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代表:​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 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东岳客   发布时间:2021-03-07 18:38:25 
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 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

微信图片_20210307183808.jpg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也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凸显了海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威海是一个海洋特色鲜明的城市,海岸线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不论是海洋资源禀赋、丰度指数和开发条件,还是海产品产量、品牌数量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等指标,都在全国领先。近年来,威海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推动海洋产业由资源依赖、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型转变,走出了一条海洋经济创新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去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近35%。

当前,威海市正抢抓发展机遇,按照“一城三核、科技引领,多区布局、链式贯通,条块联动、全域覆盖”思路,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着力打造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条联动、全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北部以全国唯一的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东部以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专业化园区——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南部以全国唯一的海洋碳汇主题园区——蓝色碳谷为核心,建设海洋新经济先导区。
 
建设北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增强海洋经济发展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威海依托浅海科技湾区,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成立了包括13位院士专家的海洋发展院士顾问团,与60多家涉海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省级以上海洋领域创新平台147家,引进了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和行业龙头企业。可以说,北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已经有了一定的科技研发实力,具备了突破发展的基础。我们正在加快资源、平台整合,推动海洋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发展。当前我国海洋装备自主化率低,比如海洋装备仪器80%以上市场份额被国外占据,特别是高端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发展这一产业单靠现有力量远远不够。我们非常希望更多涉海高校院所和央企到浅海综合试验场开展试验和研发转化,加快攻克海洋装备“卡脖子”技术,推动海洋装备由成果到产品、由研发到产业的跨越,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这里也建议将试验场列入国家重大项目,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更多高校科研院所来这里,整合融合各类资源,放大试验场综合效应,将北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打造成为海洋装备、检验检测、海洋信息等产业的聚集区。
 
建设东部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推动“深蓝”经济实现突破
 
向深远海进军是海洋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威海把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实际行动,强化担当、大胆开拓,实施远洋渔业“百亿工程”,组建了全省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大军,全市专业远洋渔船达到361艘,占全省的67%、全国14%。目前正在向极地拓展,获批2艘南极磷虾船建造指标,其中1艘已开工。建设了一批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打造了全国最大冷链物流基地,海产品年加工量占全省的54%、全国的16%,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基地。

在向远洋拓展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海洋牧场建设新路径,提升海洋渔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桑沟湾海洋牧场为试点,探索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单亩年收入达到传统养殖的5倍以上,预计可固碳11万吨,该模式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向全世界推广。目前全市海洋牧场面积发展到120万亩,被评为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然而海洋牧场平台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和新型装备,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监管相对滞后,许多方面都是管理空白,亟待全面跟进。建议:一是国家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主管部门,就海洋牧场平台的检验、发证、所有权登记等工作进行规范,明确法定检验机构;二是交通运输部尽快制定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法定检验技术规则和规范,并加强技术指导;三是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联合出台休闲渔业船舶管理规范性文件,在海洋牧场平台船舶停靠及上下旅客的码头建造等方面,制定相关技术规范,解决运输船经营问题,推动运输船规范管理。
 
建设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 打造“蓝碳”产业新高地
 
国际海洋科技城南部板块把发展以“蓝碳”交易为代表的海洋生态经济作为重要方向,与国家政策导向是一致的,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一方面,威海海草床、滨海湿地等海洋碳汇资源丰富,在国内率先颁布《海岸带保护条例》,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超过47%,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另一方面,海洋碳汇科研实力雄厚,引进了全国唯一的海洋生态经济主题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以及唐启升院士工作站,与全国海洋碳汇联盟等成立了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完成国内首个蓝碳方法学的编撰,开展了我国第一笔渔业碳汇交易的示范模拟路演,这些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中央确定2030年碳达峰,实现这一目标,既要改进产业和用能结构,也需要挖掘海洋碳汇潜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选择像威海这样基础条件好的城市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鼓励制定海洋碳汇交易规则、价格规则、技术规定等标准体系,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等,推动“蓝碳”交易实现突破。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w1BU-WLtbkD2DwSBYqu3xw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