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念志院士:推进海洋负排放,为经济发展留出更大空间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更要采取有效的负排放措施,为经济发展留出更大空间,依靠科技创建新质生产力。”
10月19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和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向海图强 向海而兴’潍坊渤海湾高质量发展对接洽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如是说道。
他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承担国际责任方面,我国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来部署,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焦念志表示,要想实现“碳中和”目标,一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靠增加碳汇,也就是吸收二氧化碳,主动增加碳汇即负排放。
据了解,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平均水深近4000米,吸收了全球93%的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调节器”,负排放潜力巨大。因此,海洋负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
焦念志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另一方面,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不过百年,而蓝色碳汇可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碳汇效应显著。
多年前,焦念志曾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MCP)”储碳理论,开辟了海洋碳汇研究的新领域,被美国《科学》杂志评论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
他指出,经济发展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关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也要兼顾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通过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同时,提升海洋碳汇能力,可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又为经济发展留出更大空间。”
据焦念志介绍,目前国际上关于海洋负排放的路径有多种,比如生态系统修复、海藻养殖、铁施肥、海水碱化、人工上升流以及电化学方法等途径,但都是对单个技术一一攻克。
在这方面,我国提出了“合情、合理、合法”的海洋负排放综合路径方案,既有科学原理和首创理论,又符合国际海洋法,保障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利用海水养殖环境实施综合负排放等。焦念志说:“这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我们将把中国方案推向世界。”
据了解,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增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碳汇的有效机制。
在焦念志及国际同行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评估报告中首次纳入了“海洋碳汇”内容。
此外,由焦念志牵头发起的“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于2022年正式批准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联合国十年倡议计划框架(UN Decade)中的国际大科学计划,目前该计划已吸引来自33个国家的78所高校科研院所加入。
据了解,这一计划将汇集全球科研力量,探索实施海洋负排放示范工程,在实现重大理论创新、技术突破的同时,打造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规划设计并形成可在全球推广应用的国际标准。焦念志还表示,该计划还将助力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增加海洋碳汇、减轻海洋污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在上述洽谈会上,焦念志即向潍坊市政府建议,可以通过技术支持将污水处理厂从“投入大户”变为“盈利大户”。据他介绍,污水具有低pH值、高有机酸等特点,能够有效溶解橄榄石和碳酸盐矿物,通过污水处理技术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样污水处理厂可以从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转变为“碳汇大户”。“这其实是在创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经营报 记者 吴静 卢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