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让黄海更美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大黄海生态系项目的启示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2-03-03 11:33:34 


qyfw_03113219336855.jpg

江苏省盐城市条子泥湿地一角 李东明 供图

qyfw_03113241820192.jpg

山东省东褚岛渔民喜获海带丰收 张义涛 供图


  近期,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的全球滨海论坛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了一本名为《黄海故事:大黄海生态系保护恢复的管理与治理》的新书。该书讲述了一个历经20多年的国际海洋合作故事——大黄海生态系修复项目。


  大黄海生态系修复项目是集科学研究和政府行动为一体,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项目,为中韩两国开展黄海领域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推动黄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多方共建合作平台


  在全球60多个大海洋生态系统中,大黄海生态系因其半封闭性和浅水特征,成为最易受人类影响的大海洋生态系统之一。


  过去几十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强度提升,黄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压力。渔业捕捞量下降、赤潮频发、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黄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科学研究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海地区的围填海活动导致潮间带滩涂退缩了65%,对鸟类造成重大影响。据估算,20世纪90年代初,黄海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减少了40%。


  严峻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让黄海沿岸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认识到,黄海保护和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跨越国界,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区域合作平台和机制,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黄海综合治理。


  因此,大黄海生态系项目应运而生。这个由中国、韩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发起成立的黄海海洋合作项目,于1999年开始筹划,2005年正式启动一期项目,2020年完成二期项目。


  大黄海生态系项目取得了2项主要成果。一是编制跨界诊断分析报告,从科学研究层面帮助各方了解黄海生态系统状况,识别该海域的关键跨界问题。二是编制《战略行动计划》,从政府层面展开磋商谈判,为黄海区域合作确定了框架,明确了目标和管理行动。


  在此基础上,大黄海生态系项目成立并试运行了黄海委员会临时理事会和6个区域工作组的区域合作机制。我国建立了由自然资源部牵头,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和黄海沿海省份参与的协调机制,韩国外交部、海洋水产部及黄海沿海各省道参与项目的实施。在相关机制助力下,中韩黄海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以二期项目为例,中韩根据《战略行动计划》(2010年~2020年),实施了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优先管理行动,包括监测、监督和管控渔业捕捞,渔船回购、优化海水养殖技术、扩大对点源和面源污染的监测、开发和运行环境信息系统、收集和处理海洋垃圾、恢复退化的沿海生态系统、加强海洋保护区管理、开展海洋调查等一系列举措。中韩还积极探讨项目结束后的区域治理机制和模式,已初步达成了共识,正在酝酿签署建立大黄海生态系治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


实施创新性解决方案


  多年来,大黄海生态系项目在减少过度捕捞、促进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修复生境、防治海洋污染等方面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为提高黄海生态系统韧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探索了路径。


  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是渔业的主要来源,相关产业在黄海周边地区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从20世纪初黄海地区出现底拖网船作业后,渔业捕捞强度骤升,高价值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下降,使其成为捕捞强度最高的海域之一。大黄海生态系项目启动之初,各方深刻认识到,减少海洋渔业捕捞量和促进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是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在大黄海生态系项目推动下,中韩政府部门采取了渔船回购、实施伏季休渔、规定最小网目尺寸、管控可捕捞总量等渔业养护和管理措施,以及发展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海底造林、增殖放流和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创新性鱼类资源增殖计划,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为加强黄海渔业资源管理,中韩制定并实施了渔业规范和发展规划。据大黄海生态系项目调查发现,在中国“十三五”期间,辽宁、山东、江苏有效消减了渔船数量。韩国通过执行“渔船削减五年计划”,渔船数量在2011年~2017年期间减少了17%,有效降低了捕捞强度。


  同时,海洋牧场项目也持续推进。截至2020年,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建设了3批国家级海洋牧场项目,2017年在沿海地区启动了64个试点项目。2006年以来,韩国启动了50个海洋牧场试点项目,预计在2022年全部建成。


  在山东省东褚岛,随着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有效扭转了当地传统海产品养殖模式产生的养殖物种病害增加、产量减少的趋势,大幅提高了渔民收入。为了推广该技术模式,大黄海生态系二期项目资助了一系列培训活动,项目区养殖海域面积达1.3万公顷,可年产超过20万吨海产品。如今,该技术模式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


  黄海的滨海湿地资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水鸟提供了重要的迁徙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海地区海洋保护地建设工作稳步进行。大黄海生态系项目实施以来,中韩新增20.7万公顷海洋保护地,海洋保护地约占项目海域总面积的5.5%。大黄海生态系二期项目还积极支持中韩建立区域性海洋保护地网络,举办了保护地网络培训研讨班,共同分析迁徙物种保护的空间布局,为保护斑海豹、勺嘴鹬、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迁徙路径提供了技术支持。


  海洋垃圾污染是全球海洋面临的重要问题,黄海也不例外。研究显示,黄海的海洋垃圾主要由塑料组成。近年来,大黄海生态系项目资助了山东省靖子村渔业社区共管模式示范项目,建立了一整套渔业社区可持续垃圾管理模式,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在大黄海生态系项目支持下,中韩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评估,加深了人类对黄海生态系统的现状和趋势的认识,为出台相关应对方案和行动提供了科学指导。


  此前,水母暴发和绿潮频发给中韩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被认为是一项评估黄海生态系统变化的指示性指标。《大黄海生态系跨界诊断报告》认为,从科学研究角度分析,这些海洋灾害与海水富营养化情况具有密切关系。过多的营养盐进入海洋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引发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变化,导致有害物种暴发。


  大黄海生态系二期项目支持开展了相关研究课题,旨在更好地了解营养盐污染状况和趋势。研究显示,黄海富营养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溶解氮增加,其来源包括河流入海、废水排放、海洋养殖等海基来源,以及大气沉降、化肥和畜禽养殖等。其中,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是黄海的主要营养盐污染源。


  为解决该问题,中韩制定了项目规划并安排专门资金,用于减少陆源和海源污染物排放。截至2019年,中国城市和县(区)的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截至2018年,韩国城市和乡村的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72%。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黄海的污染程度和严重污染海域的面积较之5年前明显减少。


陆海统筹的经验与启示


  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各方实施以陆海统筹为引领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全球环境基金推广的规划方法包含跨界诊断分析和战略行动计划两个阶段。首先,甄别主要环境威胁及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共同认定跨界环境问题。然后,在对这些跨界环境问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编制《战略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


  二是加强科技支撑。由中韩海洋领域一流的科研机构和专家组成的区域工作组机制,在对海洋渔业、养殖、生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评价等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后,提交相关建议供政府部门参考决策。


  三是坚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重。该项目的跨界诊断内容包括生产力、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治理等多个方面,没有重环境而轻生计。


  四是实施协作联动。针对海洋渔业过度捕捞问题,中韩政府部门根据《战略行动计划》共同实施减船、减产、海洋牧场建设、伏季休渔等措施,并定期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高了保护修复措施的成效。


  五是促进各方参与和合作。区域海洋组织、政府部门、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养殖协会等各方力量,将《战略行动计划》作为合作平台,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务实合作,为《战略行动计划》取得实效提供了重要保障。


  20余年弹指一挥间,大黄海生态系项目逐步从一个区域合作项目,向着建设长期的黄海区域治理机制转变。随着更新后的大黄海生态系项目《战略行动计划》获批和实施,黄海的环境会更美好,黄海的故事会更精彩,助力黄海向着人海和谐共生的愿景阔步前行。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4121120/app_key/4d4a51c4445c24e032a09c163a2e4f6d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