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生产总值为何能连续26年全国居首?

来源:海洋知圈   发布时间:2021-07-01 16:18:49 

2020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7245亿元,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今年6月8日,广东省正式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1)》,并首次发布《2021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客观反映了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成效。

  因海而兴,是广东发展史的重要特征,海洋经济发展见证了广东从农业省向海洋经济大省的演变。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专门设置了海洋专章,提出要积极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为何能连续26年全国居首?
  根据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的梳理,广东海洋经历了从率先开发沿海、实施海洋综合开发,到科学发展海洋经济、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演变。在这一历程中,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日益成熟,科技创新成果涌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与海洋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围绕建设海洋强省目标,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布局,提升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海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率先在沿海渔村开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海洋渔业、海运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涉海产业改革发展。”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简称“海洋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1993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第一次全省海洋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广东海洋产业”,正式吹响了向海洋进军的号角。
  1995年以后,广东提出以发展海洋渔业为突破口推进海洋开发,开始全面部署海洋工作。1995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第二次全省海洋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1996年5月1日《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施行,开创了全国海域使用立法先河,正式确立海域使用证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在这些有效探索的基础上,1998年,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1999年12月,广东第四次全省海洋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海洋综合开发,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发展。

  近年来,广东按照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部署,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积极推动海洋强省建设,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新时代。广东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来,更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把沿海经济带打造成新时代广东发展的主战场。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一阶段,我省不仅更加重视蓝色国土的整体规划格局,关注海洋生态保护,更强调要推动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和沿海经济带发展,尤其是要加快发展海洋六大产业,加快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越来越多国家正把海洋当成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心,国际海洋竞争日益激烈。广东在海洋科技发展中迈出了坚毅步伐,海洋科技创新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效果明显增强,成为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产种苗繁育技术、深水网箱技术及可燃冰开采等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一时期,广东加大调查考察海洋资源的关注和实践力度,积极开展海岸带及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和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等近海资源调查,并不断拓展远洋科考,对太平洋中部海域、贝劳海域等的气象、水文、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方面开展综合调研,在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多次组织开展系列海洋渔业专项调查,加强南海海域地质、气象、水文、生物、油气等资源的调查摸底,开展南沙群岛海域珊瑚礁鱼类资源的专项调查,有关调查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海洋科技进步奖项。
  2004年—2011年,按照国家下达的工作任务,广东开展了全省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此次调查是广东历史上组织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综合调查,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内水、领海及附近海域调查项目最全、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参与部门和单位最广泛、获得数据和成果最多的一项重大海洋基础工程。
  2019年,广东完成了全省14个沿海地级以上市海岸线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工作,累计完成海岸线测量总长度约580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测量长度约4300公里,有居民海岛岸线测量长度约1500公里,测量总长度居全国第一。
  在强化海洋资源摸底调查的同时,广东省逐步建立起海洋污染监测、海洋气象灾害预报机制,搭建起了南海海洋预报网,定期发布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为更有计划、更安全地开发海洋保驾护航。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海洋科技发展重心开始由“科学技术”向“科技创新”的转变。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2018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等海洋产业,推进南海油气开采。广东省财政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工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海洋六大产业领域创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在海上风电领域,截至2020年,广东全省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投资约645亿元,新增海上风电投资额572.4亿元,在建装机总容量达808万千瓦。

  广东还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信息产业基础雄厚。截至2019年底,全省从事海洋电子设备制造与信息服务活动的涉海单位超过1500家,全年新注册企业约80家。全省超过90%的海洋电子信息企业集聚在珠三角地区。
  同时,广东积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在国家的支持下,先后开展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生物产业园区的建设,并积极建设海洋产业核心创新平台、涉海省实验室和海洋科技大数据平台,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创新联盟——广东海洋创新联盟,为全省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
  保护海洋生态 守护美丽蓝色家园
  广东作为海洋大省,海岸线漫长,管辖海域广袤,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海洋产业、经济迅猛发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也同步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取得亮眼成效,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70年代,广东陆续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广东海洋污染调查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就此拉开序幕。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广东加强了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陆续成立了多个与海洋保护相关的职能部门,并开展了设立海洋保护区的有益探索。
  其中,在1983年4月,广东先后设立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和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成为全省设立的第一批海洋类保护区。
  截至2020年,全省建立了以红树林、水鸟及栖息地等为保护对象的湿地公园168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13个。全省红树林总面积达120.9平方千米,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56.9%,居全国首位。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推进,完成红树林造林和修复4.8万亩,建成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国家级海洋公园6个,海洋类型保护区50个,保护区数量、面积居全国前列。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濒危物种,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和海岸、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广东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调查初窥、深入探索和全面建设的三个阶段,目前,海洋生态保护已渐入全面建设阶段,保护效果向更优跃升。
  2017年,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6567平方千米,占省管海域面积的25.6%。确定了广东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等控制指标。这是广东海洋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底线,必须严守。
  同时,广东在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海域海岛整治修复、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海洋防灾减灾建设等方面努力探索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依据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海洋”的部署,广东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十大美丽海湾”构想,并在汕头南澳青澳湾、惠州考洲洋、茂名水东湾建设3个省级美丽海湾试点。
  除了利用好现有的海湾资源,广东还高度重视海域海岛的生态修复工作,先后动用国家、省、市各级财政资金,开展了全省海岸带、海湾和海岛的整治修复。
  其中,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方面,广东积极开展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促进了渔业资源恢复和生态修复。此前,广东万山海域示范区、广东汕尾龟龄岛东海域示范区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截至2020年,广东已有14个海域获批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3%。
  在海洋示范区的建设之路上,广东根据《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了《广东省海岸带综合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汕头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湛江湾区建成第一批3个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并启动建设第二批5个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
  此外,广东还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逐步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2002年,广东发布了第一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公报汇集了全省各级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如实反映了广东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海洋环境信息资料,对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至2021年,广东已连续20年发布海洋状况公报。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46gfGs7O50-SCmNhW35qV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