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深海研究容不得“大跃进”,需在全国一盘棋下错位发展、各尽所长


无论挺进深海的道路如何崎岖甚至惊险,大洋以其无边的体量和无穷的远景,始终鼓舞着海上勇士们勇往直前。
同时,挺进深海要求了解深海,只有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才会取得成功。
例如开发海底要求了解海底,海底的地形就需要调查。现在大洋的地形图主要依靠卫星测量,水平分辨率只有2—5 km,真正经过多波束测深、制作了地形海底图的只有海域面积的5%。
从2021年开始,联合国发起的“海洋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科学计划,所提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测制海底地图。为了可持续发展,在这10年里要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环境监测系统,为海洋进行“体检”。
当然,联合国一百多国家参加的计划不是以深海为主题,因为拥有深海高科技能力的国家不多,现在中国就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家。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在深海科技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未来的10年必将再接再厉,乘胜前进。
我们不但要充满激情,也需要汲取国内外的教训,避开前进路上的陷阱。这方面可以分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来讨论。
国际合作是深海科技的重要方面,中国深海科技起步晚,“三深”的三大方面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继续提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洋钻探。
过去10年,中国在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力的作用大幅度提高,计划在接下来的10年里也能运行钻探航次,和美、日、欧三家并列为钻探平台的提供者。
国际计划的运行很容易夹入非科学因素,中国加强在大洋钻探中的地位,并非没有阻力。
例如2017年中国倡议制定2023—2033年的大洋钻探国际计划,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许多国家支持,但是由美国主持匆忙制定的“2050年科学框架”,冲掉了国际学术讨论。
作为应对,中国可以在联合国际力量的前提下,立足于自身的力量主动出招,制定既有新意又有可操作性的10年科学计划(2024—2033年),同时动员有关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大洋钻探的科学实践,推进新一轮的国际合作。
欧洲几年前提出“深海与海底科学前沿”(DS3F)计划,体现了“三深”结合的新思路,就值得我们在制定计划中密切注意。
在“建设海洋强国”国策的指引下,中国的深海探索已经走出毗邻海域,结合“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挺进三大洋和南北两极,包括最近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探索的成功。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的重大研究计划,专攻深海盆的基础科学问题,在9年时间里将50多个基金重点项目和“三深”技术相结合,在海上组织了一个个有声有色的科学战役,取得了一次次的学术突破,使中国掌握了南海深海研究的科学主导权。
南海近10年的进展,提出了“板缘张裂”“低纬驱动”等挑战流行观点的新假说,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使南海成为国际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有待在新的10年里向南推进,联合周边国家,以更大的力度作进一步的研究。
南海深海探索的意义,超越了科学本身。美国作家R. Kaplan认为现在中美的南海之争,相当于百年前欧美的加勒比海之争;能否在南海取得成功,将决定中国大国崛起的命运。
法国的F. Gipouloux将南海比喻为“亚洲的地中海”,将对亚洲的经济交流与发展,起关键性的历史作用。进一步确立中国在南海深海科学上的主导权,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环节。
展望未来,未来10年的成功将首先取决于宏观决策。
当前中国的深海研究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格外需要以史为鉴,研究国际先行国家的经验教训,至少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深海“科”和“技”已经具备条件,可以两者结合起来共创新路。例如,俯冲背景下的西太平洋海区,揭示其演化过程,就迫切需要发展新技术向深部推进。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复建设甚至恶性竞争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对海洋本身的了解不深,往往以模仿作为方向。
海洋学科的发展只能立足于联合协作,海洋开发也远非简单的“淘金”,容不得“大跃进”式的投入。当前中国迫切需要相互协调,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错位发展、各尽所长。
深海科学不应当只是“富国俱乐部”,中国应当出手,团结发展中国家也来加入深海科研。
可以将发展国际科技合作纳入外交战略,通过科技合作推进“民间外交”,在重点海域确立中国的科学领导地位,形成以我为主的国际科学群。
回顾海洋科学的历史,16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中国却逆向发展,开始“海禁”;19世纪产生“进化论”时,中国正遭受英法联军入侵;20世纪“活动论”发展,中国正深陷“文革”灾难,因此几百年来愧无贡献。
现在,中国的海洋事业正在经历着黄金时期,国内正值科教兴国的高潮,国际恰逢世界经济发展放慢,为我们“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
只要全国协力同心挺进深海,过好华夏振兴之路的“海洋关”,必将能对世界科学做出前所未有的历史贡献。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ZVmm0pJXg5LHQ1ShcD7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