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勇:关于构建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体系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1-11-17 15:08:14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构建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的问题,曾发表《论渔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构建》、《论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体系》等系列论文,讨论了渔业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建设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在“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专项研究”、“池塘养殖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多纬度比较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上海水产品贸易与质量安全调研”等课题支撑下对中国渔业经济发展客观现实及其演化规律的深入调查和对全球渔业经济格局转变的考察,对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的构建有些新的思考,在此提出,以期与学界同仁求教与商榷。

一、构建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全球范围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渔业经济学是随着商品经济在渔业中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从日本学者蜷川虎三出版了最早的渔业经济学专著《水产经济学》开始算起,该学科发展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期间出版的代表著作有戈登·史葛的《渔业资源的最优利用经济方法》及《共享资源经济理论:渔业》,冈本清造的《水产经济学》,H.Π.琴索联夫的《苏联渔业经济学》、李·安德森的《渔业管理经济学》,汉尼森的《渔业经济学导论》、近藤康男的《水产经济概论》,尚永正《水产养殖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清光照夫、岩歧寿男著的《水产经济》和大海厚宏、志村贤男等的《现代水产经济论》,毕定邦、胡伟、解力平等的《渔业经济学》,弗兰克·阿舍的《三文鱼养殖经济学》、吴万夫、刘大安的《渔业技术经济学》,胡笑波、骆乐等的《渔业经济学》,以及川德与戈登的《世界渔业的经济与管理》等。除上述代表著作,以《Marine Resources Economics》为代表的一批以渔业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也得以问世。总体来看,全球范围已经构建起了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为指导的渔业经济学科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必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渔业经济学科体系吗?回答是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这一学科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必要、更加紧迫。理由有三:

1.这是指导中国渔业经济发展伟大实践的需要

1949年以来,中国渔业经济的发展走出了从个体经济、互助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计划经济,然后再从计划经济走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走向市场经济的轨迹。这一过程中在生产方针上从改革开放前的捕捞为主走向了改革开放后的以养为主,从而使得我国从1989年以来就成为了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至今养殖产量已占全球养殖产量的约60%。中国这种以养为主的生产方式事实上已领先于全球大多数国家。不难理解,正如原始捕猎演化出传统畜牧业并进而进化出现代化畜牧养殖业,从水产捕捞中也演化出了传统水产养殖业,后者进而正在向工厂化养殖等现代化水产养殖演进。从捕捞走向养殖并进而向现代化养殖发展,从而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然而目前的西方渔业经济学科体系是以天然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虽然水产养殖经济的研究已经蓬勃兴起,但限于其品类远少于中国且以海水产品为主要开发品类的客观现实,所揭示的规律总体来看很难有效指导有养殖为主、养捕结合,以大宗淡水产品为主、有300多个养殖品类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实践的发展,已经急切地呼唤相应的理论创新。

2.这是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渔业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

1979年,我国水产品产量仅517万吨,2019年成功地提高到了6480.36万吨。中国渔业经济的这种发展,不仅解决了国人数千年来“吃鱼难”的问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改变了世界渔业经济的格局,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FAO数据,1970年全球水产品总产量中,来自水产养殖业的占比仅为5.49%。这一比重1980年虽有上升,但也仅为10.25%1990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6.73%200020102017年则持续大幅上升,分别为31.21%46.92%54.45%。在这种积极的改进中,中国的贡献不可磨灭。在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天然渔业资源的保护,近年来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养护力度。中国在全球渔业经济发展及水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贡献正在与日俱增。

这些世界瞩目的渔业经济发展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规律?到底是哪些因素支撑了中国渔业经济长期快速增长?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关键因素、哪些是核心因素?这些因素通过何种机理发挥作用?这些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在世界上拟完善市场经济或是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中是否具有普适性?这些问题,以目前的西方经济为指导的渔业经济学体系是难以提供答案的,唯有构建中国特色的渔业经济学科方有可能给予相应解释。

3.这是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渔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需要

虽然都是市场经济,但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所认识到的自主劳动规律、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规律、物质利益调节规律和计划规律”等规律那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经济还是存在一些显著的本质区别,一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尚未被人类所认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渔业经济发展规律也尚需进一步加以研究与揭示。仅以计划规律为例,如上所述的“以养为主”的方针,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体现,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国渔业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绩效又是与市场机制在渔业经济发展中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这种机制耦合而取得的。因此需进一步阐明,这种宏观调控如何与市场机制协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这些规律的阐释,必须以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体系的构建来加以完成。

