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山东长岛:海底种草,改善海洋“沙漠化”

来源:数智海洋   发布时间:2022-12-19 14:31:16 

  ■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聚力全域生态保育修复

  海底种草,改善海洋“沙漠化”


12月8日下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乘船抵达长岛港。随后,大家马不停蹄地跟随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分别登上了挡浪岛、高山岛、车由岛等岛屿。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对长山列岛大型底栖生物资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


  “这项调查是要摸清长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及分布区域现状,为国家海洋公园的创建提供科学依据。”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忠迅说,全域生态保育修复是创建国家海洋公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要修复裸露的海床,需要人为栽种海藻和海草。种什么品种、如何提高成活率,必须有科学作为支撑。


  站在南长山街道黑石嘴村码头向西望,400个彩色浮球连成一片,下方静静地躺着400块新型生态藻礁。


  吴忠迅告诉记者,黑石嘴村近海海床为泥质,海藻和海草很难生长。海洋牧场用的大型传统鱼礁容易下沉,不适合种海藻和海草。而这种带有底座的藻礁能有效避免下沉,附着性非常好,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还为此申请了专利。


  与此同时,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展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也取得了成功。中国海洋大学张沛东教授团队在长岛海域设立了挡浪岛、船厂和大坝三个修复区。刚种下的鳗草正在生长,经过发育,科研团队从修复区采收上来的鳗草已经有一人高,保育率达90%,已经具备大面积推广的可能。



微信图片_20221219142955.jpg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以在海水中完成开花、结种以及萌发的被子植物。一平方米的海草床通过光合作用一天便可产生10升氧气,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海草床可以容纳8万条鱼和1亿个小型无脊椎动物。然而,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经消失。失去海草保护的海底,会彻底沙漠化。由于育保苗厂、近海养殖等的无序发展,长岛的海草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长岛实施全域系统保育修复。随着海洋生态功能明显提升,大型藻类和海草在海岸丛生,鲸鱼、斑海豹、江豚等对生态要求高的海洋生物在长岛海域洄游越来越频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微信图片_20221219142958.jpg

  12月9日上午,记者乘船随吴忠迅来到了海豹礁附近。吴忠迅拿给记者一只望远镜,指着远处的礁石:“快看,礁石上有只斑海豹。”记者顺着吴忠迅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礁石上发现了一只憨态可掬的斑海豹。


  “这个时候,斑海豹族群已经赶到辽东湾了。在冰上产崽后,明年春天三至五月洄游路过长岛,在这里进行补给和休整。”吴忠迅告诉记者,我们看到的这几只斑海豹是“留守”下来看护家园的。
  

每年海豹洄游季,管理中心的工作会非常忙碌:投放鱼礁,放鱼苗,在周边海域巡逻,防止渔民和游客打扰斑海豹。“看着长岛的环境越来越好,海藻越来越多,斑海豹家族越来越壮大,我们心里感到由衷的自豪。”吴忠迅告诉记者。


  自长岛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相继进行了生态本底调查、全域综合科学考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主要保护物种专项调查等工作,编制形成了相关创建主要技术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吴忠迅说。



微信图片_20221219142959.jpg


■记者手记

□董卿 从春龙  

科技为生态撑起“保护伞”
    

国家公园的创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在工作中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引领:与山东大学合作建立了长岛海域斑海豹个体识别库,为掌握种群数量、洄游路线和栖息地生境状况积累基础数据;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长岛浅海湿地调查,掌握浅海湿地分布情况;与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开展海洋大型底栖生物和藻类调查观测。


  2017年以来,长岛的每一步生态文明实践都带有很强的创新性——这是记者近年来到长岛十几次采访的切身感受。从思想的解放与创新,到体制机制的创新,再到技术与模式的创新,长岛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Dnk_mhADRkd7Usaw_VWn-A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