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夯实基本盘,塑造新优势,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来源:海洋频道   发布时间:2024-03-15 16:07:28 

3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大抓经济 大抓基层 大抓落实”主题新闻发布会。

2024年,全市海洋经济工作将严格落实海洋强省建设部署,牢固树立“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工作导向,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海洋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增速达到7%左右;全年海洋渔业产量达到330万吨,持续保持全国地级市前列,产值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6%以上。

今年,我市海洋工作将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标准服务、高效能治理4大目标,重点开展16项工作,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高质量推进渔业优势再造

提升海洋种业竞争力重合作。推动重点种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水产良种繁育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刺参、牡蛎等优势品种的培育推广,深化白海参、黑鳕鱼等新品种、新品系的引进选育。抓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原种场,提速5个现代化种业园区建设,引导更多好项目、大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海洋种业集聚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推项目。集中实施11个海洋种业扶优项目,提升育苗设施装备水平,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模式,不断提高优质苗种覆盖率,力争全市苗种产能突破700亿单位、海洋种业产值超过30亿元。

推进海水养殖现代化海洋牧场。持续提升海洋牧场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水平,力争新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处、国家级生态农场1处、省级生态农场2处、市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2处。装备渔业。坚持向深远海要养殖空间,启动全国最大规模重力式深水抗风浪网箱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开工300个、建成150个。渔港经济区。加速渔港升级改造,统筹沙窝岛中心渔港、石岛渔港等重点港口资源,加快“港、产、园、镇”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

打造远洋渔业新引擎能力提升。持续提升远洋捕捞能力,加快老旧远洋渔船智能化改造,年内完成更新改造11艘,支持远洋辅助运输船及超低温冷藏运输船建设,推动全市首艘“万吨级”远洋渔业冷藏运输船建成投产。拓展空间。推进远洋渔业“走出去”合作,大力拓展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等远洋捕捞新空间,打造新增长点。链式发展。推动“华祥9”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投产,年产量达到5万吨,大力发展南极磷虾精深综合加工,加速构建南极磷虾全产业链。

增加水产加工附加值抢占预制菜发展新赛道。围绕海参、海带、牡蛎、鱿鱼等传统优势品种,进一步推动高端海洋预制菜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聚焦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市场交易、标准制定、消费场景创新等层面,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加快构建海洋高端预制菜产业发展体系。发展好海洋生物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威海市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抓好16个水产品加工重点年度项目,不断壮大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规模,力争集群规上企业全年营收突破350亿元。

扩大渔业品牌影响力补齐流通短板。实施好一批水产品流通和冷藏保鲜基建项目,推进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水产类)建设,加快补齐水产商贸流通短板。构建品牌体系。持续建好建强“1+3+N”渔业品牌体系,深入开展威海海鲜(预制菜)都市巡展,加快打造“威海海鲜 京东鲜到”电商品牌和线上店铺集群,不断增强“威海海鲜”品牌带动引领能力。放大品牌效应。启动实施品牌市场拓展升级“九项举措”,优化品牌宣传和市场推介模式,提升全市优质海产品的知名度、曝光率,力争年内组织各类热点活动10场次以上、媒体总曝光量超过2000万人次。

延伸休闲渔业产业链。通过举办“渔夫垂钓”等精品海钓赛事,积极推行“海洋牧场+景点+民宿”“海洋牧场+垂钓基地”等运营方式,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一个牧场、一种品牌、一番体验、一轮增收“四个一”发展新模式,拉长增厚休闲渔业旅游产业链条,力争全市休闲渔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高水平营造开放创新氛围

大力培育创新平台与主体强能力。积极争取特别国债支持,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省部共建,构建完善海洋防灾装备试验测试体系,全面提升试验场服务保障能力。重应用。做实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研发载体,做强42个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牵引基地系列产业示范项目,加快打造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应用策源地。育产业。聚焦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力争新招引落地海洋科技型企业10家、科技项目30个。

统筹开展海洋招商活动明确重点产业。围绕海工装备、装备渔业、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重点产业,找准国内外重点合作的目标区域、目标企业、目标项目,建立产业精准招商目标图谱,聚集央企、强企落户,带动一批中小企业配套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完善队伍机制。组织专业化招商服务队伍,精心办好各类海洋招商活动,充分用好国内外招商资源,加强企业走访与招商工作的联动,不断提高选择项目、沟通对接、落地项目的能力。扩大招商领域。有针对性引进一批高端咨询、创意、金融、海事海商等社会服务机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多领域扩大蓝碳朋友圈增强基础能力。与国内外海洋碳汇领域高层次科研团队联动,深入开展资源调查评估和技术标准研究,启动建设海洋碳汇产学研一体化智能管理与服务平台,提升海洋碳汇数据获取、汇总、共享能力。提升资源禀赋。积极对接国内头部生态公益机构和平台,扩大海草床公益修复规模,力争新种植海草1000万株、修复海域300亩,放大“神奇海洋”线上平台集聚作用,突出天鹅湖、东楮岛等线下修复示范效果,吸引更多公众参与海洋碳汇能力提升活动。搭建合作平台。组织举办2024海洋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碳汇等领域,通过战略分析、未来前瞻、高端对话等形式,全力提升各界对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和产业投资热度。

