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
《齐鲁晚报》2版整版刊发文章
《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碳纤维,
“拉”出一个战略产业集群
冲击“新材料之王”,威海引爆“要素巨变”》
在威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2.7%!不光超过山东其他城市,也超越了杭州(70%)、苏州(52.7%)等新一线城市。一个地级市如何引爆“要素之变”,锻造出这样一个优质的产业结构?
新质生产力时代,威海正在将一根头发丝粗细的碳纤维,“拉”出一个战略产业集群,从全球最重要的渔具生产基地,转型为中国碳纤维产业基地,冲击“新材料之王”这个战略高地。
它,细如发丝、轻如鸿毛,简简单单一根“丝”,耐得住3000摄氏度的高温,强度却是钢铁的7—9倍,还耐酸耐腐蚀,具有超强的抗疲劳性——这就是被誉为“21世纪新材料之王”的碳纤维。
央视大型工业纪录片《栋梁之材》中,一束一米长的T1000级碳纤维重量仅0.5克,可以承担500公斤重量,取筷子粗细的一束,就能拉动两架C919国产大飞机。这种T1000级碳纤维,可以用在大型客机、运载火箭等国之重器的制造和众多超级工程建设上。
丛宗杰说,拓展纤维的母公司光威复材,最初研发碳纤维,是拿来做钓鱼竿的,结果遭遇国外从产品、技术到装备的“三封锁”。
现在,这家民营企业生产的碳纤维,从钓鱼竿一下子应用到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上。从一个民营小鱼竿厂,到中国“碳纤维之王”,其爬坡历程充满了传奇——
35年前,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接管了威海田村镇一家濒临倒闭的镇办工厂,将业务转为做鱼竿。陈光威只有初中文凭,却带领团队打破国外封锁,成功研制出碳纤维材料,做出碳纤维鱼竿。
关键是,一家民营企业,还能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这个过程中贷款27亿元搞科研,把做渔具挣的钱,都投入碳纤维研发中,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的国家,由此改变世界碳纤维产业格局。
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光威成立30多年来,只潜心做两个产品:一是钓鱼竿,二是碳纤维。我们花了15年时间聚焦碳纤维领域搞研发,先后投资30多亿元。每一条生产线4万多个零部件,会遇到200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要一一突破。”
正因为做了大多数民企都做不到的事,2005年,拓展纤维承担的相关项目,通过国家863计划项目验收,正式成为碳纤维“国家队”。2021年,拓展纤维首次申报中国质量奖即获提名奖。
站在中国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的关键点位上,新材料,不光是大国竞争的利器,也成为区域竞跑的关键赛道。
2021年,威海为了集中突破碳纤维全产业链共性技术,以光威复材为依托,汇集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成立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集聚100多名碳纤维领域高端人才,解决了很多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中国芯”和“卡脖子”问题。
这一年,光威复材被山东省确定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进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材料产业也被纳入山东省“十强”产业生态布局。目前,光威复材已拥有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能在“家门口”落地,这对把控产业“精度”、提升产业链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拓展纤维及母公司光威复材,正是威海民企“做精做优”的样本。
威海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威海市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总数达到45.3万户;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企业712家,其中民企占比超过97%。
这支民企大军中,光威从一个民营小鱼竿厂,成长为航空航天国防用碳纤维绝对主力军;威高从一个生产输液器的村镇小厂,发展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行业龙头企业;威达将一个钻夹头的产销量做到世界第一;天润工业60多年深耕曲轴主业,做到国内第一、世界第二……
“隐形冠军”林立,助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再转化到对人才的吸引力上。目前,威海拥有山东大学(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北京交通大学(威海)等11所高等院校。对一个常住人口291万的地级市来说,这样的高校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
近年来,毕业生留威率持续提升,威海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6万人,列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第43位、山东第4位。
这个地级市高配版“人才链”,耦合威海的产业链、创新链,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转型。
2024年,威海先进制造业项目数量实现六连增,由2019年的96个、2020年的103个,大幅增加到2024年的499个。威海在全省首创实体化运行“专精特新”企业加速中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17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80家,建有各类研发平台总数达1237家。
一个人口不到300万、全国闻名的“精致城市”,就这样一步步发生“要素之变”,变成一个创新资源富集的城市。
该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