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院士成“网红”,他生日许愿:希望我们的国家,变成世界海洋科学引领者
13亿多立方千米的地表水,
97%集中在海洋。
地球表面60%以上,
是2000米以上的深海。
比海洋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
比海洋更深邃的是人类的好奇心。
依旧少年
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这两年的“曝光率”和“网红度”有点居高不下:
2020年11月,在抖音实名注册个人账号,是第一个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主体账号的院士。
2021年3月,入驻二次元社区bilibili,不到半年便成为粉丝逾百万的up主。
11月,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
做科普素来不吝时间

2021年春天的某个雨夜,汪品先院士在雨中骑行校园的背影照,无意间刷屏全网。那不是下课回家,而是要回办公室继续工作。2020年春天,汪品先因肝脓肿住院治疗。此后,在夫人孙湘君的强烈建议下,汪品先调整了自己的作息表。然而,他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自2018年深潜之旅归来,汪品先院士便不断收到采访、节目等各种活动的邀约,科学家版“老人与海”的故事反复被公众津津乐道。凡此种种,汪先生尽量婉拒,对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而言,时间着实太宝贵了。然而对于科普,汪品先却素来不吝时间。
人们都说,汪院士讲科学写科普深入浅出、文字优美贴切、行文风趣幽默、总能带着听者和读者一起思考。年轻的小伙伴们还帮着汪先生把科普课堂搬到了视频平台。“我也就看了3000遍”“这说话太有气质了”“思路清晰,一键三连”“您不服这个气,我也不服”,在短视频平台的弹幕区,粉丝们热烈地表达着崇拜与喜爱。首发视频不到3分钟,瞬时收获317.6万播放量。
#
深海是科普的绝佳材料

“前几年里,我开了两轮通识课‘科学与文化’,目的是从文化源头来阐发科学的创新本质。同学们出乎意料的热烈反响,促使我下决心把课程写成书本:第一本从文化角度谈科学,第二本从科学角度谈文化。现在你面前的就是这第一本。”2022年4月中旬,当疫情让上海按下暂停键,汪品先的科普创作却没有暂停,如期完成了《科坛趣话》的书稿。
#
盼上海建成深海馆

汪品先院士的这一提议,获得了很多热烈响应。他不仅与上海科技馆团队共同策展,筹划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先行举办一场以深海珊瑚群、热液、冷泉为主题的“深海园林”临展,而且被很多希望能成为深海博物馆候选之地的单位邀请参观考察。“希望能看到上海深海馆的开幕。”汪品先翘首以待。
#
希望给予多于索取

汪品先和夫人孙湘君的结婚照
“如果每个人给予社会的,都能略大于他从社会拿走的,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发达起来。我就希望我是给予多于拿走。”汪品先说。
►►►
科学家版“老人与海”
2018年深潜




2018年5月13日,82岁的汪品先搭乘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海器“深海勇士”,下潜到南海西沙群岛海域1400余米深处。冷泉、贻贝、海参和不知名的蟹……“太好看了”;陆地上没有的冷水珊瑚林,西太平洋之前未见相关报道,“高的像乔木,矮的像灌木,宛如陆地上的园林”……“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兴奋得不得了”。他的初次深海之旅,超过8个小时,仍是“没看够”。
5月19日,意犹未尽的汪品先第二次下潜观察冷泉。
5月21日,第三次下潜,对冷水珊瑚林着了迷。冷珊珊瑚林,是汪品先给那些生活在黑暗底下神秘珊瑚起的名字,“真的就像花园一样,玲珑,曼妙。”
地球表面60%以上,是2000米以上的深海。那些未知的暗世界,在人类灯光照亮以前,便是永恒的黑暗。其中蕴藏着多少资源,又有多少有趣的科学故事,面对深海,人类始终是漫游仙境的爱丽丝。
信息来源 | 新民科学咖啡馆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智慧海洋圈子排版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