高标准提升涉海服务能力

持续完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抓好涉海金融创新应用。加强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的推广,提升现有银企合作平台功能,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在海洋领域发力,助推海洋要素与金融资本有效融合,赋能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用好涉海金融政策。全力落实落细农业担保、农业保险、贷款贴息、奖补资金等政策,引导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积极申报谋划储备产业基金、银行信贷、特别国债等支持项目,不断满足涉海企业融资、信贷、降低经营风险等发展需求。

加强海域海岛要素服务保障。加强向上对接、沟通力度,全力保障涉海水利工程、交通基础设施改扩建、海上新能源等重大项目用海需求,靠前做好长会口水库等重大工程的用海服务保障。不断强化海洋观测预报等公益设施用岛要素供给,加快推进褚岛等海岛依法开发利用。

紧盯涉海市场主体培育服务摸清经济“家底”。开展“五经普”海洋及相关产业统计调查,摸清完善全市涉海市场主体底数,准确掌握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布局和效益。把准经济“脉搏”。持续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不断完善监测指标体系、逐步扩大监测对象规模,全程严把数据质量,密切关注行业异常波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快“升规纳统”。筛选一批前景广、基础好、后劲足的潜力型涉海涉渔企业,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指导企业膨胀发展,推动企业提升规模,培植一批升规纳统企业,争取当年新增“四上”涉海企业20家。

抓好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严把政策关口。加强合规审查,做好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储备一批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全力做好省级涉海重点项目和市级海洋产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年内实施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海洋产业项目80个以上,实现年度投资51亿元以上,开工率、列统率、投资完成率均达到100%。强化政策引领。加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资金的使用监管,支持一批海洋生物、高端海工装备、海水淡化等产业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推进集群、产业链、园区、基地等建设,打造一批海洋经济发展示范样板。

高效能维护涉海涉渔秩序

着力推动海洋资源规范管理。加强用海用岛和自然岸线监管,严格落实岸段巡查负责制,完善“无人机空中巡查+执法人员地面检查+卫星图片网上比对”立体巡查模式,对违法用海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查处”。严格规范开展疑点疑区、存疑图斑等四类图斑核查处置,牢牢守住不新增违法围填海的工作底线,持续加强禁养区巡查管理,坚决防止禁养区非法养殖问题反弹回潮。

着力推动渔船管控秩序稳定坚持疏堵结合。启动开展“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强化渔港、渔船、渔民及其关联产业链条执法监管。完善优化伏休期鱿鱼专项捕捞项目实施方案,最大限度争取渔船指标和作业时间,推动惠民政策作用发挥最大化。强化执法合力。完善跨区域渔政执法协作,严厉打击渔船跨区域流窜违法作业。优化完善渔船包保责任制、驻巡港制等工作机制,规范依港管船、依人管船。加强海陆封控查堵,推进涉渔“三无”船舶整治,持续打击高速摩托艇从事非法捕捞、偷运非法渔获等违法现象。

着力推动海上生产作业安全完善管理机制。全面履行好市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办公室职责,督促落实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坚持物防、技防、人防多管齐下,推进渔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突出技术赋能。加快推进“网络入海”项目建设,完成全市900余艘44.1千瓦以下小型在册捕捞渔船配备北斗卫星定位设备,实现捕捞渔船船位动态监控全覆盖。提升保障能力。完善天气海况分级分类精准预报机制,新增近海捕捞渔船配备定位保暖救生衣6000套以上,全面加强渔船安全生产技防措施,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确定2024年我市海洋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现实基础或重要支撑是什么?

