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生: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和海洋牧场建设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
* 本文信息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2年第4期(文章内容节选自杨红生访谈部分)
杨红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棘皮动物分会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养殖分会理事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海洋牧场建设有助于推动海洋渔业资源修护养护、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我国已启动了136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国海洋牧场的蓬勃发展。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虽已初见成效,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技术体系、融合发展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聚焦产业链条,
推进“全域型”海洋牧场建设
坚持陆海统筹,基于近海与内陆水域“全域型”保护与开发,如北方海域可发展较大空间尺度的海洋牧场,以陆海统筹助力海洋牧场升级;南方海域则依托于众多的岛礁资源发展以渔旅融合为主题的海洋牧场,且注重对岛礁资源的保护;而在内陆水域则探索推动以鱼养水、资源养护为目标的生态牧场建设。在积极修复养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基础上,不断提升海洋渔业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从而推动“全域型”海洋牧场现代化与产业全链条协同可持续发展。
强化原创驱动,
构建“全域型”海洋牧场技术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攻破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解决海洋牧场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和新兴通讯与工程技术等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构建“全域型”海洋牧场技术体系,即“科学选址—生境营造—资源养护—安全保障—融合发展”体系,以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理念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倡导融合发展,
培育“全域型”海洋牧场新业态
坚持生态优先,强化试点示范,推动海洋牧场与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等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研发渔业资源增殖型风机基座,开发环境友好型风机装备,研制多功能海洋牧场休闲平台,基于海洋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促进海洋牧场与风力波浪发电、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有效结合,打造渔能、渔旅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探索构建水上城市综合体,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兴局面,从而实现现代化“全域型”海洋牧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