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蓝渔业”科技发展对策与建议

来源:数智海洋   发布时间:2023-05-04 16:05:52 

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在深蓝生物基础、深远海适养品种繁育技术、深远海养殖平台、深远海捕捞技术、海洋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体系、渔业船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深蓝渔业发展面临的深蓝生物研究原创性不足、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成熟度不够、深远海捕捞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水产品品控理论与高新技术应用难题亟需突破、渔业互联互通和大数据应用系统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最后提出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的建议,旨在为促进深蓝渔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微信图片_20230504160152.jpg

  深蓝渔业是面向深远海和大洋极地等渔业水域,开展工业化绿色养殖、负责任远洋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海上物流信息通道建设,构建“养-捕-加”一体化、“海-岛-陆”相联动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体系,实现“以养为主、三产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深蓝渔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国深蓝渔业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深蓝生物基础研究、深远海适养品种、养殖平台、生态捕捞、高质化加工和渔业物联网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深蓝生物基础研究不断深化

深蓝生物是支撑规模化生态体系开发的重要资源,掌握和解析深蓝生物基因、遗传信息及演化特性、重要经济物种的环境适应性及其种群动态等信息,对于高效开发和利用深蓝生物具有重要意义。截至当前,已开展了深远海生物深海贻贝、深海狮子鱼和鮟鱇,以及极地生物鳄冰鱼、南极磷虾等深蓝生物的基因组解析的相关研究,并对部分深海和南极极寒物种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机制进行了探究。然而,对深蓝生物遗传资源的开发仍然相对匮乏,需进一步解码深远海、极地、岛礁等区域的深蓝生物基因组,阐明其演化历程、遗传特性和环境适应机制,为深远海养殖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2)深远海适养品种培育技术进展显著

针对我国鱼类消费市场需求与海域水文条件,围绕深远海不同海域环境特点和设施平台特性开展了适养品种筛选、苗种繁育技术开发及培育技术优化,开展陆海接力养殖模式构建,筛选了一批适宜深远海养殖的优良品种,如黄条鰤、斑石鲷、大黄鱼、卵形鲳鲹、龙胆石斑鱼、军曹鱼、虹鳟、大西洋鲑、许氏平鮋、花鲈等,建立了大规格苗种繁育技术体系。创新了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鰤等苗种规模化培育方式,建立了“工厂化车间+深水网箱/海域工程化围栏”陆海接力养殖技术工艺;攻克了鲑鳟鱼类潜水养殖饵料系数高、畸形率高等难题,突破了我国海域夏季表层水温过高对冷水性鱼类养殖度夏的制约,年生产能力达1500t;建立了斑石鲷、黄条鰤、真鲷等开放海域工程化围栏陆海接力生态养殖技术;许氏平鮋、花鲈等座底式深海智能网箱养殖生产取得了规模化成功;实现了军曹鱼网箱养殖产量近4×104t;利用“国信101号”“国信1号”养殖工船成功开展了大黄鱼养殖试验与示范;开展银鲳等本地品种繁育生物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探索引进金枪鱼、裸盖鱼等高价值适合深远海养殖的新品种苗种繁育技术;研发了巨藻等适宜于深远海养殖的大型褐藻配子体克隆制种技术。苗种规模化繁育与养殖技术日臻成熟,支撑了我国深蓝渔业的快速发展。

3)深远海养殖平台研究紧跟国际步伐

针对我国深远海高海况特点、不同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工业化养殖生产模式的需求,融合海洋工程科技,发展大型化养殖平台,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势头迅猛,装备设计与建造技术逐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深远海养殖工船设计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完成3000t级工程试验型养殖工船设计、建造与中试生产,自主设计研发10×104t级“国信1号”养殖工船完成建设并投入生产,为挪威建造的全球最大的“OCEANFARM1”深海潜伏式网箱(25×104m3养殖水体)、深水养殖工船“HAVFARM1”(40×104m3养殖水体)已运输至挪威海区,进行深远海三文鱼养殖作业;大型工程化围栏式养殖设施“蓝钻1号”(16×104m3养殖水体)、“蓝钻2号”(2×104m3养殖水体)在山东烟台开放海域投入生产,首座全潜式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装备“深蓝1号”(5×104m3养殖水体)在黄海海域山东日照完成建造并下水,自主设计研发的万吨级桁架式“德海智能化养殖渔场”(1.1×104m3养殖水体)在广东珠海投入运行,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系列网箱“长鲸1号”(7×104m3养殖水体)、“经海001-006”号(6×104m3养殖水体)在烟台外海投入生产,中国首创的可自动旋转深远海养殖平台“振渔1号”在福建连江启用。在政策引领、海工创新和资本支撑下,一系列大型深远海养殖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正在进行中,为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设施装备基础。

