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江桂斌围绕“碳中和与海洋生态经济”作完主旨演讲后,就冒雨来到威海南海昌阳河盐地碱蓬生态湿地。几条活蹦乱跳的虾,引起了江院士的注意。
这是在荒滩上围起的生态岸堤,岸边种有柽柳和红树,叶子脱落成为水中浮游生物的食物,这里的鱼虾无需喂养,却生长迅速。南海新区海岸线长达85公里,拥有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等特色优势资源。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团队扎根“种草”,从最初的碱蓬,到柽柳、藜麦、狗牙根、月见草等,选育的20多个品种在含盐量高达15‰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目前南海新区建成1万多平方米的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对6000亩湿地进行了滨海盐碱滩地植物改良实验,为蓝碳经济与湿地建设、岸线修复等结合提供了范例。

江桂斌院士曾说,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特别是近海的海洋环境,健康的海洋环境才能实现海洋的碳汇。实地考察昌阳河盐地碱蓬生态湿地、香水河生态岛海岸带蓝碳科研与实践基地之后,江院士对这片“海上绿洲”的建设给予肯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桂斌
海洋的浅滩,包括碱性的浅滩,含盐很高的土壤,我们要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改良,通过植物等方式来改善土壤的质量,使得我们的滩涂变为景观,变为有用的土地,变为给我们改善海岸环境能够做出贡献的工作,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个和碳中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把近海海岸的环境、生态把它搞好,这对我们实现碳中和具有很大的助力作用,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蓝碳经济。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bTS94QviDqd0kcpJFDk0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