10:03:28
宋局长,既然说到这,那我想,您再把整个“南海一号”的几个打捞阶段向网友们做个大概介绍好吗?

【宋家慧】 2008-03-05 10:04:44
好的。4月24日,在水面施工人员的配合下,经过10个小时作业,潜水员顺利将长35.7米、宽14.4米的钢结构框架放入水中并进行水下安装定位,使框架罩住整个“南海一号”古船,为下一步沉井打桩定位奠定了基础。

【宋家慧】 2008-03-05 10:06:06
5月17日,“南海一号”考古打捞钢沉井在“南天龙”的起吊下,经过四个小时的下沉和潜水员水下的定位,顺利地被放沉到海底并陷入淤泥2.6米,完成了沉井沉放的第一步工作。

【宋家慧】 2008-03-05 10:08:18
7月24日,历经两个多月的风雨,工程人员连续通宵作战、采用沉井两边对称抽泥法和沉井两头先后抽泥法,顺利将沉井下沉到11.5米,达到预计的下沉深度,成功突破了“南海一号”考古打捞工程的第一道难关。

【宋家慧】 2008-03-05 10:10:50
9月3日23,随着总指挥吴建成“两个千斤顶同时拉”的指令下达,“南海一号”第一根底托梁跟随着千斤顶每一段1.2米共14次的拉合,顺利从沉井左舷穿过右舷,并在10厘米的误差内和梁孔对接,打响了“南海一号”打捞工程“海底穿针”的第一炮,为顺利完成底托梁穿引工作奠定了基础。

【宋家慧】 2008-03-05 10:12:07
12月22日11时30分,已经部分露出水面的“南海一号”经过1天半的起吊和起浮,整体浮出水面。 露出水面的棕色沉箱长35.7米,宽14.4米,高7.2m,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沉箱表面有很多海水和泥沙,沉箱底部清晰可见36根底梁。

【宋家慧】 2008-03-05 10:13:07
整个打捞过程中诸多环节是根据实践,不断优化和创新打捞的方法和工序才得以继续进行。可以说,过去打捞沉船的所有方法和技术基本上都综合运用在此工程上。

【主持人】 2008-03-05 10:17:54
徐祖远副部长在“南海一号”出水的一刹那曾说过,“只有决心,没有资金与技术的配备,一切都是空谈。“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得益于中国救助打捞技术实力的增强、装备能力的提升和体制改革的成功,没有如此完美的整体打捞方案,没有巨无霸“华天龙”号的建造,“南海一号”还不知道要在南海里沉睡多少年。”

【主持人】 2008-03-05 10:18:06
宋局长,说到这,您一定要谈一谈为整体打捞“南海一号”立下汗马功劳的“华天龙”了。

【宋家慧】 2008-03-05 10:20:50
华天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全回转大型海上浮吊设备,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自筹资金在上海振华港口机械公司建造,耗资6个多亿。它是迄今为止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最大起重工程船,最大吊力达4000吨,此前,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最大吊力浮吊——广州打捞局的“南天龙”只有900吨。

【宋家慧】 2008-03-05 10:26:38
华天龙”能稳稳地吊起重物进行360度回转,可在7级大风中照常作业;32根碗口粗(直径110毫米)的钢缆,两两成组,通过16个吊点分散被吊物的重量;109米长的臂架。可以同时容纳300人在上面生活,并且保证两个月内不用补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现代化起重打捞和海洋工程船。它的核心部分是全回转吊机,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将两种传统回转吊机结构相结合的模式,保证了“华天龙”号能稳稳当当地吊起重物进行360度回转,也正是这一个核心技术,使得“华天龙”号能够保证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在起吊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摇晃,最大限度地避免里面文物出现损伤。

【宋家慧】 2008-03-05 10:28:04
华天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集打捞、起重、海洋工程于一身的现代化起重打捞和海洋工程船,有着“亚洲第一吊”之称号,拥有十余项中国和亚洲之最,被誉为展示自主创新能力的经典范例,投入运营后第一单重要任务,就是打捞800多年前的“南海一号”。

【主持人】 2008-03-05 10:30:20
在打捞过程中,潜水作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您能就潜水作业的工作情况谈一下吗?