近年来,我市围绕海洋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特色发展,全面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态势稳中向好,为保障我市海洋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海洋一产方面,紧盯现代种业、远洋渔业和海洋牧场,稳基础、提质量、扩增量,推进海洋渔业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现代种业方面。全市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发展到25处,其中国家级7处,居全国首位;原良种经济品类达到19个,实现北方主要养殖品种全覆盖;海水养殖良种率达到70%以上,全市海水育苗能力突破600亿单位,获批了全国唯一的“中国海洋种业之都”。远洋渔业方面。在北太平洋、中东、极地等海域成功开辟多处新渔场,全省首艘自主建造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投产运营,2023年全市远洋渔业实现产值28.6亿元,远洋渔业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海洋牧场方面。加快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国家级、省级海洋牧场分别达到16个、33个,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推广,全国首个深远海科研型海洋牧场落户我市,全市海洋牧场发展到160万亩,海水养殖产量超过210万吨,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海洋二产方面,突出水产加工、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抓创新、增效益、拓市场,加快海洋制造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水产加工方面。实施《威海市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3年,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49家,实现营业收入310亿元、利润2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4%、21.6%。海洋预制菜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获批全国唯一的“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海洋装备方面。积极引导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海洋工程装备差异化发展,2023年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231.9亿元、利润14.4亿元,分别增长45.8%、100.6%,总投资69亿元的明阳智能等5个海上风电装备项目投产运营,乳山海上风电装备基地建设初见规模。海洋电子信息方面。发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载体平台作用,成立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协同创新中心,提速海洋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培育,完成试验场数据中心搭建,水下机器人、综合观测浮标等一批智能设备投入使用,浙江大学等6家高校实训基地落户试验场,2023年完成国家级试验任务20余组。

海洋三产方面,抓牢滨海旅游、海上交通和海洋碳汇,激活力、挖潜力、增动力,推动海洋服务业精品化、精致化发展。滨海旅游方面。升级“千里自驾游威海”“千里海上观威海”,推出30条精品滨海主题线路和100个网红打卡点。2023年,来威游客突破5600万人次,较2019年消费订单同比增长超500%,增速位居全省首位。海洋交通方面。大力实施市域一体、国内通达、联通海外“三大交通圈”发展战略,开通至俄罗斯国际航线,增加至韩国釜山海上航线运力,全市共开通国际、国内班轮航线35条。2023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154.4万吨、同比增长14%,集装箱吞吐量148.8万TEU、同比增长6.5%。海洋碳汇方面。焦念志、唐启升院士工作站平台引领作用不断加强,2023年新获批国家级发明专利、标准5项。持续扩大海洋碳汇资源,争取国家海岸带修复项目资金3亿元、社会公益基金近1亿元,推动海草床公益修复项目上线支付宝“神奇海洋”公益平台,全网超过1亿人次参与。

今年确定了84个海洋产业重点项目,下一步将如何发挥项目的带动效应,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计划安排海洋产业重点项目84个,总投资207.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6亿元。下一步,将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理念,以更大力度推动资源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聚拢、力量向项目聚合,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全力以赴抢开工。尽快把精力投入项目建设上,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集中人员、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逐个开展实地走访对接,建立项目配档表,详细摸底企业及项目情况,靠前服务、现场办公,为推进项目开工建设提供强劲支撑。对11个准备类项目,在手续办理方面做好全程协调和服务,尽快转化为新开工项目;对于其余新开工项目和续建项目,争取尽快完工投产,产生效益。力争一季度项目开工率超过80%,以快开工、快建设拉动投资,实现开门红。

集中精力抓推进。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工时工序,细化方案、统筹调度、倒排工期,督促开工项目加大投入,提高项目投资率、竣工率和达产率,以快投产、快达效带动海洋产业发展。针对项目可能出现的进度滞后等问题,逐个剖析原因、查找堵点,明确推进措施,千方百计保进度,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及年度形象进度计划。提前与企业做好沟通,增强企业统计意识,保存好相关单据,确保项目应统尽统。

精准对接惠企业。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上级产业政策、资金政策、金融政策等,支持企业争取补助资金、申报称号等,争取更多项目获得国家支持,享受政策红利。同时,积极抓好2个特别国债项目(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防灾减灾项目)实施。

立足优势谋项目。与区市海洋发展主管部门协同用力,按照“精准谋划储备、做实做细前期、抓紧盯牢建设”工作思路,持续挖掘,立足海洋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交通区位优势,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梯次推进、滚动接续的良好格局。加强创新,利用好威海市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实施“月调度、季通报”机制,引入区市海洋生产总值占比、项目完成投资占比等指标,帮助分析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助力区市找准项目推进发力点,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海洋渔业是我市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我市将如何推动我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渔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基础性产业,是实施海洋强国、农业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渔业转型升级也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当前时期是渔业转型关键时期,推动渔业转型升级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后渔业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将抗牢发展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理念,着力在水产种业振兴、海洋牧场建设、远洋渔业提升等方面发力,坚定不移推进渔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水产种业振兴抓好种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文登泽库、乳山徐家等水产种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种业集聚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抓好优良品种培育和引进。加快水产原良种场建设,争创一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加快推动我市水产种业企业校企、科企产学研合作,重点推动我市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开展海参良种培育,与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展海马等新品种培育,积极推动黑鳕鱼等深远海鱼类的引进、养殖。

