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与减灾
海啸的监测和国际海啸预警系统
明 阳
7月17日,强烈的海底地震再次袭击印度尼西亚,并引发了海啸。由于预警系统没有及时发挥作用,迄今为止,此次地震和海啸已造成至少六七百人死亡,另有至少300多人失踪。尽管印尼等国在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之后在早期预警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在这次海啸发生之前,处于危险地带的人们仍然没有及时得到警报。很多逃生的居民和游客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看到海水表现异常后,才发现了大海啸即将来临的征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测量出的地震级别为7.2级,并警告说,地震可能会引起具有地区性的破坏性海啸。而印尼当局最初的测量结果仅为5.5级,并据此判断称地震不可能会引发海啸,后来印尼当局又将地震级别更改为6.8级。
根据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测和预报海啸的发生。这是因为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报海底地震的发生,而且还因为并不是所有海底强地震都能产生海啸,只有1/4左右的海底强地震产生了海啸。
近年来正在开发海啸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主要有卫星遥感、岸边水声接收站网、水下地震台。
那么海啸警报又是如何制作的呢?当地震台网确定了引发海啸的地震震中位置,并在某一验潮站上发现表明海啸发生的异常变化后,即可使用一种称为“海啸传播时间图”的方法,迅速计算出震源处的海啸强度,以及这个海啸波到达各海岸的时间和产生海啸的大小。把这些情报通过电信手段立即发给有关国家和地区,使其做出相应的防范,这就是海啸警报。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小时左右传到夏威夷,约20小时才传到日本。如果以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业务所要求的20分钟~6O分钟内做出海啸警报,则对日本的警报时效多达19小时。因此,足可以做出人员、船只撤离的一切准备。1983年5月,日本海发生破坏性海啸,海啸发生后第7分钟,最靠近震中的验潮站观测到海啸波的到达,第14分钟时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制作的警报已向日本全国发布,并同时传达到太平洋沿岸各国政府指定的海啸防御机构。从而使这次海啸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仅有104人死亡和百余万美元的经济损失。这些损失主要是在海啸发生后14分钟以内就遭袭击的地区。据科学评估,如果未能就这次海啸发出警报,则此次海啸的人员伤亡可能将是几千人。显然,这种警报对在太平洋周围占更大比例的那些本地海啸或靠近海啸源的地区,所起作用相对变小。
海啸是众多沿海国家滨海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首当其冲的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因此迫切需要应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来减轻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目前,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能够使得所建立的业务系统起到减轻灾害的作用。
美国首先于1948年在檀香山附近的地震观测台组建了“地震海波警报系统”,其业务仅限于夏威夷群岛。由于这以后发生了1960年智利大海啸和1964年阿拉斯加大海啸,该系统在减轻这两次海啸在夏威夷地区的灾害中产生了显著的效果,这使得成立一个全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变得非常必要了。于是在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成立后,即于1966年决议促请美国提供条件成立国际海啸情报中心做为警报系统的执行机构,认定美国在檀香山的警报机构担负“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的职责,并由海委会设立一个“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国际协调组”来协调该系统的业务,从此正式组成了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被普遍认为是组织得最好的一个国际性减轻自然灾害的业务系统。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是1965年开始启动的,此前的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里氏9.2级的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海啸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开始启动这一研究。后来,太平洋地震带的一些北美、亚洲、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
据介绍,国际海啸预警系统一般是把参与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的各种地震信息全部汇总,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并设计成电脑模式,大致判断出哪些地方会形成海啸,其规模和破坏性有多大。基本数据形成后,系统会迅速向有关成员国传达相关警报。而一旦海啸形成,该系统分布在海洋上的数个水文监测站会及时更新海啸信息。
2006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