4)深远海捕捞技术取得新突破

针对极地海洋南极磷虾资源生态高效开发需求,自主专业化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研发工作加快步伐,开展了专业化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总体方案设计和甲板设备合理布局、船型经济与技术论证等层面的初步研究。深远海捕捞技术不断取得进展,自主研发了南极磷虾拖网及其专用水平扩张装置、创新实现包括基于南极磷虾垂直密度分布解析的精准捕捞智能化调控系统、调控执行信号水下双向传输系统和虾群密度追踪动力桁杆(拖网)系统;研制了以“多旋翼无人机+复合翼无人机”叠加式平台、无人机载侦察设备为前端,大数据图像识别算法为后台,海图海况数据为保障的无人机鱼群侦察装备系统,并完全实现了国产化生产,推动了我国深远海捕捞产业装备升级。

5)海洋生物资源高质化加工体系趋于完善

开展水产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水产加工品标准和法规的体系化建设,覆盖全产业链的水产品加工、贮运流通与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基本形成,有效保障了鲜活产品的市场流通。开发出一系列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型水产食品和功能制品,初步构建起以“零废弃”为特征的水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在保证环境无污染的同时,也保障了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深远海养殖水产品品质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水产食品风味特征与形成机理、水产品绿色加工技术、船上配套保鲜与加工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

6)渔业船联网和大数据应用进程显著加快

围绕海洋渔业信息化,基于渔业资源空间分析技术和海上信息采集、传输与应用等研究,开展渔业船联网技术体系构建并取得初步进展。相关研究突破了基于南极磷虾群体密度、分布感知的桁杆(拖网)智能化捕捞系统与高效、低损伤渔获输送系统,创新开发了基于南极磷虾活体组分与虾粉物性快速甄别与特征分析的船载加工数控参数智能指导系统;研发渔业船联网船载感知数据处理与交换设备、渔业数据采集智能海洋浮标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构建了船联网专用卫星地面站控制系统与数据融合展示系统,初步形成了渔船的多样化海洋信息感知、生物探测、数字化通信、高速数据传输、共享与服务等能力。


2 我国深蓝渔业科技研发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我国尚处于深远海渔业利用探索和开发的初步阶段,受特殊海况条件适养品种和装备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我国20m以深海域尚未被充分开发用于海水养殖。在深远海养殖与捕捞设施安全性、装备智能化、养殖/捕捞体系化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海洋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制约了我国深蓝渔业的快速发展。

2.1 深蓝生物资源研究原创性不足

我国海洋国土面积达300×104km2,但对海洋研究的关注度长期不足。因此,我国海洋生物领域原始创新和突破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深蓝渔业生物基础性科学问题和重大理论突破深度不够,相关研究成果对产业的技术支撑能力明显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核心技术少、系统研究浅和原创科技少。例如我国渔业生物资源基因核心技术仍需借助国外的测序技术,探索性的渔业生物资源数据的系统性积累及应用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2.2 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成熟度不够

大型养殖工船研究虽然形成了总体功能构建与设计方案,但是总体系统、关键环节及核心配套生产装备的研发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细化,尚未形成产业化模式,可以借鉴的工程案例依然很少。我国深远海域大型网箱养殖效果不理想,时常出现网衣破损、结构失衡、养殖鱼生长不理想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是养殖海域网箱结构单一、安全性评估不足,抗台风、急流和高浪的设施及其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成为制约我国深蓝渔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3 深远海捕捞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目前参与南极磷虾捕捞的大型渔船,主要依赖进口国外二手渔船或改造船,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原有捕捞技术造成南极磷虾挤压式破坏、汁液流失和出肉率低的问题阻碍南极磷虾的加工利用。此外,南极磷虾酶活性强的特征要求南极磷虾捕捞船具有船载加工能力和低温品质保持能力。我国南极磷虾子母船加工能力也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南极磷虾资源的高效利用。

2.4 水产品品控理论与高新技术应用难题需突破

随着便利化水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高品质水产品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亟需加强水产品精深加工基础理论研究,开发完善相应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加工精深程度和综合利用率,提升副产物高值化加工率。

2.5 渔业互联互通和大数据应用系统融合程度不高

水产养殖设施设备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应用上基本停留在简单的、局部的生产控制和单一设备层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装备与数据集成系统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推动我国深蓝渔业科技研发的相关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绘制发展蓝图

根据国家海洋战略部署,面向我国渤、黄、东、南海等海域整体布局,制定“深蓝渔业发展规划”。按照先易后难、典型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按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要求,结合海域的自然条件、环境情况、水文特点、主养品种等,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海域布局。

3.2 加强政策引导,有序推进实施

建议政府在财政补贴、金融创新、资本运作、税收扶持、行政审批等方面出台鼓励政策,设立中央财政专项补贴,鼓励行业内外的企业参与;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优惠贷款;引导企业资金等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对产业化运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与减免;通过示范带动和产业政策引导,形成海上工业化深蓝渔业生产群。

3.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攻关

建议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多方优势力量,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用户)金(金融)协同攻关,开展深远海工业化养殖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重大装备研制与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过洋性“捕-养-加”综合生产体系等重大工程实施,创新全链条融合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实现科技创新实力跨越提升。

该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hXAvnj2_SFM5hSFK0bEOz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