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推进海洋牧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工作,争取再争创1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深远海养殖发展。加快发展设施渔业,进一步挖掘深远海养殖潜力。推进300个重力式深水抗风浪网箱和5.7万立方米养殖水体网箱等桁架式网箱建设。推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继续升级改造海上养殖用环保浮漂,年内新更换海上生态浮漂50万个以上,加快推进文登区、乳山市海上养殖容量评估工作,为科学布局养殖生产提供依据。

加快推进远洋渔业提升实施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大力推进老旧远洋渔船更新改造,计划2024年更新改造11艘远洋渔船,远洋渔船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对接部局,争取“拆小并大”优惠扶持政策,更新建造大型专业拖网渔船,开发东南太平洋竹荚鱼资源。鼓励建造冷藏运输船。全力支持远洋辅助运输船及超低温冷藏运输船建设,壮大自有冷藏运输能力。加快推进石岛集团远洋渔业冷藏运输船建设进度,争取尽快投产。

加快推进渔业融合发展聚焦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全力争取荣成市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项目,推动渔港升级改造及周边配套提升,打造集渔船避风补给、渔货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休闲观光、城镇建设为一体的现代渔业经济区,推动区域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海洋牧场+休闲渔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集养殖生产、观光旅游、休闲垂钓、户外体验、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海上综合体。深入探索“海洋牧场+海上新能源”现代深远海立体开发模式,统筹考虑海上风电项目与海洋牧场建设,充分利用深远海自然资源和优势、海上风电优势,积极发展桁架式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开展深远海鱼类养殖,打造风渔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渔业生产智慧赋能。围绕渔业重点生产环节,积极推广应用自动精致投喂、远程监测管控、网箱自动起捕、海带机械收割、海参智能采捕等先进设备应用,做到机械装备与水产养殖工艺相融合,水产机械化养殖与信息化管理相融合,设施装备运用与绿色养殖方式发展相适宜,推动渔业机械装备提档升级。加强对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作业状态、生产运营等实时监控、预警和数据分析、应用,及时掌握养殖海域生态环境、渔业资源和生产运营情况,指导渔业生产。

下一步,围绕“威海海鲜”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将开展哪些举措?

2024年,“威海海鲜”品牌宣传推广工作将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大抓经济”部署要求,立足产业企业需求、消费扩容提质,突出落实落地和提质增效,以“1+3+N”威海海鲜品牌体系为重点,从国家、省、市3个维度,线上、线下2个方向,全媒体、多平台推介“威海海鲜”品牌和海参、牡蛎、海带等优势优质品种及海洋预制菜,不断增强威海海鲜知名度、拓展威海海鲜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威海海鲜市场占有率。

聚力品牌培育。强化“威海海鲜”品牌带动引领作用,推动区域公用品牌示范带动和培育,引导鼓励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的知名品牌。组织海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录等荣誉,开展“威海海米”“威海蠓子虾酱”商标注册工作。探索开展威海市知名海产品品牌创建活动,建大建强“系统完整、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1+3+N”渔业品牌体系,为全市渔业经济发展赋能加力。

聚势品牌打造。实施品牌市场拓展升级“九项举措”,依托各级、各类媒体和线上、线下各类推介展销活动,进一步完善品牌传播矩阵,讲好威海海鲜品牌故事。年内筹划在高铁站等场所投放实体广告不少于3组,组织国家、省、市级媒体开展广告宣传、网络直播、热点活动等宣传推广10场次以上,在国内部分超千万人口以上城市开展威海海鲜5G智媒宣传活动,在今日头条、抖音等头部平台通过话题互动等不同形式宣传推广威海海鲜品牌,媒体总曝光量2000万人次以上,不断提升“威海海鲜”曝光率和知名度、美誉度。

聚合市场开拓。线上,在京东等头部平台着力打造“威海海鲜”店铺集群,创新消费场景,激发线上消费活力。线下,与供应链平台、新零售平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餐饮机构等开展精准定向推介合作,组织企业参加“新华直采”全国土特产源产地直采等活动,力争建立长期供采关系。国际市场方面,组织企业参加香港美食博览会、“好品山东”农产品推介会、上海SIAL西雅国际食品和饮料展等展会活动,推动“威海海鲜”拓展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方面,探索拓展私域营销模式,针对重点商会、重点社群,根据用户兴趣、偏好等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提升用户对“威海海鲜”的认知度,激发用户对“威海海鲜”品牌的兴趣和需求,全面巩固和拓展我市水产品市场份额。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