二、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体系的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的渔业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系统且有机地综合人类经济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渔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济学科。

虽然马克思并未在其著作中专门阐述市场经济,但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再生产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构建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在分析渔业经济问题过程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阐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渔业经济再生产规律。这其中既包括对中国特有的以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及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中国渔业经济发展规律的阐释,也包括对所有以市场经济(无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渔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解释。

在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过程中,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同时,应充分吸收人类社会既往经济学优秀研究成果,并实时吸纳当代最新优秀研究成果。就方法论而言,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以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渔业经济领域的一般经济规律;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分析工具,借鉴西方经济学实证分析及数学分析等研究方法。

三、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问题是时代的最强音。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渔业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国渔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为指向。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渔业经济问题主要有:全球环境变动与人口增长背景下,如何提升全球渔业治理水平,从而实现天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人类如何尽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相融的水产养殖业,从而最大限度的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同时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并促进全球反贫困事业发展?在养殖与捕捞两大产业互动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养殖与捕捞间、渔业第一产业与水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及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与可持续利用?全球如何打破贸易壁垒,实现水产品与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中国方案,需要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者予以认真地对待、科学地回答。

就中国渔业经济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言,主要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动态优化我国渔业生产关系,以适应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中国渔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不断完善不同所有制关系、利益分配和合作模式,并通过制度安排,保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活力?如何处理好政府、市场及非政府组织之间关系,以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平、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近海与内陆水域天然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如何有效养护与可持续开发?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并助力全球水产养殖走绿色发展之路?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均需现代渔业技术的支持,我国的渔业科技发展的优选方向是哪些、如何提升我国渔业科技贡献率?在持续推进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主基调同时,如何维持养殖与捕捞业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开发与利用?在中国崛起、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如何构建绿色稳健的“双循环”渔业产业链,从而在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渔村与渔业劳动力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如何实现水产养殖、捕捞、加工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绝大多数的渔业生产者是小规模生产者,面对相对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其融资需求、保险需求十分强烈,如何为其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回答这些问题,决定了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内容与任务。据此,笔者认为渔业经济学科划体系应当包括渔业经济学、水产品贸易、渔业金融、渔村发展经济学、水产养殖经济学、渔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业制度经济、渔业生态经济学以及渔业经济史等分支学科。关于这些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多数都已经论证过,详见笔者2009年文章,此处仅对渔业经济史作补充。

此处所指的渔业经济史是指研究人类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水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演变历程及其经济发展规律的渔业经济科学。它既是渔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经济史学的分支学科。作为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的组成部分,该学科把渔业经济作为一个动态体系来研究,但任务不是简单的叙述渔业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透视渔业经济发展历史及其规律。其重点研究任务是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客观规律及其与世界渔业经济发展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体系的历史文化嵌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渔业经济学科体系的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位指导。需要注意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来就不是也不应当是教条,而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得以丰富的经济学理论。千万别忘记,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获得灵魂。历史的作用已经在这一核心灵魂的传承中得以体现。注重历史,但又与时俱进是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渔业经济学科过程中必须遵循作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中国特色的渔业经济学科的建设,必须注意到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比如,中华民族早就有“天人合一”思想。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竭泽而渔”已是人所共知。这些历久弥新的以人为出发点、最终再归结到人的“人--人”的人本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物”思维方式不同。同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民族利益及集团主义精神,这与崇尚个体主义精神的西方文化也不同。

这些历史与文化基因的差别,一经嵌入的渔业经济领域来,就会影响人们的经济抉择行为,从而最终导致与建立在个体理性假设基础上的西方渔业经济学模型的推论所不同的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效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的渔业经济学科体系,面临着对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如经济理性人假设)的反思与重构,需要认真思考个体理性与团体理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类渔业经济活动的影响,需要认真构思基于个体有限理性、团体有限理性基础上的经济规律。

五、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知行合一”多年来已成为诸多学子身体力行的研习准则,这在某种程度上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干中学”理论有一定的不谋而合之处,只是“知行合一”被其倡导者王阳明早提出了几个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活的经济学,而不是被作为僵化教条的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奋勇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理论体系仍需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中中国特色渔业经济学科体系更是如此。在这一领域,理论研究严重缺乏,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比较明显。中国渔业经济学者需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勤以琢磨与研究,以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全球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人类反贫困事业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事业奉献出自己的才华。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aoc.ouc.edu.cn/2021/1115/c9821a356616/pagem.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