【宋家慧】 2008-03-05 10:33:21
这次打捞工作经历清理凝结物、沉井沉放准备、沉井沉放到位、穿底托梁、沉井起吊、沉井拉移到水晶宫等六个主要阶段。具体涉及潜水作业且工作量比较大的是水下凝结物的清理、沉井的定位和沉放、沉井边舱灌沙、沉井四周抽泥、沉井静压到位、穿底托梁、上下沉井切割分离、沉井起吊等工作。如果缺少这一部分,或者这一部分工作力量不足,完成工程打捞将是难以想像的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次潜水任务的特点就是高强度、高难度及潜水员精神和意志表现出来的高韧度。

【宋家慧】 2008-03-05 10:34:23
从数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次潜水作业创造了许多“之最”。截止到2007年12月22日止,潜水员累计潜水作业3016人次,时间长达195000分钟,相当于平均每个潜水员都在水下呆了整整65个小时。

【主持人】 2008-03-05 10:35:58
那潜水员们岂不是非常辛苦?

【宋家慧】 2008-03-05 10:36:18
是的。潜水员在天气允许的情况,都是24小时轮流作业的。而且潜水工作不仅辛苦,每一次的水下作业还存在着各种“危险”。

【宋家慧】 2008-03-05 10:38:49
首先困扰潜水人员的头号敌人就是“减压病”。“南海一号”古沉船所处海域水深大约为24米,工作环境大约为3.2到3.5个大气压,一般人在水下会感到极度不适。人在潜水过程中会吸入大量压缩空气中的氮气,容易引起大脑麻木或者休克,其症状就和饮入了一定量的酒后类似,这种感觉会随着潜水的深度加大而加重。

【宋家慧】 2008-03-05 10:40:23
每次完成工作后潜水员还不能快速上浮,如果外界压力降低速度过快,会导致高压下溶解于体内的惰性气体滞留在体内,以气泡的形式存在于组织和血管,产生类似“血栓”症状,轻则出现皮肤红疹、搔痒,关节疼痛,严重时可能出现瘫痪,肢体坏死,直至死亡。所以潜水员完成作业后要缓慢上浮,出水后还要立即进入减压舱进行减压。

【宋家慧】 2008-03-05 10:42:02
其次,因为长期在高压环境下工作,潜水员们经常会患上一种叫氮麻醉的职业病。该病会引起头脑发昏、智力下降。潜水员们在一片漆黑的水下,对于位置的记忆、指令的执行需要加倍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

【宋家慧】 2008-03-05 10:43:21
此外,潜水是高危作业,在水下,毒虫、海藻等都有可能夺去一个潜水员的生命,在海水混浊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潜水员走散的情况,一旦他们身上的供气管、音频线、定位绳与水下的废旧渔网、海藻等缠在一起就很难脱身,如果皮肤被划伤出血,哪怕只是一丝血腥也可能招来鲨鱼。

【主持人】 2008-03-05 10:46:24
香港《文汇报》曾在1月29日发表文章说,“南海一号”的打捞不但为中国经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更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您对整个“南海一号”打捞工作是如何评价的呢?

【宋家慧】 2008-03-05 10:49:41
从黑暗到光明,仅20米的距离,“南海一号”的打捞却花费了中国打捞人250天的时间;而为了这250天,则是打捞人数年的磨剑。为能让她保持她下沉时的姿态毕现于现代人面前,交通部救捞局可谓花足了功夫,决策者、工程师、潜水员都为她付出了艰辛和智慧,终于写就了世界水下考古打捞史上的一段传奇。

【主持人】 2008-03-05 10:49:55
您说的太好了!

【主持人】 2008-03-05 10:50:16
关于“南海一号”打捞工程情况的在线交流今天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宋局长再次做客访谈,谢谢宋局长。

【宋家慧】 2008-03-05 10:51:44
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救捞局的工作,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